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英国天主教发展原因探究

来源 :历史教学·高校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wq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战带来的巨大冲击力席卷了整个英国社会,宗教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不例外。数据统计显示,自20世纪40年代起,英国基督教的几个主要派别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衰落:浸礼会(Baptist Union)信徒人数由1940年的38.2万下降到1998年的20.2万;公理会(Congregational Union)信徒人数由1939年的45.9万下降至1971年的16.5万;长老会(Presbyterian Church)的信徒人数由1940年8.2万下降至1971年的5.7万;①1972年公理会和长老会合并成为联合归正会(United Reformed Church),但也无力挽回颓势,人数仍从1973年的19.2万下降至了1997年的9.7万;循道公会(Methodist Church)信徒人数由1940年的83万下降至了1995年的39.8万;国教会(英格兰)的信徒人数虽然从1941年的3917.3万上升到了1996年的4893.5万,但是考虑到人口增长情况,实际上的变化并不明显,且受洗比例从1941年的63.6%降至1996年的51.1%。②
  根据这些数据,称二战后的英国出现了普遍化的信仰危机并不为过,人们对宗教的热情和虔诚消退,宗教的神圣感和感召力下降。因而,在这样一个信仰衰落的时代,英国天主教会(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的上升势头就显得格外突出,其信徒人数由1940年的347.1万上升到了1996年的486万,2009年英国调查机构益普索-莫利(Ipsos Mori)的年度调查显示,天主教徒的人数达到了600万。
  那么这种差异出现的原因何在?为什么更加理性和精简的新教不断衰落,而更加保守和繁琐的天主教却有所扩展?本文将尝试从教会革新、宗教特点和历史政治因素等方面给予解答。
  第一,革命性的梵二会议推动了天主教的现代化进程,拉近了天主教与其他宗教派别的距离。1962年,教宗若望二十三世在梵蒂冈召开了天主教第21次大公会议,至1965年闭幕,梵二会议通过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和决议,实现了教会观的重大革新。在大会开幕式上,教宗若望二十三世就宣布:“应以适合现代需要的方式来忠实地描述信仰遗产与其传统本真之相符合”,“使启示的积累适应当代的需要”,为大会奠定了现代化的主题基调;《礼仪宪章》(Sacrosanctum Concilliun)允许广泛使用各国本土语言举行弥撒;《信仰自由宣言》(Dignitatis Humanae)明确肯定了“人有信仰自由的权利”;《大公主义法令》(Unitatis Redintegratio)为天主教会确立了新的普世的大公主义,法令开篇即宣布:“推进所有基督徒之间的重新合一,乃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主要目的之一。”③
  天主教会在事实上接受了作为国际基督教会整体中一员的地位,认可了其他派别的基督徒身份,“他们仍与我们同样遵奉基督的圣言,视作基督徒德性的泉源,并听从圣保禄宗徒的教训”。④在梵二会议之前,天主教会一直以唯一的真正教会(True Church)的身份自居,其所谓的“普世”也仅限于天主教会之内,因而,严格禁止信徒参加新教等其他宗教派别的礼拜,进入他们建立的学校,等等,这给虔诚信徒的生活带来了诸多桎梏。以英国为例,至70年代末期,英国仍有1/3的小学具有宗教背景。通过梵二会议,天主教改变了保守自闭的形象,更加接近世俗生活,积极开办教育和慈善事业,天主教徒不再是隔绝于一个小圈子内的滞后群体,信仰天主教也不再意味着放弃诸多权利和便利,这些都为人们接受天主教教义和改宗天主教打开了方便之门。
  第二,不能忽视的是天主教信仰本身的特点。相较于更加具有理性主义色彩,以个人为基本,削减了大部分宗教仪式的新教,即使经过了革新,天主教感性化、普世化和仪式化的特点仍很显著,这些更加适合在信仰危机中渴望信仰的人们的心态。19世纪以来,自由派神学的勃兴使得新教顺应现代主义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神迹被束之高阁,宗教被等同于道德,上帝被逐入了未知领域。
  由于近代以来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虽然在神学领域自由主义饱受争议,但是,普通人所接受和认可的宗教往往仍是自由派神学。比如20世纪80年代,一个关于宗教虔诚的问卷调查显示,虽然有78%的英国人宣称相信上帝,但是只有7%的英国人将《圣经》作为上帝的原话,47%的英国人仅仅将《圣经》作为集合寓言、传说、历史和道德说教为一体的一本古书,⑤这是典型的自由主义神学的观点。在这种情况下,和宗派林立且部分去上帝化的新教相比,保留了大量传统教义且注重宏达宗教仪式的天主教显得更加具有宗教的感化力。
