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中国妈妈眼中的美国公立高中(上)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ec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8月,笔者来到美国做访问研究。其间,女儿随行,从2013年秋季学期开始进入到弗吉尼亚州里士满市汉瑞克郡的自由人高中(Douglas S. Freeman High School)就读。这所公立高中建于1951年,有150名教师、约1400名学生。学校在各项教学质量评估中成绩优异,是里士满市深受家长欢迎的公立学校之一。美国高中严格的学籍管理,自由的选课体系,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以及别具一格的家长会等都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此,笔者将开学前后的经历以日记的形式叙述如下。
  入学前奏
  2013年8月19日,ESL中心注册
  女儿今年在上海刚刚读完九年级,初中毕业,跟我来美国里士满读高中十年级。相比上次五年级来时不同,这次去学校注册颇费周折。
  学校让我们先去教育局的ESL中心注册并参加测试。见到注册官后,我提交了一份女儿中考时的成绩单,上面有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和体育成绩,其中,语、数、外满分是150分,物理90,化学60,体育只有30。注册官很困惑,她问为什么体育只有30分?是因为课时少所以分数少吗?我点头称是,她立刻得出结论说,女儿的体育课时不足,不能给她学分。接着她又问为什么没有历史分数?历史属于社会类课程,是必修课,所以这门课女儿也没有学分。因此,注册官说根据这份成绩单,女儿九年级所修的课程学分不足,所以不能注册十年级。这可急坏了我们。我赶紧向注册官解释中国与美国中学学制的不同,告诉她历史、地理、生物、音乐、美术等女儿都学过,只是因为中考是高中选拨考试,没有考这几门而已。为了证明女儿已经学完九年级的必修课,我们只能麻烦女儿在上海读过的初中出具女儿初中所学过的所有课程及成绩。提交了新的成绩单后,女儿凭着记忆,详细介绍了自己每学年各科所用的课时和学习内容,终于,注册官同意把我们作为十年级学生介绍给高中了。
  2013年8月26日,选课
  联系到我们所在学区的高中后,我们约了时间与学校的顾问见面。教育局已把女儿所有的材料转到了顾问的手中,可能是因为有了一份详细的课程解释,顾问没有质疑任何课程,而是根据女儿已经学习的内容,帮她选择课程。
  按照本州高中毕业学分要求,女儿本学年有数学、英语、体育和经济4门必修课,另外还要在社会类(历史、政治等)和科学类(化学、物理、生物等)中分别选1门选修课,其他可以自由选择一门,比如第二外语、音乐、美术或者驾驶技术课等。每门课根据难度不同都设有普通班、荣誉班和大学先修班(AP课)。英语课分为9-12年级四级,数学课分为代数1、代数2、几何等。除此以外,顾问还给了两张纸的课外活动的清单,里面有各种各样的俱乐部和体育活动,比如辩论、摄影、网球、游泳等。这是女儿平生第一次经历选课,面对长长的课程清单,我们感觉眼花缭乱,不知如何下手。顾问根据女儿已有的学习成绩,推荐了代数2的荣誉班、英语10年级的普通班、物理和化学的大学先修班、世界历史地理2、以及经济、体育的必修课。我们还想选一门合唱课,但被告知选课门数不允许超过七门,所以女儿只好放弃合唱课。
