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深秋的黄昏图

来源 :陕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sgongp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元代,在文学史上出现了一种新的诗体“散曲”。其中马致远的《秋思》小令尤具特色,堪称“第一”,千百年来不衰,被称为“秋思之祖”(周德清《中原音韵》)。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失意的知识分子所共有的寂寞、愁苦,这也是马致远长期漂泊,抑郁不得志的切身体验。同时包蕴了对元朝黑暗现实的愤懑,对知识分子遭遇的倾诉。本文试图从奇特的选材和艺术构思上对《天净沙·秋思》作以下分析和浅显探讨。
  一、选取事物富有特征,并且使景物和感情得到和谐融合
  马致远在大自然景物中只选取了“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似乎没有直接关联的景物巧妙地排列在一块,以精炼的笔墨寥寥数语把一个秋日傍晚郊外的景象描绘出来,构成一幅萧瑟、凄凉的画面,不用一个动词,而是通过游子的听觉、视觉发现出来。作者此时的主观感受就在这客观的景物之中得到充分表达。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抓住秋日傍晚具有特色的“枯藤”、“老树”、“昏鸦”这一组典型景物,自然氛围合理相连,融感情于其中。马致远似乎是在写景,其实却在叹世。感慨世态炎凉,自己不能功成名就。“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些景物用浅浅的几个自然景物呈现出来,客观上是深秋之景,实际上是胸中深处之情,把景物与自己的感情和谐融合,达到托物寄情的艺术效果。
  二、“枯藤老树昏鸦”的荒凉景象与“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氛围的对比、反衬关系
  马致远从“枯藤老树昏鸦”的荒凉景象中寄寓元朝黑暗的社会意识形态的腐朽内涵。而在第二句又笔锋一转,引入“小桥流水人家”的温暖气氛之中。从正面把一个知识分子所追求的理想生活坦荡地表露出来。在文学和艺术角度上,凝聚着许多哲学内涵。不是单单把现实生活现象一一罗列,而是对这些加以选择、综合,表现出极高的美学品位。马致远正是用这些方式进行描绘,让读者自己去感受,去揣摩。奇巧的意境一方面牵动游子的愁肠,另一方面反衬出他无限的乡思之苦。这种反衬意境与元代一些绘画作品一脉相通,同时更反衬出刻骨铭心的相思之苦。这种反衬用美好景物加深痛苦心情。马致远在乐景中同样用“小桥”、“流水”、“人家”来反映质朴、简陋的生活。反衬出自己的悲惨生活。正反两方面对比、反衬,既含蓄、典雅但又悲哀、擅悯,把他的内心哀怨全部抖落出来,“一语双关”,不但把元朝即将面临崩溃的生活写出来,又把自己美好的生活引出来。
  三、“瘦”宇的艺术效果
  “古道西风瘦马”勾勒出一幅画面,一位骑着瘦马漂泊天涯的征人,正迎着凄凉的秋风行走在荒僻的古道上。这简直是马致远自己的化身。一个“瘦”字,道出游子处境和生活状况。“马”是一匹“瘦”马,更何况马背上那疲惫憔悴的身影。六个字就把知识分子失意、寂寞、漂泊不定,没有生活着落,苍凉、悲哀、内心的苦闷暗示出来。马致远没有着力泼墨,挥毫叙写漂泊征人的失望情景,可这种情感却跃然纸上。让读者领会其中的孤寂、痛苦。
  四、“夕阳西下”在构成意境中承上启下的作用
  马致远在五十岁时便离开官场,隐居山林,一句“夕阳西下”流露出岁月如梭,光阴似箭,一去不复返的感叹。面对曾追慕过功名,希望在仕途中找出路的奔波生活,到现在却一无所获怎能不叹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李商隐《登乐游原》)道出其中的真谛。马致远苦苦追求,但被黑暗现实所泯灭,可以说是他的悲伤所在。“夕阳西下”一句使前三句所写的景物置于统一环境中,有了统一的气氛和情调,便渲染了孤寂荒凉的情形。为下旬直写羁旅之愁在氛围上作了铺垫。承上启下,来引出“断肠人在天涯”。“夕阳西下”一句将前三句的景与末句的人织在一起,形成了立体感很强的秋日黄昏行旅图。
  五、“断肠人在天涯”情语和景语有机渗透
  “断肠人在天涯”是全曲的点睛之笔。有了它,才能把各种自然景物与人的思想感情进行有机联系,从整体上构成一幅画卷。这样,一切景语也就有了着落。前面的景就是为“人”服务,突出“断肠人”,“断肠人在天涯”,使全篇景物化为情语。这一句既是景语又是情语。说它是景语,是因“断肠人”也在全景中,“他”在全景中居主,各种景物均通过“他”而再现。说它是情语,是因为它把全篇的景物所体现的情都汇集在一起,以“断肠”二字总结,突出全曲主旨。曲的前三句所勾勒的画面又融于“夕阳西下”的特定环境中,烘托了“断肠人在天涯”的思乡之情。
  作者单位陕西省延安市富县城关小学
  责任编辑 杨博
其他文献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细微、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地描写,它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细节描写越生动,人物形象就越鲜明。文章若少了细节,人物形象就失去了血肉和神采。生活中,能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常常是一些细节。只要我们善于抓住真实、生动的细节,进行必要的分解、放大,就会使人物形象丰满起来。下面我就如何对人物进行个性化的细节描写,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捕捉细节、勾勒特征  生活中不是缺少细节,
期刊
劳动技术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新课改提倡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实,劳技课正是以它极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丰富的知识性和技术性吸引着广大青少年学生,并引导他们在动手动脑的操作过程中探求知识和技能,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从而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培养和升华。  一、它能更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领域  劳技课是具有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一
