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获取他人信用卡号和密码而占有他人存款行为的具体定性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hui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案情简介
  2008年5月8日至5月11日,被告人郑某、谭某和左某等4人,在宁波银行宁海支行北斗分理处自助银行,采用在进门刷卡处安装自制读卡器读取取款人的银行卡卡号、在自动取款机上安装自制摄像头窥视取款人的密码的方式,窃得叶某、林某、仇某等10人的银行卡卡号及密码等信息。后被告人郑某、谭某等人伪造上述银行卡,并于同年5月12日晚至次日凌晨,在江西省鹰谭市的银行自动取款机处,使用上述伪造的银行卡取款合计达75300元。
  二、分歧意见
  对本案被告人的行为定性,主要有两种不同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本案郑某、谭某的行为构成盗窃罪。因为信用卡的卡号、密码是一定财产价值的载体,可以成为盗窃罪的对象。行为人通过秘密窃取的手段获取信息,即表明持卡人对信用卡的安全性处于失控状态,此时盗窃行为已经完成。伪造信用卡并使用只是实现非法占有的手段行为,不影响主行为秘密窃取性质的认定,所以郑某、谭某的行为实际上等同于“盗窃信用卡并使用”,应当认定为盗窃罪。
  第二种意见认为,郑某、谭某的行为构成信用卡诈骗罪。因为郑某、谭某窃取信用卡卡号、密码以及伪造信用卡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使用伪造的信用卡而占有持卡人的卡内存款,属于“伪造信用卡并使用”。由于其数行为之间具有牵连关系,同时触犯伪造金融票证罪和信用卡诈骗罪,符合刑法理论的牵连犯,应遵循“从一重罪处断”的原则处理,由于两罪的法定刑轻重相同,故宜以结果行为定性处罚,即宜认定为信用卡诈骗罪。
  三、评析意见
  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要正确定性本案,必须正确界定“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含义、信用卡诈骗罪的本质特征等以下几个方面。
  (一)“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含义
  根据2004年12月29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有关信用卡规定的解释》,刑法规定的“信用卡”,是指由商业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发行的具有消费支付、信用贷款、转账结算、存取现金等全部功能或者部分功能的电子支付卡。信用卡不限于以实物为载体的实体信用卡,而是包括所有具有消费支付、信用贷款、转账结算、存取现金全部功能或者部分功能的电子支付卡,也包括虚拟信用卡,但本质上是一种电子支付卡。
  实体信用卡的卡号、密码,本质上是实体信用卡的一种抽象,是依附实体信用卡而存在。窃取实体信用卡号或者密码,与窃取实体信用卡有本质不同。虽实体信用的卡号、密码是信用卡的核心信息,但仅拥有实体信用的卡号、密码,不足以占有其中的财产,尚不能进行网上购物、转帐等方式占有持卡人的卡内存款。占有持卡人的卡内存款,必需相应的支付口令或身份证等其他凭证,必须通过冒用等手段才能达到非法占有的目的,这正是不少行为人窃取实体信用的卡号、密码后,伪造信用卡进而占有持卡人卡内存款关键所在。所以说窃取信用卡的卡号、密码并不等同于盗窃信用卡。
  “盗窃信用卡并使用”,最初出自1986年11月3日最高人民法院《对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就王平盗窃信用卡骗钱财物如何定性问题的请示的答复》。最高人民法院在《答复》中指出:“盗窃信用卡后又仿冒卡主签名进行购物、消费的行为,是将信用卡本身所含有的不确定性价值转化为具体财物的过程,是盗窃行为的继续,因此不另定诈骗罪,应以盗窃一罪定性。”此后,199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的《关于惩治破坏金融秩序犯罪的决定》,以及1997年新刑法均采纳了最高人民法院《答复》意见。据此可看出,立法者认为“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行为,属行为人采取秘密窃取的方法,获取他人信用卡后,假冒持卡人并使用,而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行为,故应定盗窃罪,而不宜定信用卡诈骗罪。
  笔者认为,盗窃他人实体信用卡的卡号、密码后,并伪造信用卡并使用,不等同于盗窃信用卡并使用。
  需要说明的是,虚拟信用卡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发行的不以实物为载体的电子支付卡,与实体信用卡具有相同功能,即刑法规定“盗窃信用卡并使用”中“信用卡”包括实体信用卡与虚拟信用卡。