  选好课程后,顾问马上打印出一份女儿的课程表。课程表上详细列出了每门课的代码、名称、授课老师姓名和教室。然后,顾问领着我们按照上课顺序逐一参观了每个教室。女儿一天的学习生活将从物理课开始,接着是体育课、历史课,到了中午是化学课,午饭也将在这节课上吃。大家分四批在学校吃午餐,女儿是第四批,要到12点50分才能用餐,不过老师说了,上课饿了可以吃东西。下午依次是经济课、数学课和英语课。每节课间有5分钟用来换课,需要从一个教室换到另一个教室。学校的教学大楼是个U型建筑,我在里面绕来绕去,感觉很容易迷路,不过,贴心的顾问给了我们一张路线图,还安慰说,所有的教室都在一层,应该不难找。参观完教室后,顾问又给了女儿一张班车路线图。女儿早上8点23分可以在离我们家128米的地方乘上校车,大约在8点45分到校;下午3点55分放学后,可在4点10分乘坐校车,大约在4点18分到家。
  最后,顾问提醒我们9月2日周一劳动节放假,周二是才是上学第一天。但是,上课涉及电脑使用、体育服装等费用,需要在开学前来校缴纳。
  2013年8月28日,缴费
  缴费在专门的“Fee Night”进行,时间是本周三下午3点到晚上7点。根据指示,女儿去了二年级的缴费房间,一共付了90美元,其中电脑使用费用50美元,体育课服装13美元,剩下的是某些特殊课程的注册费和材料费。另外,走廊上还有很多“摊头”,销售各种各样的有学校标记的纪念品。回到家后,女儿立刻试穿了新买的体育课服装。虽说是小号,但女儿穿起来还是有些大。我拍了一张照片传给她爸观赏,她爸说,校服一穿,还真有点像美国高中生的样子了。
  令我感叹的是,这里的教育条件真不错。每人发一台电脑使用,只要50美元。校园内部网络全覆盖,学生每节课都需要带电脑上课,因为有许多教学资源需要上网。老师布置的作业都在网上,每个学生有一个学校设定的账号和密码用于提交作业。这就是所谓的电化教育吧。在美国没有不许上网之类的规定,只有关于如何安全上网的规定。在学生守则上,就详细记录了哪些类别的网站不能登陆,哪些需要监护人确认等。可见,关于网络使用,封堵是行不通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安全、合理地使用网络。这和国内的理念有很大区别。
  开学第一周,学习新规则
  2013年9月3日,校车及上学时间
  9月3日早晨,我们在离家128米的预定地点等校车。8点35分时,校车极其霸气地呼啸而来,停在了十字路口。整个车上只有两三个学生。校车体型巨大,停车时“禁止通行”的指示牌和横杠同时开启,双向四条车道都得让行。美国的交通法明确规定,校车上路有优先权,其特权堪比救火车等急救车辆。女儿如期上了校车。据女儿说,第一天交通拥堵。她上车后绕了很久,又停了六站接学生,到了学校都超过9点了。不过,每人给发了一张“PASS”卡,拿给老师看就不算迟到了。   下午4点18分,我在预定地点等女儿乘校车回来,可是,校车到了却没看到女儿。焦虑之时,女儿来电话说下午放学时错过了班车,于是我赶紧开车去接她。原来上学和放学的班车不是同一辆车,牌号不同,她以为来回是同一辆车,所以错过了。自那以后,女儿仔细观察校车的车次以及牌号,果然就没有再错过校车。
  在我们家门前的路上,每天早晚各有三辆校车经过。早上最早的一班在7点20分左右,是接学前班和小学生上学的,他们7点40分上课;第二班在8点10分左右,是接初中生上学的,他们8点35分上课;第三班在8点30分左右,是接高中生上学的,他们9点上课。下午第一班是学前班和小学生,2点30分左右到,因为他们2点10分放学;第二班是初中生,3点40分左右到,因为他们3点15分放学;最后一班是高中生,4点30分左右到,因为他们3点55分放学。
  分批次上学和放学,可以使教育行政部门更充分地利用资源和更方便地进行工作安排。这里的校车都是由教育局统一安排,学校不需要花费精力用在考虑这些后勤事务。同样的例子还包括学校餐厅,也是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和提供服务。孩子们所缴费用进入教育局统一的账号,财务上与学校也没有关系。最有意思的是,学校的一些行政管理人员也是教育部门统一调配使用。相比之下,中国的校长可辛苦多了。
