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大唐武德年间建制以来,綦江古镇东溪一直文杰辈出。
“东溪文脉,怕是不保了!”可在六年前,当地乡亲却如此哀叹——镇上的中学成了薄弱学校,在綦江县垫底。
乡亲的担忧,引起两个男人的沉思。
临危受命
2000年,綦江县柴坝中学党支部书记张勇,欲物色一名年级组长。对手下老师进行考察后,这位新上任的书记发现:大家对青年教师黎涛评价颇佳。
张勇找他面谈。
在书记办公室里,戴眼镜、身材壮硕的张勇坐在桌边。对面,是一个皮肤黝黑、虎背熊腰的壮汉——小他七岁的语文老师黎涛。
开始,两人说的是“正事”:年级组长应该如何推进教学管理……“我觉得,东溪的中学教育陷入了恶性循环。”摆谈间,黎涛随口冒出一句。
“说来听听。”张勇亦有同感。
谈话开始“跑题”。他俩分析了东溪教育的现状:师资薄弱、教学方法陈旧和生源流失相互作用,形成恶性循环。
他们都渴望改变这种局面——为此,张勇需要帮手,黎涛渴望平台。
谈话结束时,已是月上柳梢。步出学校,他们感觉“子期已遇伯牙”。
东溪镇有五所中学,东溪镇初级中学“块头”最大。
2003年,拥有近两千名师生的东溪镇初中遭遇重创:全校中考仅一人上联招线,学生辍学率超过10%,80%的优质生源外流。
张勇和黎涛临危受命,分别就任这所薄弱学校正副校长。学校现状让人担忧:全校近90名老师,大部分是中师和“五大生”(电大、职大、夜大、函大、成人教育)学历;课堂上,灌输式教学无法吸引学生,甚至成了“催眠曲”;镇上乡亲对学校失去信心……
“整个教学机制有问题。”张勇说,“必须改革!”
教改先锋
张勇和黎涛决定先见见世面。他们远赴江苏、广东等地,考察当地名校,并引进先进的“引导启发式”教学法。
这种方法要求教师用故事、情景模拟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进行自学。
改革很快遇到阻力。不少老师早已习惯传统方法,对于“奇怪”的新方法,不少人抱怨难以胜任。
困顿之中,张勇对黎涛说:“兄弟,咱俩得身先士卒。”
在一节语文课上,初三年级16班的刘山杉双手托腮,盯着讲台。上初中后,她對语文毫无兴趣,150分的考试从未上过100分。
“今天,我们讲讲唐朝那些事儿……”讲台上的黎涛说,“那天,狂风夹冰雪,塞外军营开始了一场送别。”
刘山杉眼前浮现一串画面:塞北苦寒之地的百里连营,雪海中送别挚友的诗人岑参……她迫不及待地翻开课本,开始自学。
十多分钟后,黎涛提问。刘山杉举起了手——她已经深深领会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意境。
这就是“四导”教学法,一种通过老师引导和启发,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新型教学法。
张勇和黎涛总结了这种方法,并分别在自己任教的政治和语文课进行实践。效果出乎意料地好:学生对上课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兴趣,大部分孩子当堂课内就能吃透教学内容。
响鼓不用重锤。曾表示不理解的老师,成了课改最坚定的实践者。
一年后,东溪镇中学甩掉了薄弱帽子。三年后,升学率达到80%以上,其中35%的学生进入市级重点学校。
曾经讨厌语文的刘山杉,也以131分的语文成绩考上重点高中。
2010年4月27日,北京人民大会堂。
全国劳模及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正在进行。作为全国中学课改样板的缔造者之一,来自西部乡镇的教师黎涛,获得劳动者的最高荣誉——全国先进工作者。
他颤抖着,将荣誉证书紧紧搂在怀里。
“证书只有一个,荣誉属于两人。”黎涛说。今年初,学校推荐全国先进时,张勇毫不犹豫地推荐了他。成大事者,皆不争功名。张勇说,“有和谐的共事环境,才有远大的事业空间”。
2008年,黎涛被调到县城一所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他觉得浑身不舒坦。一年后,他又成了张勇的副手。
今天,东溪镇中学和镇上的高完中东溪中学合并。在这所拥有3000多师生的学校里,老哥俩开始将新式教学法向高中推广。