  (二)信用卡诈骗罪的本质特征
  根据《刑法修正案(五)》第2条规定,信用卡诈骗一共存在四种具体情形,即:一、使用伪造的信用卡,或者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二、使用作废的信用卡;三、冒用他人信用卡;四、恶意透支。除恶意透支情形外,其余三种形式,均以客观存在信用卡为媒介。因此,从立法本意上,信用卡诈骗罪均以客观存在信用卡为媒介,即不论是通过伪造、骗领、作废,还是冒用他人信用卡,进行信用卡诈骗的,均以客观存在信用卡为平台。其实,恶意透支也是持卡人恶意使用信用卡的结果,亦属以客观存在信用卡为媒介。信用卡诈骗罪的本质特征是以客观存在的“信用卡”为媒介。
  (三)信用卡诈骗行为侵害的法益
  从被害人、犯罪构成要件分析。犯罪的本质是侵害法益,对犯罪构成要件的解释结论,必须使符合这种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确实侵犯了刑法规定该犯罪所要保护的法益,从而使刑法规定该犯罪、设立该条文的目的得以实现。因此,法益对于确定犯罪性质具有决定性作用。本案例中,郑某、谭某的行为同时侵犯了两种法益,其非法占有财物的行为侵犯了公私财产的所有权,其窃取信息资料、伪造信用卡的行为则侵犯了国家金融管理秩序,即信用卡的公共信用及发行权,因而符合信用卡诈骗罪复杂客体的构成要件。银行和持卡人均是本案的被害人。
  (四)ATM机是否可以作为信用卡诈骗罪的适格对象
  有意见认为,除法律有特别规定外,从ATM机取款的部分属于盗窃,从柜台取款或者刷卡消费的部分属于信用卡诈骗。这涉及到ATM机能否作为适格的诈骗犯罪对象的问题。传统观点认为,诈骗的对象仅限于能够产生思想的生物,故应将ATM机排除在外。然而今天,通过输入一定的智能化程序,ATM机完全可以接受人所传递给它的信息并且作出人所预期的反应,其对信用卡的识别与人的识别在基本是一致的,两者判断信用卡真伪的客观标准均相同。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认为ATM机是人意志的延伸,或者说是发卡行的代理,对ATM机的不正当使用已经影响到其所有人的意思活动,对其实施的欺诈行为应受到欺诈禁止的规范。所以ATM机可以成为诈骗的对象,从ATM机取款的部分也可能涉及诈骗犯罪,其判断的依据与柜面取款或者刷卡消费是相同。
  综上,笔者认为,本案中郑某、谭某秘密窃取他人信用卡卡号和密码后,伪造信用卡并使用的行为,属刑法规定的使用伪造的信用卡的行为,故应定信用卡诈骗罪。
  但必须说明的是,根据2006年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的《全省法院经济犯罪疑难问题研讨会纪要(二)》规定:行为人通过欺骗或其他方式取得他人信用卡卡号和密码等信息资料,再利用该卡号和密码通过网上银行转帐的方式占有他人帐户内数额较大的存款,其本质系秘密窃取他人财物,可以盗窃罪定罪处罚。笔者认为,在此种情形下,行为人没有利用客观存在的信用卡这一媒介、平台,不符合信用卡诈骗罪的本质特征,行为人通过欺骗或其他方式取得他人信用卡卡号和密码等信息资料仅是为其实施盗窃创造条件,符合盗窃罪的构成要件,故宜定为盗窃罪处罚。
  四、处理结果
  检察机关于2009年3月11日以被告人郑某、谭某涉嫌信用卡诈骗罪向法院提起公诉。法院于2009年4月6日作出一审判决,以被告人郑某、谭某犯信用卡诈骗罪,均判处有期徒刑六年,罚金五万元人民币。
  (作者通讯地址:浙江省宁海县人民检察院,浙江宁海315600)
其他文献
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是人民警察的警种之一,具有“法律威慑、程序衔接、法律监督、安全保障”四个职能。实践中法警所承担的车辆管理、机关安全等职责,事务性强,且在法警部门独立成立之前就有较为完善的制度管理,因此工作起来较为顺利。但是,协助直侦部门检察人员侦破案件专业性强、灵活性强,难度大,对法警的个人素质要求也较高,存在较大的研究与提升空间。本文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在提升法警协助侦破案件的能力方面提出一些
期刊
一、加强和改进执法思想是主动适应形势变化的客观需要  宪法赋予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机关的定位意味着检察机关的根本任务是维护法律的公正统一实施,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因此,加强和改进执法思想,不断提高检察机关的监督能力和监督水平,是依法治国的客观要求,也是正确履行检察职能,主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加强和改进执法思想是一项系统工作。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检察干警甚至部分领导干部对检察权及检察执法思想
期刊