  对于这里的上学放学时间,我觉得很奇怪,怎么高中生比小学生还晚上学呢?在中国,越小的孩子上学时间越晚,因为我们认为他们需要更多的睡眠。我把这些想法说给老师听,他们说,高中生上学晚,放学也晚,这很公平啊。
  这样的上学时间让爱睡觉的女儿十分受用,她基本每天睡眠时间都能超过九小时,一觉睡到自然醒。回想到在国内时,上初三的女儿每天7点半之前就得到校上早读课。女儿和国内的同学联系,同学们说,高中时间更紧了,早上6点钟之前要起床,晚上作业一般要做到十二点左右。女儿听了,坚决要求不回中国读高中了,因为她要基本的睡觉权。
  2013年9月6日,考核、文具和教材
  上课前三天,各科老师主要讲的是接下来的一学年要学习的内容以及考核标准。大体而言,每门课的记分主要包括课堂作业、回家作业、平时测验和大考四个部分,每门课各有权重。以英语为例,课堂表现及作业占20%,回家作业占20%,平时测验占25%,大考、研究性项目、论文占30%。所以,学生需要认真对待每一节课、每一次作业,以及每一次测验。在这里,只靠一次考试得高分是行不通的。而且,这样的记分方式也消除了学生一次考试不佳带来的风险。
  每个老师对上课所需文具的要求各不相同,但又十分具体。比如数学课要求作业必须用铅笔写,化学课则要求一定要有计算平方根功能的计算器;有的老师要求用红笔作标记,有的则要求用彩色铅笔;有的老师要求用笔记本,有的则要求用活页;最奇葩的是,有的老师要求带餐巾纸,还有的老师要求带干洗洗手液。所以,开学第一周我们每天都在准备文具。
  我本以为,美国学生的书包再重应该也不会比国内学生的书包重,其实不然。当女儿把每天六节课所用的教材、文具装进书包后,书包已经不堪重负了。这里的教科书尺寸都是8K,奇厚,奇重,每本都堪比新华版的现代汉语大辞典。这里的教材都是免费提供的,但不属于个人,而是归学校循环使用。除此之外,女儿还得带电脑、运动服、午饭和水杯。好在不久之后,女儿就申请了储物柜,有些东西就不需要每天背来背去了。不过,每天下午看到女儿小小的身影,身上背着巨大的书包,手里提着饭袋,有时胸前还捧着本教材,胳膊上搭着件外套。如此看来,美国的高中生活并不轻松。
  2013年9月7日,学生守则及入学教育
  女儿在去ESL中心注册时,注册官就给了我们一本厚厚的学生守则,要求回家仔细阅读。女儿开学第三天,学校进行了一次入学教育,主要内容就是讲解学生守则。女儿被老师的训话吓了一跳,因为老师所讲的大多是不许饮酒,不许吸毒,不许带枪上学,不许使用炸药,不许性骚扰,不许搞恐怖活动等,这让女儿感觉美国的高中好可怕。我安慰她说,这些只是禁止发生的行为,并不一定会发生。随后,我好奇地把学生守则拿出来仔细阅读。学生守则一共49页,包括前言、着装要求、使用手机导引、电子设备使用守则、学生活动约定,以及学校、教师和员工责任等。其中着重陈述了违规的具体表现和处罚办法,涉及考勤、滥用药品、危险物品携带、使用炸药、打架斗殴、偷窃、交通安全、烟草使用、非法入侵、破坏公物、性骚扰、网络安全、纵火、校园欺凌等,共有14条。怪不得女儿听了会觉得可怕。
  值得学习的是,即使一条普通的规则,它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也令人惊叹。以着装要求为例,此项共列举了16条细则。其中第一条规定如非因宗教或医疗要求,学校教学时间在教学楼内不许戴帽子、头巾以及任何遮住头部的覆盖物;第四条说,连衣裙、短裙、一般短裤、运动短裤及其他服装的长度,不能短于手掌自然下垂时中指在大腿上所指的长度,即使里面配有打底裤和紧身裤也不允许;可以看出,上面不仅规定了什么衣服不能穿,还规定了衣服应该怎么穿。
  关于着装,我们国内也有严格的要求,最常见的规定是“不许穿奇装异服”。可是到底什么是奇装异服并无具体界定。我想,若是把这样一份美国的着装要求发给中国的学生家长,他们一定很惊讶。从这样一本小小的学生守则中,就能看出不同文化下的思维方式是如此不同。相比之下,美国学校的规定更具体,更易操作,这为学校规则的执行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未完待续)