“东溪文脉,怕是不保了!”可在六年前,当地乡亲却如此哀叹——镇上的中学成了薄弱学校,在綦江县垫底。
乡亲的担忧,引起两个男人的沉思。
临危受命
2000年,綦江县柴坝中学党支部书记张勇,欲物色一名年级组长。对手下老师进行考察后,这位新上任的书记发现:大家对青年教师黎涛评价颇佳。
张勇找他面谈。
在书记办公室里,戴眼镜、身材壮硕的张勇坐在桌边。对面,是一个皮肤黝黑、虎背熊腰的壮汉——小他七岁的语文老师黎涛。
开始,两人说的是“正事”:年级组长应该如何推进教学管理……“我觉得,东溪的中学教育陷入了恶性循环。”摆谈间,黎涛随口冒出一句。
“说来听听。”张勇亦有同感。
谈话开始“跑题”。他俩分析了东溪教育的现状:师资薄弱、教学方法陈旧和生源流失相互作用,形成恶性循环。
他们都渴望改变这种局面——为此,张勇需要帮手,黎涛渴望平台。
谈话结束时,已是月上柳梢。步出学校,他们感觉“子期已遇伯牙”。
东溪镇有五所中学,东溪镇初级中学“块头”最大。
2003年,拥有近两千名师生的东溪镇初中遭遇重创:全校中考仅一人上联招线,学生辍学率超过10%,80%的优质生源外流。
张勇和黎涛临危受命,分别就任这所薄弱学校正副校长。学校现状让人担忧:全校近90名老师,大部分是中师和“五大生”(电大、职大、夜大、函大、成人教育)学历;课堂上,灌输式教学无法吸引学生,甚至成了“催眠曲”;镇上乡亲对学校失去信心……
“整个教学机制有问题。”张勇说,“必须改革!”
教改先锋
张勇和黎涛决定先见见世面。他们远赴江苏、广东等地,考察当地名校,并引进先进的“引导启发式”教学法。
这种方法要求教师用故事、情景模拟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进行自学。
改革很快遇到阻力。不少老师早已习惯传统方法,对于“奇怪”的新方法,不少人抱怨难以胜任。
困顿之中,张勇对黎涛说:“兄弟,咱俩得身先士卒。”
在一节语文课上,初三年级16班的刘山杉双手托腮,盯着讲台。上初中后,她對语文毫无兴趣,150分的考试从未上过100分。
“今天,我们讲讲唐朝那些事儿……”讲台上的黎涛说,“那天,狂风夹冰雪,塞外军营开始了一场送别。”
刘山杉眼前浮现一串画面:塞北苦寒之地的百里连营,雪海中送别挚友的诗人岑参……她迫不及待地翻开课本,开始自学。
十多分钟后,黎涛提问。刘山杉举起了手——她已经深深领会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意境。
这就是“四导”教学法,一种通过老师引导和启发,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新型教学法。
张勇和黎涛总结了这种方法,并分别在自己任教的政治和语文课进行实践。效果出乎意料地好:学生对上课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兴趣,大部分孩子当堂课内就能吃透教学内容。
响鼓不用重锤。曾表示不理解的老师,成了课改最坚定的实践者。
一年后,东溪镇中学甩掉了薄弱帽子。三年后,升学率达到80%以上,其中35%的学生进入市级重点学校。
曾经讨厌语文的刘山杉,也以131分的语文成绩考上重点高中。
2010年4月27日,北京人民大会堂。
全国劳模及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正在进行。作为全国中学课改样板的缔造者之一,来自西部乡镇的教师黎涛,获得劳动者的最高荣誉——全国先进工作者。
他颤抖着,将荣誉证书紧紧搂在怀里。
“证书只有一个,荣誉属于两人。”黎涛说。今年初,学校推荐全国先进时,张勇毫不犹豫地推荐了他。成大事者,皆不争功名。张勇说,“有和谐的共事环境,才有远大的事业空间”。
2008年,黎涛被调到县城一所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他觉得浑身不舒坦。一年后,他又成了张勇的副手。
今天,东溪镇中学和镇上的高完中东溪中学合并。在这所拥有3000多师生的学校里,老哥俩开始将新式教学法向高中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