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校园是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必然环境,学校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应当注重对大学生品德教育的重视。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唯有具备良好品质修养的人才能有所大作为。培养大学生建立良好的德行认识,构建学校素质教育氛围,势必要注重学校的德育建设。把握影响学生德育建设的因素,将会更加准确、更加合理地利用有效资源,完善大学生德行教育,努力把大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德才兼备之人。
关键词:高校;德行教育;环境因素
一、学校德行教育的必要性
德行,是以道德素质修养为基础的行为特性,它是道德素养与道德行为的结合统一。一所学校能够具备良好的德育氛围是会对学生形成高尚素养带来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其具体表现为:
每一个在校学生,无不受到学校大环境下对基本的学习要求。学生按照学校既定计划完成学业,接受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的完成。良好的校园环境是道无声的命令,它规范着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在一定程度上约束着学生的行为准则,而学生也不能随意破坏约定,除了首要的要规范学生的学习准则,学校还可以运用相应的法律道德法规强制学生的行为规范。大学时期,是学生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也可以称为是定型期。此时的规范虽在形式上是强压于学生的心中,但在道德形成时期,需要拥有正确的行为导向,才可以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合理的正确的方向。学生自身由于缺乏正确的认知,在德行的形成过程无法判断何为正确的价值取向,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因而极易误入错误的导向中。高校的教育需发挥最大的作用,尽最大可能的营造校园氛围,创设良好教育环境,严格地规范学生走向正确的道德行为认知。
怎样在关键时期帮助、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品质有赖于环境的熏陶。大学生在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变化中还存在着从众行为,他们在现实中会发现许多与自己认知不相符的冲突产生,为了寻求到解决冲突的方法,于是他们逐步调和适应,最终达到共识。学校,若给予了正确的人文环境导向,学生在出现与校园文化不符的行为时,便会经过一个过程,即冲突——调试——融合。此过程的发展也可视为学生的德行养成的发展。这是个认知的过程,矛盾的产生,为新观念养成打下了基础。人的行为准则也是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在长期的学校校园生活中,学生们也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对校园文化的接受力,并不断调整头脑认知与现实行为的冲突以适应学校特定的环境,并且在最终成为学生个体的内向型道德认知。
二、影响德行教育的环境因素
(一)人际关系环境
美国著名教育家戴尔·卡耐基说过:“一个人事业的成功,百分之八十在于他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成员,从入学起就会遇到多种人际交往的问题。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怎样正确处理、有效协调,积极应对随时出现的交往障碍,都会深刻影响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非常有必要的。学校环境中的教师对学生的德育思想建立起到榜样的示范作用。因此,教师需具有基本的文化知识素养外,还需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严禁出现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事情发生。才能够真正感化、教育学生。而学生也需尊敬老师,遵守规范,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共同营造出愉快的学习环境。
学生间的人际关系的和谐建立是现大学生面临的较难把握的问题。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尚处于可塑期及不稳定时期,呈现出性格强势、易冲动的阶段,若不能正确对待同学间的摩擦、不合,及时解决发生的矛盾将可能产生严重的后果。故而,建立正确的同学关系需要坚持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的原则,提倡互帮互助、友爱关怀。同学间交往,提倡举止大方有度,建立友善的同学关系。
室友关系是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每天要接触、面对的。个体间的生活习性不同,在同一个环境下生活必定要产生些摩擦,怎样处理矛盾的产生,解决好问题是大学生需要独立做好的人际处理。良好的室友关系会给学生的身心带来愉悦的情绪,进而培养成健康的心理取向。
因此,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有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大学阶段的时光,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独立意识,了解自己的才能和品德发展,发现并加强自己的素养建设。更进一步,良好的人际关系构建可以锻炼大学生的多方面发展。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获得了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交往范围的扩大也使学生得到更多的适应环境的机会,增加社会化的实践条件,更好地丰富认知沟通能力,为今后适应多变的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学会处理应对人际间的关系,有效建立愉悦的人际关系对于个体生存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人格的发展。高校更应该注重校园环境优良氛围的营造,为大学生创造出有利于全面发展的条件。
