书法作为人的问题的变现

来源 :美术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6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结合对张祥龙现象学书法研究和赵宪章文学图像学的书艺研究的阅读,提出书法是本体作为无有存在的变现这种人学书法理论,并试图肯定在西方再现艺术的历史之外,存在一条具有普世价值的艺术发展路径,即从旧石器时代壁画的点线,到书法,到写意绘画,到现代抽象艺术部分方向的路线。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一、艺术与金钱rn1950年夏天一个酷热的夜晚,俄裔美籍画家罗斯科(Mark rothko)向艺术同仁心谈论起他贫困潦倒时的情形.他说,如果谁肯每月给他600美元,他将心甘情愿地将自己以
期刊
荣昌陶品类繁多、造型多样,其艺术特色背后隐匿着地域资源禀赋和文化基因的交融.本文以荣昌陶代表性的手工艺造型特征为基础,解构其内在形成的审美旨趣,研究地域环境、地域历
当代书法高等教育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已呈蔚然之势,书法艺术创作和学术研究成就斐然,学科建设日益成热,但瓶颈问题突出,学术研究的引领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凸显。作为包含书家、书迹、书论、书体诸多内涵的书法史料,除了能够为书学研究提供广阔的空间,何种程度上能为其他人文学科提供经验和借鉴,成为不可回避的时代课题。从书法学术史研究的角度切入或许可以为当前陷入困境的书学研究提供某些突围的启示。
书法本身是一种文化,在文化史的大学术框架内,书法史研究涵盖诸多领域,材料丰富、内容庞杂,需要用知识生成的方法进行学术梳理,判断后期文本的合法性,建立有机链接,使书法史
本文尝试从汉语的象形特征出发,讨论书写这一实践所隐含的意义。书写既指写作,也指写字,并在文化的上下文中呈现出一种独特的传播偏向。本文明确指出,汉语这一象形文字之所以能够维持并运用至今,书写(书法)在其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本文并指出,中国历史一直是双语并行,也就是统一的书面语和各地差异极大的口语。所有这些无疑构成了汉语书写的文化背景。
作家张洁在《挖荠菜》中,开头便是一句:“我对荠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rn特殊年代,人们吃不饱肚子,野菜救荒遂成一段沉痛而温暖的记忆.而今,城市高楼林立,哪里去寻野菜
期刊
孙过庭在《书谱》中提出“人书俱老”的命题,它与后来出现的“书如其人”一起,成为书法史上关于“人”的表现最重要的观念。《“人书俱老”:融“险绝”于“平正”》是作为一个书法理论问题来写作的:个体一生的体悟如果能进入作品中、它是怎样进入的。人们都觉得“人书俱老”是一个精彩的陈述,但是怎样做到这一点、人们从未深究。精神生活和作品构成的关系似乎从来不需要证明、它存在、我们能在某种程度上感觉到,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