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来源 :杂文月刊(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zi19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现行 语文教材中,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占大多数,它们是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珍品佳作。即使是议论文、说明文,也多是思想性、艺术性较强的上乘之作。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极好教材,语文教学中的美育过程是学生对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形象、艺术意境进行感受、体验、领悟、理解、玩味,得到赏心悦目,怡情养性的审美享受和思想认识、道德情操等方面教益的过程。
  关键词:语文 教学 审美教育
  语文教师在按照教学规律组织教学的同时,也应注意将美学教育规律渗透其中,指导学生去感受美、判断美、创造美,不断提高鉴赏能力,从而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热爱美好的生活,创造美好的生活。那么,怎样才能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给他们一双审美的眼睛呢?
  一、开源引流挖掘美
  从形式上看,诗歌的凝炼、含蓄、跳荡的“音乐美”,散文的清越、隽秀、玲珑的“神韵美”,戏剧的动作、对话(唱词)、背景组成的“冲突美”,小说的人物、环境、情节构成的“整体美”,都能勾起我们审美的冲动。还有议论文严谨的结构、缜密的论证,形成了透辟的“逻辑美”;说明文以时空过程为顺序表现的“建筑美”,都是美的天地。从内容上看,有的描绘了祖国山河的壮美,有的歌颂英雄人物可歌可泣,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有的赞美了人与人之间诚实正直、友爱的高贵品质……在教学中,我们要抓住那体现形式美与内容美统一的关键的字、词、句,给学生造成一个个“美的闪现”。
  荷塘的月色、泰山的红日、巍巍的中山陵、弯弯的石拱桥、滚滚的长江、滔滔的黄河,松树、白杨、梅花、茶花、麻雀、蜜蜂,鲁提辖、贾宝玉、崔莺莺、祥林嫂、周朴园、罗密欧……可谓大千世界,绚丽多彩,美不胜收。可以说,有文学就有美学,文同美存。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把课本的讲授与审美教育千古绵延,力求做到和谐统一。
  那么,究竟美在哪里?
  (一)美在语言文字中。
  文字是文学作品大厦的基石,在世界语林中,汉字的形、音、和表意功能是出类拔萃的。汉字的笔形来自图画,美如图画,所以我们自幼才采用“看图识字”的教学法。在书法家的笔下,汉字使人在视觉上获得美感,一笔一画都寄托着书者的情思,犹如人的品格,形成了它的笔画美、结构造型美、运动和谐美的特点,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
  汉语的音韵也是美。那些独立的音节,经由文学大师们的妙笔组合,发出美的节奏,回荡起美的旋律:或刚或柔,或高或低,或缓或急,错落有致,抑扬顿挫,如同音乐般优美动人。
  (二)美在文学作品的形象、意境之中。
  收入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的文章,大都堪称名篇佳作,可谓文质兼美。通过阅读,可以看到大千世界纷繁变化、绚丽多彩的生动画面,感受到人情之趣,激发想象,丰富情感,产生“移情”力量。
  二、潜移默化升华美
  法国大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語文课本中的“美”,像珍珠一样撒落在教材的篇目、章节、词句里,附着在形象、意境和事理中。只有开启我们心灵的窗户,有意识、有目的、有方法地探寻、推敲,才能把这些珍珠用一条丝线串联起来,成为装点我们作文学习和日常生活的精美饰物。
  如何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受到美的熏陶,把美育内化为鉴赏能力,把对美的感受升华为自身的品质呢?
