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亚甲蓝和光照射治疗疱疹性湿疹

来源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muppdrag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Kaposi氏水痘样疹是在皮肤湿疹基础上发生疱疹病毒(疱疹性湿疹)或牛痘病毒(种痘性湿疹)广泛感染的婴儿严重疾病,可导致死亡;种痘性湿疹死亡率为6%,而疱疹性湿疹死亡率为9%.以往有人报告用阿糖胞苷治疗疱疹性湿疹获得成功,但因缺少对照,效果难以评定.作者等用亚甲蓝和光照射治疗疱疹性湿疹取得满意效果.以0.1%亚甲蓝灭菌溶液涂于患部,30分钟后用15瓦日光荧光灯照射,距离15厘米,时间15分钟,间隔4小时后再重复照射一次.

其他文献
对50例脉管炎患者进行肌电图检查。其中24例为浅型、26例为深型。病程从3周至30年不等(大部分为1~3年)。检查在疾病加重时进行,一直追查到临床好转时为止。检查结果发现:脉管炎患者经常出现稳固的、自发的肌电图活动,在浅型更为多见。这提示神经――肌肉器有机能性改变,损害区肌肉张力升高,显然,这带有反射性质。
期刊
神经移植对恢复运动功能是无望的,目的是恢复部分的感觉.作者对14例麻风患者作了23根周围神经(尺、正中、胫后)的异体移植.其中除1例外病情均属稳定,型别分布于BT―LL之间.异体神经的制备;供体死后24小时内无菌取下正中、尺、坐骨和胫后神经,置0~10℃的生理盐水中贮存2周.然后切成适当长度和直径,干冻后分贮于双层密封聚乙烯袋内,以放射线处理,于4℃环境下保存.再以同法制备尸婴的硬脊膜,切成不同长
期刊
近20年来,随着广谱抗菌素、皮质类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放射医学的不断发展,病原菌和宿主之间的关系在不断地变化,新的致病性真菌续有发现,真菌病也日益多见,尤其是念珠菌属的一些条件致病性念珠菌,在菌群交替中,更是常见的危害较大的病原菌之一。所以近几年来,对这种病的诊断和治疗问题进行了许多研究工作,资料较多。这里就手头有限的资料,根据“洋为中用”的精神,作一简单综述。
作者报告了一例红斑性天疱疮合并甲状旁腺腺瘤患者,切除腺瘤后,皮损迅速改善。患者,男,46岁,患红斑性天疱疮二年。用常规方法久治不愈,甚至后来用大剂量的强的松治疗,肌内注射氨甲喋呤,也不见效。
Flanagan(1966)发现一种裸鼠(Nude Mouse),当时认为是由于劣性遗传所致的突然变异鼠。Pantelouris(1968)证明此鼠是一种先天性无胸腺鼠。因为没有胸腺,所以细胞免疫功能不全,对感染的抵抗力减弱,自家免疫现象得到促进,对异体组织排斥现象消失。胸导管的淋巴液中存有T细胞和B细胞,虽经胸腺摘出的小鼠,仍残存相当多的T细胞,而裸鼠则完全无T细胞。裸鼠生后两周内大部死亡,如不
期刊
作者首先复习了此种损害命名的来源,以后提到诊断的条件如下:1.境界清楚的隆起皮肤结节,2.由梭形组织细胞增生所组成的,3.用Ziehl氏染色时,这些细胞带有很完整而着色很好的麻风杆菌.作者对这类损害曾有过4例观察,其特点有;1.临床皮疹表现为坚实的皮下及真皮结节,圆形或卵圆形,界限清楚,外形规则,表面平滑,有光泽.2.组织学检查可见假性肿瘤样增生,位于真皮全层,压迫了表皮及其附属器官,有假包膜形成
期刊
疣状银屑病极为少见,一般在寻常型银屑病数年后发生。皮损顽固不退或常复发。疣状斑块一般位于下肢,但也可见于躯干、头皮及其他部位,除疣状皮损外尚有典型的银屑病损害以及关节和指甲改变。发生庞状损害的原因不明,有认为系在外界因素(砷剂、脓球菌感染等)影响下机体反应性发生变化之故。
期刊
作者利用两种以胶质氢氧化铝为基质的痤疮制剂(Jaikal及Corti Jaikal),对1834例寻常型痤疮进行了广泛的临床研究并获得了满意的结果。这一胶样洗剂形成覆盖皮肤的薄膜,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可看到。薄膜是网状的,空气、潮气及光线可透入。所用的基质及被薄膜吸收的皮脂均可用水洗掉。这种氢氧化铝薄膜对于皮肤的所有不规则表现均能适应,故可使药物和皮肤特别接近从而促进疗效。
期刊
3例无菌性脑膜炎,以后诊断为红斑性狼疮,1例只有一次脑膜炎发作,另1例有慢性脑膜炎,第3例在5年内有2次急性发作,3例均进一步发生SLE的神经精神表现,导致1例死亡。无菌性脑膜炎似为SLE的早期表现,可以预示更严重的脑部损伤。虽然SLE能累及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的任何部分,但红斑狼疮性脑膜炎甚少报道。
作者从1969年4月开始用硫唑嘌呤(Azathi-oprine)治疗20例天疱疮与类天疱疮,一般用量为每日每公斤体重2.5毫克,追踪观察4年,结果分析如下:8例天疱疮中,3例用此药成功地控制了4年,副作用都很轻,其中1例停药已3年未复发。1例服药后发生过敏而改用环磷酰胺与小量强的松。3例因发生副作用而停药。1例用每日每公斤体重2.5毫克的量不能控制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