1.物质环境。学校的硬环境。包括学校教学设施、校园基础建设、校内景观布置等。这些物质性的具体实物,若是进过了精心的设计制作,合理安排,由景致情,给人以视觉上的熏陶,优美舒适的校园环境便会无形中给人以美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品行,起到净化心灵、改善行为、丰富情感的作用。校园环境的美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审美,他们处于美丽的自然环境中,耳濡目染,逐步提高了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依靠学校的物质文化环境的建设,是大学生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源动力。
2.精神环境。泛指学校的软环境。包括校园人文环境、舆论环境、班级的学风等。良好的校园舆论,传播文明健康的风气,有助于引导学生在思想行为上采用正确的方式方法。因此,校园中,应该建设积极的、向上的大众文化。校园中应开展一系列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但这些活动不是盲目的,随意的,而该是具有发展性的。在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加大对大学生集体、宿舍交往中健康交往方式的建构。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信仰和追求,抵制有害文化在校园中的蔓延。
三、结语
塑造青年成为具备良好的文化知识水平和高尚道德修养的新人,并让青年学生适应社会新发展,成为我们学校乃至全社会需要为之破解的课题。至此要求学校需要建立起以培养学生优秀德行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全面推进青年学生道德品质教育工作。
高校大学生教育应以道德观念的形成为基点,高度培养青年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只重视文化知识的培养而忽视人的素质文化培养,很大程度上将会培育出有知识而无内涵的人,这样的青年一代是不会有大作为的,也将是不利于我们社会的发展的。在实际生活学习中,高校教师应注重情感教育,以情促进学生性的养成,并且更应该发掘学生身上蕴藏的潜质,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加强团队的合作作风观念,着力于独立人格、高尚情操的培养,这样有助于增强青年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生存现状及对自身发展的态度以引导他们重视为实现自我需要所满足的条件所达到的要求。努力打造大学校园的德育氛围,为建设优质社会型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秀阁.大学生人际交往理论与方法[M].人民出版社.2010.
[2]李辉.大学生环境适应优化理论与方法[M].人民出版社.2010.
[3]刘伟.王照杰.浅谈大学生从众行为[J].专题研讨.
关键词:高校;德行教育;环境因素
一、学校德行教育的必要性
德行,是以道德素质修养为基础的行为特性,它是道德素养与道德行为的结合统一。一所学校能够具备良好的德育氛围是会对学生形成高尚素养带来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其具体表现为:
每一个在校学生,无不受到学校大环境下对基本的学习要求。学生按照学校既定计划完成学业,接受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的完成。良好的校园环境是道无声的命令,它规范着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在一定程度上约束着学生的行为准则,而学生也不能随意破坏约定,除了首要的要规范学生的学习准则,学校还可以运用相应的法律道德法规强制学生的行为规范。大学时期,是学生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也可以称为是定型期。此时的规范虽在形式上是强压于学生的心中,但在道德形成时期,需要拥有正确的行为导向,才可以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合理的正确的方向。学生自身由于缺乏正确的认知,在德行的形成过程无法判断何为正确的价值取向,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因而极易误入错误的导向中。高校的教育需发挥最大的作用,尽最大可能的营造校园氛围,创设良好教育环境,严格地规范学生走向正确的道德行为认知。
怎样在关键时期帮助、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品质有赖于环境的熏陶。大学生在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变化中还存在着从众行为,他们在现实中会发现许多与自己认知不相符的冲突产生,为了寻求到解决冲突的方法,于是他们逐步调和适应,最终达到共识。学校,若给予了正确的人文环境导向,学生在出现与校园文化不符的行为时,便会经过一个过程,即冲突——调试——融合。此过程的发展也可视为学生的德行养成的发展。这是个认知的过程,矛盾的产生,为新观念养成打下了基础。人的行为准则也是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在长期的学校校园生活中,学生们也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对校园文化的接受力,并不断调整头脑认知与现实行为的冲突以适应学校特定的环境,并且在最终成为学生个体的内向型道德认知。
二、影响德行教育的环境因素
(一)人际关系环境