  第三,天主教移民的影响。二战之后,英国社会迎来了新的一波移民潮,除了广受关注的大量来自英联邦国家的有色移民之外,也存在着不少来自东欧等欧洲其他地区的白人移民,其中部分正是主要信仰天主教的国家,而爱尔兰和波兰等天主教占据绝对优势的国家就是重要代表。以这两个国家为例,至2011年为止,在英国居留的波兰裔就达到了50余万,爱尔兰裔近90万。①虽然战后经济危机的爆发使得英国人对于移民的敌视加剧,但是,威尔逊政府顺应这一趋势,于1962年制定的《联邦移民法》主要限制的对象仍然是来自英联邦国家的有色移民,此后通过的一系列《移民法》也沿袭了这一特点,相较于有色移民,白人移民受到了更多的宽容和认同。
  大量信仰天主教的移民的进入也对英国天主教的复兴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身在异国他乡的移民们为了维持共同的身份认同,往往将统一的宗教信仰作为文化凝聚力的源头,这有利于信仰的扩展;另一方面,为了适应和融入新的文化传统和氛围,他们也会对宗教信仰进行部分的改良,因而为以“普世”为特征的天主教的本土化做出了贡献,天主教史学家博西就认为,没有爱尔兰移民,英国的天主教会将很难从隔绝的乡绅、农民和乡村手工业者的集合转变为以城市为基础大型教会。②
  第四,20世纪以来,尤其是二战之后,英国社会针对天主教的传统偏见不断减弱,在政治上和天主教会的隔阂也趋于缓和。在16世纪的宗教改革之后,在各种历史因素的积淀之下,③英国对于天主教的敌对态度根深蒂固,在传统文化和普通英国人心中,天主教几乎成为暴政、专制、保守落后和外国势力的代名词;在1829年的《天主教解放法案》通过之前,天主教徒一直只是仅仅具有部分公民权的二等公民。④
  进入20世纪,宗教信仰自由的观点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宗教多元化的趋势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能接受和认可多种教派,甚至是宗教共存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再加上天主教会自身的革新,现代英国人对于天主教的敌视和偏见有所下降。同时,在政治方面,英国政府和君主与天主教会的交流也不断增加。1929年,在梵蒂冈城国建立伊始,英国政府就官方承认了其合法地位;1977年,伊丽莎白二世参观威斯敏斯特主教座堂,成为宗教改革之后首次进入天主教堂的在位君主;1982年,教宗若望·保禄二世成为英国教会脱离天主教会之后第一个到访英国的教宗,并和女王进行了会谈;⑤同年,英国和梵蒂冈之间也建立了大使级别的外交关系;1995年,女王再次参观威斯敏斯特主教座堂,并成为宗教改革以来首次参加天主教仪式的在位君主。正是通过这些,英国人的反天主教情绪得以不断消融。
  英国天主教的复兴是在天主教自身发展、长期历史积淀和特殊机遇共同影响的结果。以梵二会议为代表的一系列革新使得新时期的天主教会更加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稳定的教义内核使得其更够满足信仰危机时代人们的宗教需求,天主教移民的进入为天主教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血液和动力,时代的进步和政治交流的扩大弥合和消融了针对天主教的反感和偏见。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二战之后的英国天主教得以蓬勃发展。
  【作者简介】刘成,1964年生,江苏南京人,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师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是英国史。
  白爽,1988年生,宁夏银川人,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是英国史。
  于明波,1986年生,山东威海人,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是英国史。
  叶觅,1989年生,江苏南通人,南京大学历史学系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是英国史。
  【责任编辑:全骜颉 实习编辑:杜敬红】
其他文献
19世纪末以来,秦至清的帝制时代的中国政体为专制政体、皇帝为专制皇帝的论断影响广泛,流行不衰,并成为中国史研究的基本观点之一。从思想史的角度对这一说法产生、传播的历史及其后果加以分析,这一论断并非科学研究的结果,而是亚里斯多德以来的西方人对东方的偏见。18世纪时个别西方思想家开始以此来描述中国,19世纪末以后经由日本广为不同立场的中国知识分子所接受,并通过辞书与历史教科书渗透到大众中,罕有质疑者。
