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思维训练营遵循的基本原则

来源 :陕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3463999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物理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只有着眼于思维及与其密切相关的因素来全面考虑思维训练,我们才能从整体上和取向上提高思维训练的水平。一般地说,实施思维训练,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一、贯彻启发性原则
  有心理学家曾做实验证明:思维不灵活的学生,宁可只听教师的讲解;而思维灵活敏捷的学生,则对于自己运用思考的学习最感兴趣,并且长进比前一类学生更快。把这一结论反过来,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多提问题,并鼓励学生多提问题,注意引导学生观察问题的整个情境,分辨事物的概念和规律。那么,这样的教学,就能够使学生对学习的对象感兴趣,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信心,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教学能够激起并保持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能够训练学生的思维。
  启发性原则,作为思维训练的原则,与它作为整个教学的原则,两者并不矛盾。因为思维训练虽然只是这个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但它与掌握知识密不可分,它贯穿在整个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贯彻启发性原则,可以说是思维训练反过来对于整个教学的方式的规范和要求。这一原则不仅要贯彻在掌握知识中,也要贯彻在物理教学的其他内容中。
  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关键,是要把握好教师指导的有无与多少。就教学中某一具体的问题,教师指导的有无或多少,必须兼顾学生主观方面能力的强弱、已有知识的多少,以及客观方面问题本身的难易等,做出综合的选择,这种选择,以使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解决问题为合适。如果教师的指导过少,学生的学习就会遇到困难,其思维就会中断,注意就会转移,这显然不符合启发性原则;如果指导过多,往往发生教师对学生思维的包办代替,学生的思维就得不到锻炼,这同样违背了启发性原则,是注入式教学。只有兼顾学生主观方面能力的强弱、知识准备情况,以及客观方面所学内容的难易两方面的情况,给学生以合适的、恰当的指导,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知识,并从中受到有效的思维训练,这样才符合启发性原则。
  二、按照扶放结合的原则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由于中学生的知识储备有限,心理因素的发展不够充分,这就决定了中学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因而。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学习之间存在着一定矛盾,同时两者又密不可分。教学中,扶与放两者的配合是否协调统一,决定着掌握知识、训练思维等目的能否同时达到。如果没有扶,学生就无法克服学习中的有些困难,学习难有成效;但如果扶得过多,而忽视放,往往又会代替学生的思维,这样的学习对学生来说等于没有学习。教学中的扶,其意义不在它本身,更不是用它来取代放,扶的目的和意义都在于用它作为手段来促进放。
  教学中只有遵循扶放结合的原则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才能把扶与放两者统一起来,避免顾此失彼。就某一具体内容的教学而言,扶放结合即指教学中要做到既扶又放,并且随着学生思路的发展把扶和放穿插进行,使两者互相配合,保证学生既运用思考又不敢到困难,始终保持积极的思维活动,保持思路的连续性。这样,才能把扶和放统一起来,做到通过扶促进放,而不是扶取代放,从而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受到有效的思维训练。
  三、从整体出发实施思维训练
  在物理教学中,对思维训练有价值的因素包括在三个方面,物理知识、物理研究方法及基本思维方法。所谓把握训练的整体性,就是指物理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应该全面落实在上述几个方面,而不应该有任何一种偏废或遗漏,否则,都会给思维发展造成损失。
  换一个说法,把握物理教学中思维效率的整体性,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物理学科的“思维定势”。这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基本训练。什么是物理学科的“思维定势”呢?笔者的体会,它就是人们在物理学科的学习实践活动中对该学科所产生的一种感觉经验。因此,要学好物理,就要首先对物理学科有所感知,在思想上建立起一种“思维定势”,然后才能从所知的大量材料中去抽象、归纳,找出其中的一些带规律性的理论认识。能够做到这些,物理学科的学习实践活动就会进入一种自动化反应的境界。不论是处理物理问题,还是解题答卷,都能轻松愉快,而且效率和准确率极高。如果没有这样的“思维定势”,学生往往处在被架空的物理知识里,当然感觉枯燥乏味,其效果也可想而知。
  综上,只有通过学生自己边读边思,动脑、动手,熟悉背景材料,丰富对物理学的感性认识,才能形成所谓的“思维定势”。这样的话,学生就能体会出物理学的精义,咀嚼出味道,从中受到思想上的启迪,真正体会到普遍联系、发展变化、万变不离其宗等哲学道理,进而在更高的层次上掌握物理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附中
  责任编辑 杨博
其他文献
我校地处陕南一个农村小镇,我们在一次调查统计中发现:学校的留守儿童竞超过60%,附近学校也是相差无几。所以,对留守的教育更是我们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重点,我们应毫不犹豫地扛起这份重担。那么,如何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勤于调查研究  班主任应多角度地了解学生,全方位地掌握情况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和基础,这是提高班级管理水平的重要条件。作为农村小学的一名班主任,我通过
期刊
语文者,语言文字也,说具体一点,学习祖国语言,祖国文学,最终归结为字、词、句、篇——即能写出具有水平,具有能连篇成句的好文章能力。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难于上青天。很早就有“学生怕上星期三”的说法。从小学到中学,普遍都有“谈作文而色变”的感觉。可见语文难,作文更难。笔者现就小学高段作文教学方面发表一点粗略的见解,敬请各位老师、专家斧正。  一、 培养学生“好阅读”之习惯   教师首先要勤于