  (一)妙语导入新课,创设美的氛围。
  新课伊始,切忌一上讲台就板书课题,阅读讲析,教师不妨精心设计三、五句导语,创设一个美妙、和谐、新奇的气氛。这样可以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追求美感的欲望。
  (二)声情并茂朗读,获得音韵美感。
  朗读在语文教学进行美育渗透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朗读,尤其是教师的范读,是一种语言艺术。教师要在深刻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运用朗读技巧,处理好轻重、缓急、停顿、语气、韵律,使用普通话有表情地朗读,哪怕是枯燥的说明文也要努力读出 韵味来。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如涓涓细流浸入心田,似绵绵春雨沁人心脾,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使学生迅速进入形象思维,引发学生回忆、寻索、联想,唤起学生对文章形象的爱憎褒贬的审美判断。
  其次,学生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个别、分组、分角色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进一步体味、鉴赏文中的形象美,达到美育自然渗透的目的。笔者在讲授话剧《雷雨》时,要求学生课前作好充分预习,弄清各角色身份,揣摩角色个性化的语言,在课堂上,我与五名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有表情、有动作地进行朗读,其余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思考、展开想象,从而进入了审美教育的再创造阶段。
  (三)品味文学形象,提高鉴赏能力。
  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人物、景象、场面、事态、环境等。形象无不包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
  中学课本中的环境描写表现出来的形象美,更是比比皆是。如鲁迅笔下的“百草园”,有蝉鸣、蜂嗡;有紫红、碧绿;有菜畦、井栏、、、、、、一片生机盎然,妙趣横生。王实甫笔下的“长亭送别”,开篇旦唱“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归”,写尽主人公心中多少落寞惆怅,离愁别绪。至于苏轼畅吟“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豪情壮志,柳永低叹“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孤寂愁苦,自然是引人遐思无限,唏嘘万千。
  我们相信:有了美的心灵,岂能没有发现美的眼睛;有了发现美的眼睛,何愁不能发现美!
  美,如果是春日里羞涩的花蕾,我们就作那煦暖的春阳、温润的春雨;
  美,如果是晴空里灿烂的彩虹,我们就作那湛蓝的天幕、悠悠的白云。
  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要抓住教材中的美,让学生在审美的过程中陶冶性情、净化心灵,从而以美的心灵去领悟美,以美的眼睛去发现美,以美的行动去创造美。
其他文献
对工作记忆广度机制的四个模型:资源共享模型、任务转换假说、干扰说和时间资源共享模型进行了检验。以60名大学本科生为被试,完成工作记忆广度任务和转换任务。结果表明:加
创设了习俗领域和个人领域两类道义情境故事,两类领域中皆包含阐释型和惩罚型两种规则形式,然后考察176名中学生对道义情境故事中行为者和规则制定者的想法、感受和行为倾向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互联网+教育"增添新的内涵,也为广东特色高水平应用型高职院校的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新挑战主要存在于办学水平和办学特色两方面,而新机遇就
随着新刑诉法的颁布实施,不仅在刑事诉讼制度上发生很大的变化,也为司法理念上的变革和更新带来挑战。这次修改刑诉法,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一大亮点,明确了侦查阶段委托辩护人、
芽孢杆菌是一类革兰氏阳性菌,对多种植物的病原菌有拮抗作用,其生长迅速、抗逆性强、对环境友好.是国内外应用最广泛的生防菌之一。本文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利用芽孢杆菌进行植物真
介绍了一种新型的全电石渣制水泥烟囱内衬防腐蚀技术。该方案采用特种高温树脂玻璃磷片与耐温陶瓷方法相结合的多层防腐蚀结构调配而成,施工经验表明,多层防腐蚀层结构能最大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证明,学生对所学内容越感兴趣,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越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获取更佳的教学效果。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和维持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去争取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引导初中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明确学习英语的社会意义和了解英语在社会改革发展中的广泛用途,是形成学生认识兴趣的重要条件。针对学
建设教师发展学校主要是建设新型学校,培养新型教师,创新教师教育。河南师大附中通过专家引领、课题带动、集体备课、课例研讨、教师论坛、青年沙龙、网络沙龙等措施,取得了
语音是语言的组成部分之一,是语言三要素之一,它与语法、词汇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是从汉语和蒙语语音的角度进行对比,对这两种语言语音系统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找出其相同点
全球金融风暴对世界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也会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校的教育教学有所影响,促其思考和改革。华南农业大学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从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