其他文献
据《海峡都市报》报道,福建某中学英语课上,有学生拍桌而起,大喊不喜欢老师的上课方式,要求全班表决,更换老师。不少学生举手赞同。老师当即离开教室。此事发生后,校方打算对领头的学生进行处分,当事教师也重新回到了课堂。  这起事件基本上可以定性为师生冲突。师生冲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无视冲突中蕴含着的进步可能,致使类似事件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  界定学生在这起事件中是否存在过错,关键要看学生的要求是否
发现一没有学生认为德育对于自己成长“几乎没有作用”,大多数学生认为德育对自己的成长有较大甚至是很大的作用。  发现二学生对德育活动“情有独钟”。学生关注德育活动的目的是否切合自己的要求,内容是否符合自己的实际,形式是否喜闻乐见,并不认为活动组织者是“关键因素”。  发现三政治课和语文课的德育作用远远低于人们的期望值,寓德于教并没有成为大多数教师的自觉行为,寓德于教的研究还停留在肤浅的层面。    
研究表明,儿童的政治社会化过程被分为四个阶段:政治化、拟人化、理想化、制度化。针对儿童接受政治观念是从情感、拟人开始的特点,少先队组织要努力探索少年儿童情感为主的认同
要把班级管理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我的体会和做法概括起来就是“三个不是”。  一、教师不是“神”  过去教师与学生的教育关系,更多的是“家长式”的教育方式,在这种关系下,教师往往感觉和班级的距离最近,因为在这个生态圈里,教师就是“神”,是这个集体的主宰,教师的权威是不可动摇的。在这样的集体中,学生规规矩矩坐着,面无表情地盯着,唯唯诺诺地举手,小心翼翼地回答。显然,这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我校以此为指导方向,确立办学理念“让每个孩子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
位于鄂东革命老区黄冈麻城的思源实验学校,是一所由麻城市人民政府出资兴建、香港言爱基金会捐资援建,主要招收贫困儿童和留守儿童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秉承"思慧还源,言诚
重庆市九龙坡职业教育中心创建于1948年,是国家示范中职学校建设单位。学校建筑面积7万多平方米,现有教职工365人,在校学生5880人。校园环境优美,设备先进,运动和生活设旋完善,是学
谢家湾小学创建于1957年,是重庆市首批示范小学。办学五十几年来,学校始终将孩子的发展作为学校的灵魂,深入践行“六年影响一生”的办学理念,创造性地开展“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
据《海峡都市报》报道,福州某小学生爸爸是个老板,每天给儿子100元零花钱,要求必须花光,花不光回家要挨骂。  当前,一些家长给孩子一些零花钱,让孩子自己去管理、去消费,这无可厚非。但是,孩子管理、消费零花钱的过程,也是他们实打实地面对金钱,形成金钱观的过程。如果盲目地给予孩子大量零花钱,对他们消费听之任之,或者对他们消费大加鼓励,势必会造成孩子的拜金主义和浪费习惯。没有钱是悲哀的事,但是金钱过剩则
重庆高新区第一实验小学建于2001年,是重庆市最年轻的示范小学。学校现有43个教学班,学生2324人。建校12年以来,学校荣获全国特色学校、全国教育科研基地学校、全国信息技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