众所周知,所有的诉讼都是围绕证据的收集、审查和认定来进行的,刑事诉讼尤为如此。目前,强化证据意识已得到政法机关人员的认可和重视。然而,对于证据意识的内涵、作用、培养证据意识的重点内容及提高证据意识的途径仍存在重视程度不足的情况。  一、证据意识的内涵  证据意识,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对证据作用和价值的一种觉醒和知晓的心理状态,是人们在面对纠纷或处理争议时重视证据并自觉运用证据的心理觉悟。
期刊
近年来,贿赂犯罪在一些行业和领域滋生蔓延,败坏了社会风气,影响了政府部门和企业的声誉,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检察机关如何立足检察职能,有力打击和有效预防贿赂犯罪,更好地为改革和发展服务,既是我们的工作重点,又是工作难点。针对行贿犯罪案件发生的态势,我们对2006年以来白银区院立案查处的贿赂犯罪案件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期掌握行贿案件的特点、原因,有针对性地制定对策。  一、案件基本情况及特点 
期刊
当今,很多贪官受贿时都钟爱古董字画——既“提拔”了本身的“品位”,又遮住了“贪”的面貌;既克制了直汲取钱的危害,又坐拥升值潜力,比起赤裸裸的给钱收钱,算是一桩“雅事”了。但现在艺术品市场上真假难辨,而此类贪官中很多都没有鉴别艺术品真伪的功夫,因而贪官们难免会“上当受骗”,事情给人家办了,受贿的艺术品却一文不值,吃了“哑巴亏”。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东窗事发后,贪官们又暗自庆幸,多亏当年收受的艺
期刊
近几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村干部贪污案件频发,及时掌握村干部贪污犯罪的侦查技巧,加大打击农村村干部贪污犯罪的力度,已成为检察机关反贪工作不可缺少的一环。侦办村干部贪污案件,需要把握三个方面的要点。  一、全面了解村干部贪污案件作案手法  (1)虚报冒领:虚报冒领是村干部比较常用的贪污手段,集中出现在土地征用、下山移民、专项补助方面。村干部通常的做法就是虚报补偿、拨款数量,从而使拨款部门
期刊
根据《刑事诉讼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和《人民检察院看守所检察办法》等规定,为了更好有效的执行各项法律,保障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人民检察院监所检察对看守所羁押监管被逮捕和刑事拘留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活动,以及对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以下或者余刑在一年以下的留所服刑犯人执行刑罚情况等是否合法实行法律监督。近几年以来,监管场所内事故时有发生,充分反映出在监管场所检察监督制度存在着很大缺陷和不足,急需进
期刊
非法证据是否具有证据效力,是我国刑事诉讼理论与实践研究最为复杂的问题之一,它关系到实体真实与程序正当、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之间的价值取向和刑事诉讼目的的实现。然而,我国现行法律仅对非法取证行为持否定态度,对非法证据如何排除尚无明确规定。确立和遵守必要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无论对学界还是司法实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概念入手,阐述了检察机关在审查起诉中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理论基础和法律依据,以及影
期刊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取得较快发展的同时,农村党务工作者职务犯罪问题也日益突出。由于农村党务工作者身份的特殊性,导致司法机关在处理村党务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案子时,对该类群体身份的认定上出现了不同意见。笔者认为,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应当从贪污罪的主体、我国刑法对村党务工作人员身份认定以及犯罪时所从事的公务这三个方面进行认定。  关键词:贪污罪;主体;公务;国家工作人员;村党务人员
期刊
我国《刑法》第三百八十二条规定的贪污罪,是我国目前职务犯罪中发案率较高的犯罪。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法分子利用手中职权进行贪污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虽然刑法和相关司法解释对贪污罪的认定做出了严谨的阐释,但是对贪污罪的对象是否包含无形财产仍较为模糊。本文尝试透过具体案例对其进行辨析,以求明理。  无形财产目前仅是作为一个理论上的名词,在法律上并没有定义,但是已经被广大民众普遍接受并理解为:知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