美国著名教育家戴尔·卡耐基说过:“一个人事业的成功,百分之八十在于他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成员,从入学起就会遇到多种人际交往的问题。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怎样正确处理、有效协调,积极应对随时出现的交往障碍,都会深刻影响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非常有必要的。学校环境中的教师对学生的德育思想建立起到榜样的示范作用。因此,教师需具有基本的文化知识素养外,还需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严禁出现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事情发生。才能够真正感化、教育学生。而学生也需尊敬老师,遵守规范,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共同营造出愉快的学习环境。
学生间的人际关系的和谐建立是现大学生面临的较难把握的问题。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尚处于可塑期及不稳定时期,呈现出性格强势、易冲动的阶段,若不能正确对待同学间的摩擦、不合,及时解决发生的矛盾将可能产生严重的后果。故而,建立正确的同学关系需要坚持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的原则,提倡互帮互助、友爱关怀。同学间交往,提倡举止大方有度,建立友善的同学关系。
室友关系是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每天要接触、面对的。个体间的生活习性不同,在同一个环境下生活必定要产生些摩擦,怎样处理矛盾的产生,解决好问题是大学生需要独立做好的人际处理。良好的室友关系会给学生的身心带来愉悦的情绪,进而培养成健康的心理取向。
因此,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有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大学阶段的时光,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独立意识,了解自己的才能和品德发展,发现并加强自己的素养建设。更进一步,良好的人际关系构建可以锻炼大学生的多方面发展。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获得了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交往范围的扩大也使学生得到更多的适应环境的机会,增加社会化的实践条件,更好地丰富认知沟通能力,为今后适应多变的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学会处理应对人际间的关系,有效建立愉悦的人际关系对于个体生存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人格的发展。高校更应该注重校园环境优良氛围的营造,为大学生创造出有利于全面发展的条件。
1.物质环境。学校的硬环境。包括学校教学设施、校园基础建设、校内景观布置等。这些物质性的具体实物,若是进过了精心的设计制作,合理安排,由景致情,给人以视觉上的熏陶,优美舒适的校园环境便会无形中给人以美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品行,起到净化心灵、改善行为、丰富情感的作用。校园环境的美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审美,他们处于美丽的自然环境中,耳濡目染,逐步提高了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依靠学校的物质文化环境的建设,是大学生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源动力。
2.精神环境。泛指学校的软环境。包括校园人文环境、舆论环境、班级的学风等。良好的校园舆论,传播文明健康的风气,有助于引导学生在思想行为上采用正确的方式方法。因此,校园中,应该建设积极的、向上的大众文化。校园中应开展一系列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但这些活动不是盲目的,随意的,而该是具有发展性的。在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加大对大学生集体、宿舍交往中健康交往方式的建构。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信仰和追求,抵制有害文化在校园中的蔓延。
三、结语
塑造青年成为具备良好的文化知识水平和高尚道德修养的新人,并让青年学生适应社会新发展,成为我们学校乃至全社会需要为之破解的课题。至此要求学校需要建立起以培养学生优秀德行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全面推进青年学生道德品质教育工作。
高校大学生教育应以道德观念的形成为基点,高度培养青年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只重视文化知识的培养而忽视人的素质文化培养,很大程度上将会培育出有知识而无内涵的人,这样的青年一代是不会有大作为的,也将是不利于我们社会的发展的。在实际生活学习中,高校教师应注重情感教育,以情促进学生性的养成,并且更应该发掘学生身上蕴藏的潜质,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加强团队的合作作风观念,着力于独立人格、高尚情操的培养,这样有助于增强青年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生存现状及对自身发展的态度以引导他们重视为实现自我需要所满足的条件所达到的要求。努力打造大学校园的德育氛围,为建设优质社会型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秀阁.大学生人际交往理论与方法[M].人民出版社.2010.
[2]李辉.大学生环境适应优化理论与方法[M].人民出版社.2010.
[3]刘伟.王照杰.浅谈大学生从众行为[J].专题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