期刊
针对许多学生在阅读方面的欠缺,我觉得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注重平时的阅读教学,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潜能,在课堂中真正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对文本的阅读理解之中,注重品读过程,掌握阅读技巧,学会欣赏品悟文章。具体心得归纳如下:  一、设计新颖的教学创意,吸引,学生积极参与  教学创意就是充满新意的有个性的,带有一定创造性的教学构想,就是准备实施教学的新点子、新角度、新思路、新策划。
期刊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细微、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地描写,它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细节描写越生动,人物形象就越鲜明。文章若少了细节,人物形象就失去了血肉和神采。生活中,能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常常是一些细节。只要我们善于抓住真实、生动的细节,进行必要的分解、放大,就会使人物形象丰满起来。下面我就如何对人物进行个性化的细节描写,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捕捉细节、勾勒特征  生活中不是缺少细节,
期刊
劳动技术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新课改提倡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实,劳技课正是以它极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丰富的知识性和技术性吸引着广大青少年学生,并引导他们在动手动脑的操作过程中探求知识和技能,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从而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培养和升华。  一、它能更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领域  劳技课是具有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一
期刊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各种能力的重要环节,对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都有很重要的作用。正如著名文学家高尔基所说:“我身上一切好的东西都是通过阅读得来的。”那么,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呢?我认为宋代大学者朱熹的学习法“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给予我们很大的指导和启示:阅读教学应抓好“熟读”和“精思”二大环节,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一、熟读  每个学校都给
期刊
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要阵地,学校教学的任务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完成的,推动课堂教学创新对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至关重要。课堂教学创新,主要包括两个层次:一是教学理念创新;二是教学策略创新。在此主要谈谈教学策略的创新问题。   一、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方面的策略   1.减少约束策略。   打破传统思维定势的约束,把捆绑学生思维的一些绳索打开,把学生真正解放出来,解放他们的头脑,解
期刊
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形:面对教材中丰富的教学内容,感觉要讲的东西太多,总担心教学内容的遗漏或者没有给学生讲透彻,课堂时间往往不够用。教学效果也不理想。经过反思探究,我认为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要精选教学内容,分清主次,找准恰当的教学切入点,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品味文本。  一、掌握学情,深浅有度,从有兴趣处切入  掌握学情是教师顺利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点。教师首先要考虑学生的知识积累和
期刊
“学贵有疑”,一切兴趣皆源于疑问。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化学课改的重要目的之一,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要求教师学会并掌握在教学中不断培养和激发学生质疑的能力。下面就如何在中学化学课上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谈一谈我的看法和做法。  一、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性  1 有助于化学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可以反馈评价,调控教师的教学;有助于学
期刊
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小学音乐课本中逐步增多了欣赏课的内容,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讲,能上音乐课,学会几首歌已经是很不错了,还要附加音乐欣赏课,所以对于身在农村从教的自己来讲,上好一节音乐欣赏课太不容易了。  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我体会到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强大动力,同时也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先决条件。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施愉快教育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较好的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