期刊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各种能力的重要环节,对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都有很重要的作用。正如著名文学家高尔基所说:“我身上一切好的东西都是通过阅读得来的。”那么,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呢?我认为宋代大学者朱熹的学习法“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给予我们很大的指导和启示:阅读教学应抓好“熟读”和“精思”二大环节,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一、熟读  每个学校都给
期刊
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要阵地,学校教学的任务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完成的,推动课堂教学创新对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至关重要。课堂教学创新,主要包括两个层次:一是教学理念创新;二是教学策略创新。在此主要谈谈教学策略的创新问题。   一、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方面的策略   1.减少约束策略。   打破传统思维定势的约束,把捆绑学生思维的一些绳索打开,把学生真正解放出来,解放他们的头脑,解
期刊
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形:面对教材中丰富的教学内容,感觉要讲的东西太多,总担心教学内容的遗漏或者没有给学生讲透彻,课堂时间往往不够用。教学效果也不理想。经过反思探究,我认为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要精选教学内容,分清主次,找准恰当的教学切入点,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品味文本。  一、掌握学情,深浅有度,从有兴趣处切入  掌握学情是教师顺利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点。教师首先要考虑学生的知识积累和
期刊
“学贵有疑”,一切兴趣皆源于疑问。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化学课改的重要目的之一,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要求教师学会并掌握在教学中不断培养和激发学生质疑的能力。下面就如何在中学化学课上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谈一谈我的看法和做法。  一、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性  1 有助于化学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可以反馈评价,调控教师的教学;有助于学
期刊
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小学音乐课本中逐步增多了欣赏课的内容,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讲,能上音乐课,学会几首歌已经是很不错了,还要附加音乐欣赏课,所以对于身在农村从教的自己来讲,上好一节音乐欣赏课太不容易了。  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我体会到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强大动力,同时也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先决条件。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施愉快教育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较好的效
期刊
中学物理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只有着眼于思维及与其密切相关的因素来全面考虑思维训练,我们才能从整体上和取向上提高思维训练的水平。一般地说,实施思维训练,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一、贯彻启发性原则  有心理学家曾做实验证明:思维不灵活的学生,宁可只听教师的讲解;而思维灵活敏捷的学生,则对于自己运用思考的学习最感兴趣,并且
期刊
我们珠海位于祖国的最南端,这里没有太多久远的民歌,也没有在全国闻名的歌曲,学生只对流行歌曲感兴趣,对民歌的了解也极其贫乏,尤其对陕北那种高亢嘹亮、粗犷豪放的曲调有些不习惯。而在课本第二单元多彩的民歌中的一个内容就是《高亢的西北腔》。那么如何进行信天游的教学,如何选择合适的材料,深化陕北民歌信天游的教学,使学生通俗易懂地了解、喜欢这种非常有特色的汉族民歌?经过几年的教学和整理,我将内容分为四类来阐述
期刊
在新课改的今天,需要我们教师认真研究有效教学的途径,更新观念,发挥主观能动性,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改革课堂教学评价的办法,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同时在课堂上,只有教师放下架子,不顾“面子”,融入学生之中,成为学生中的一员,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在这种融洽的氛围中,学生才会感到学得轻松,才愿意动脑筋思考问题,才会有创新。  一、明确三维目标。提高教学内容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