[摘要]报纸杂志承载着对历史现实的记录,是历史学研究的重要文献。民国时期创刊的天津《北洋画报》是当时天津办刊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画报,是研究民国天津城市化进程与消费文化的重要文献。本文依据画报史料,从消费空间、生活范式、消费时尚等方面重构民国天津市民的消费文化空间。  [关键词]北洋画报,民国天津,消费文化  [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11)14-
[摘要]演1621年,明使刘鸿训与杨道寅颁熹宗即位诏于朝鲜,在明代后期中朝交往中,具有重要地位。《辛酉皇华集》中的唱和诗文,显示出明与朝鲜宗藩关系的主从地位。此次使行,不但重启从登州登陆的海上贡道。而刘鸿训之贪墨,也给朝鲜接待明使开了新例,留下恶名,引起《光海君日记》的大肆批评,在中国民间亦演绎成一个神话故事,极具反讽意味。《皇华集》乃是宗藩关系下明代中朝间政治外交的体现,《光海君日记》则是朝鲜王
遗留系统及其复杂性可能使企业很难实现敏捷性,但并非不可能实现。本文介绍了企业实现敏捷性所能采取的5个步骤。  新冠疫情已迫使许多企业迅速转向远程工作方式,重新思考它们如何以过去无法设想的方式为客户提供服务、构建新的商业模式、增强技术能力、组建多学科团队,并扩大合作和联盟。如今,企业需要在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和持续的经济不确定性所影响的环境下,弄清楚如何保持这种势头,并保持取得的速度和敏捷性。  对于
分析已从一项可有可无的功能变成一项必不可少的功能,在不断发展壮大的SD-WAN领域更是如此:为了应对威胁和不断变化的网络状况,快速获取大量数据显得越来越重要。  IDC的网络基础架构副总裁Rohit Mehra说:“现在要让SD-WAN发挥作用,并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属性,就需要实时洞察力,这种洞察力通常由许多解决方案现在提供的可见性和分析工具来提供——这种解决方案作为集成方案来提供,或者通过第三方或
两性关系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关系之一,是文明存在的基础。在中国古代思想家们看来,两性关系是孕育一切人伦的原生地,两性关系的状态如何,牵涉到整个人伦秩序的稳定,因此历代对与两性关系相关的婚姻家庭问题都比较重视,故此对两性关系的研究就成为我们窥探一个时代风貌的有效切入点,而且“正确的理解并充分地解释在不同历史时期两性关系的变化,是妇女史的主要课题之一”,故两性关系研究也有益于深化对妇女史的认识。陕西人民出
期待了很久,《美国外交思想史(1775~2005)》终于付梓面世了。当该书作者之一王玮教授把这部50余万言的大作送到笔者的手上时,我隐约感到了它在学术上的厚重。迫不及待地打开,从导言读起,恢宏的气势,迭出的新见,流畅的文笔吸引着我,使我欲罢不能,只得一口气读完。掩卷之余,遐思万千,突出的一点是我更加确信自己最初感觉的正确——此书完全称得上一部学术力作、学术精品,它的出版是近年来我国美国外交史学研究
供应链攻击也被称为价值链或第三方攻击,攻击者利用有权访问企业系统和数据的外部合作伙伴或提供商入侵企业的系统。随着越来越多的供应商和服务提供商开始接触到敏感数据,企业的攻击面在过去几年里发生了重大变化。  由于攻击类型是新的,加之公众对威胁的意识不断增强和监管部门加大了监管力度,与供应链攻击相关的风险意识并没有提升。与此同时,为了制造一个“完美风暴”,攻击者比以前有了更多的可用资源和工具。  供应链
[关键词]朝鲜,儒家思想,文化传入  [中图分类号]G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07)06-0099-02    中国儒家思想文化经历的先秦儒学、汉唐经学和宋明理学的不同发展形态,都无一例外地传人朝鲜,并对其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由此也构成了朝鲜传统思想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早在公元前3世纪,孔子儒学思想便和汉字一起传人箕氏朝鲜。在秦灭六国及
由著名清史专家杜家骥主编的《清代嘉庆朝的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最近已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本书整理出版的资料,是清代嘉庆朝的刑科题本,全部摘录自北京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总计大约有三千多件,两百余万字。  刑科题本,是全国各省及京师人命案件向中央刑部、皇帝请示判处的详细案情报告,其原告、被告的供词及旁证人的证词,叙述涉案者及相关人员的身份、人际关系、职业、生活及其他社会内容。本书摘录的嘉庆朝刑科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