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室结双径路“光滑”房室结功能曲线的本质探讨

来源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yzb3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房室结双径路“光滑”房室结功能曲线的本质。

方法

本组将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分成曲线光滑组(I组)和曲线中断组(II组),并设立对照组,进行组间和消融前后的比较分析,观察房室结功能曲线的变化。

结果

I组术后房室结有效不应期(328±22ms)较术前(306±24ms)明显延长(P<0.05),心房起搏时最长A2H2间期(205±65ms)较术前(280±51ms)明显缩短(P<0.01);II组术后房室结有效不应期(313±36ms)也较术前(280±34ms)明显延长(P<0.01),心房起搏时最长A2H2间期(180±38ms)亦较术前(322±39ms)明显缩短(P<0.01);消融前I组最长A2H2间期明显短于II组(P<0.05);消融前后两组房室结有效不应期差异不明显(P>0.05)。

结论

所谓“光滑”房室结功能曲线其实质也是由快径和慢径两部分组成,慢径消融可致曲线“尾巴”消失,这对AVNRT消融的终点判断具有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三尖瓣环峡部(简称峡部)完全性双向阻滞的心电图和电生理表现。方法对18例心房扑动患者的峡部进行线性射频消融,峡部发生完全性阻滞后,起搏刺激冠状静脉窦口和右房下侧壁,观察分析II导联P波形态和消融部位双电位。结果18例患者均消融成功并发生峡部完全性双向阻滞,并且II导联P波呈负正双向;对12例患者标测消融部位,均记录有特征性双电位,其敏感性为100%。结论心电图II导联P波形态改变
期刊
目的观察右室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射频消融的近、远期疗效。方法34例右室室速患者经受了射频消融,其中诊断为特发性右室室速29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全(ARVD)5例。结果28例特发性右室室速消融成功,1例失败;5例ARVD患者诱发出9种室速,5种室速消融成功,另4种室速失败。随访显示,28例特发性右室室速中2例分别于射频消融术后的12和15个月发生新的室性心律失常,进一步检查证实1例为ARV
期刊
目的研究心房分支旁路的电生理特性及射频消融治疗。方法分析4例心房—分支旁路伴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特征及射频消融方法。结果4例患者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有3例消融成功。心房—分支旁路的特性包括:心动过速和快速心房刺激时心电图呈类左束支阻滞图形;旁路无逆传功能,前向传导呈现递减性传导并可被ATP阻断;在三尖瓣环可记录到心房分支旁路电位,在此处成功消融并出现交界性心律失常。结论标测到心房分支旁路电位是成功
期刊
目的特殊设计的冠状静脉窦(冠状窦)导线用于三腔起搏,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窦综合征)伴阵发性快速房性心律失常患者。方法三条电极导线(冠状窦、右房、右室)分别放置于冠状窦、右心房、右心室。双心房导线通过一个Y形接头和心室导线分别连接到DDD起搏器的心房和心室部分,行三腔起搏。结果4例(男3例,女1例)患者冠状窦导线均置于其中段,右房导线3例置于右心耳,1例位于右房中外侧。右心室导线3例位于右室心尖
目的探讨双心房—右室间隔上部三腔生理性永久心脏起搏的临床应用、心电生理学和血液动力学效应。方法为一缺血性心肌病并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植入冠状窦电极于心大静脉中段,“J”型电极于右心耳,专用主动螺旋电极于右室间隔上部,分别同步起搏左、右房和右室,组成新三腔起搏方式,应用Swan-Ganz导管和平衡法核素心室造影测定不同起搏方式下心室/心房相位变化,心电生理学和血液动力学参数。结果双心房—右室间隔上部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