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学模式激活语文课堂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yong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学者吕叔湘说过,“语文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不是传授语文知识”。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技能,还要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他们的全面、持续发展。唯有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起来,语文教学工作方能彰显出其真正的价值与意义。在素质教育改革的浪潮下,高中语文教学面临着进步的契机。是固步自封还是寻求创新?这是高中语文教学课程所要做的一道选择题。
  然而,当前的高中语文课程却遭遇着一系列的困境。陈旧的教学内容、单一的教学形式……传统教学模式下的高中语文教学缺乏活力,以至于未能发挥出语文学科的双项职能,难以获得更高层次的教学实效。若想让高中语文课程重新焕发出活力,就必须破除形式化思维的桎梏,在教学模式方面寻求创新。本文总结出以下三点途径,以期达成实效。
  
  一、端正对语文学科的正确认识,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高中语文学习过程中有一种怪现象:一些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越久,越是轻视这门学科的重要性,甚至将之彻底打入了“冷宫”。语文学科仅仅成为应试考核中的一项目标,学生习惯于“临上阵前搞突击”,而忽视了平日里语文知识的积淀过程。实际上,这些都是对语文学科缺乏正确认识的表现。我们应当认识到,语文学科应将工具性与人文性融合在一起,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并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以及人文精神。语文课程应当发挥出“学以致用”的性能,彰显出其不可忽视的教育职能。当然,在高考压力面前,高中语文课程需要平衡应试化目标以及实用性目标之间的比重,既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应试技能,也要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感悟、启迪心灵,得到全方位的身心发展。
  在端正了对这门学科的认识之后,教师就需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托,明确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由于高中语文课文的更新速度较为缓慢,与时代因素、教学现实环境可能存在脱节的地方,所以,教师应当细致地编写教学方案,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规划。在传统教学模式中,高中语文课程一般都遵循“以教师为主体,以教材为主导,以教师为中心”的范式,学生沦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无法发挥思维活力与创造能力。在设计教案时,高中语文教师应当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藩篱,将学生摆在教学活动中的显著地位,而将自身的角色设定为“引导者”。当高中语文课程给予了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学生便可以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翱翔。教师只需要适当地进行引导,保证学生的思维逐渐走向一个纵深的方向,便能够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
  
  二、多沟通、多交流,构建师生之间双向互动模式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模式往往是单向、线性的,缺少“传递——反馈”的来回机制。在交流不够充分的情形下,教师无法知晓学生的学习进度、心理状态等情况,所制定出的教学计划必然会偏离学生的实际需求。长此以往,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也会处于凝固的状态,彼此会产生难以消除的隔阂感。由此可以看出,一旦师生双方的沟通交流渠道出现了“堵塞”的现象,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知识接收心理以及学习态度,从而让高中语文课程陷入到一潭“死水”中。
  高中語文教学需要构建起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模式,让教学资源以及各种想法、意见得以自由地流动。这样一来,师生可以共享知识资源,并可以让彼此的多元观念融合在一起。“交流是无处不在的”,教师可以利用各种途径去创建沟通的机会。比如说,教师可以在课程上专门划拨出一定时间,鼓励学生们大胆地发表看法,或者利用小纸条、课外网络交流等多种途径,与学生建立起充分、和谐的交流关系。再比如说,教师可以利用“提问”这个环节,让学生拥有足够的表达渠道。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当包含不同难度、不同层面,力图让每一位学习基础不同的学生都有机会回答提问,并可以适当地发挥创新能力。不光教师向学生发问,学生还可以主动提问,培养出自身“敢问和会问”的素质。这种相互之间的“提问”环节,也是师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了解的过
  程。对于学生所萌发出的一些创新思想或者行径,教师应当予以及时的鼓励,让他们持续保持思维的活跃性。
  
  三、创设多元化的教学情境,凸显语文学科的美育功能
  
  高中语文课程中包含较多的抽象性内容,特别是一些理论概念、古文知识,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如果高中语文课程还是沿着单一化的教学路径,那么学生就有可能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而滋生消极抵触的心理。仅仅凭借死记硬背是学不好语文的,“理解”是学习进程中的一道重要“关卡”。唯有冲过这道“关卡”,学生才能真正进入到语文的学习世界之中,掌握语文知识的内涵与真谛。面对大量抽象性极强的语文知识,教师可以尝试“情境化”的教学形式,用可感知的形式去消除语文距离感,从而达到“唤醒”高中语文课程这一目的。
  例如说,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这一现代化技术,利用图片、声音、影像等载体来立体化呈现语文知识,为学生们带来丰富的试听感受。比如学习《孔雀东南飞》这篇诗歌时,教师可以事先播放一段影视作品,让学生们了解这一段曲折、凄美的爱情故事;再比如《蒹葭》一诗的意蕴较为深远,教师可以播放一些节奏舒缓的古典音乐,或者配合与诗文意境相仿的水墨画。这些创造出来的教学情境都可以增强语文知识的可感知性,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知识内涵。同时,这种体验式的感知过程,其实也是发挥语文学科美育功能的过程。“没有美育,语文教学是片面的;没有审美,人生是残缺的”。通过语文课程,学生们可以找寻到一条发现美、接近美、认识美的通道,继而提升对美的认知能力。当学生能够自主地开掘文化之美时,高中语文课程自然也迈入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必然会表现出更耀眼的活力。
其他文献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美的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下面,本人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一些认识。 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四个基本理念: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要积极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它们是新时期语文课改的精髓和准绳。同时,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意在以加强语文与其他课程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积极探索如何开展和组织好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性
期刊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新型信息传递手段越来越多的今天,语文教学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不仅是完全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新形势下,如何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已成为我们语文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  利用录音、幻灯、投影、电脑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能够形象表现许多教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教学内容,其收效之大是教师的许多口头表达所不能企及的。那么,现代教学手段在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方面的作
期刊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我们的教学对象正是一群天生爱美的儿童,我们的教材更是从不同侧面显示着、蕴含着自然之美、社会之美或艺术之美。因此教学理应充分地体现美、利用美。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呢?    一、充分显现“美”的教学内容
期刊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语文大讨论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有了越来越开阔和生动的世界。笔者长期执教初中语文,现从中学阅读的实际,谈谈几点对阅读教学的思考。     一、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主体是提高中学阅读教学效率的前提和基础    1.阅读教学的本质是学生的阅读   阅读是一种个体行为。就其目的而言,是阅读主体与文本及作者在多层面多层次展开对话,从中吸取精神营养,进而提高主体自身阅
期刊
一、学会观察生活     现实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感情及一切材料都来自现实生活。学生作文又以他们已有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及一定的习作水平为前提。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学生参加实际活动,作文就有东西可写;积极地参加实际活动,写出的文章就有特色。教师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周围事物的同时,还要学生认真去想想,去听听,去闻闻,去尝尝,去接触接触,去研究研究。教师要给学生
期刊
当今世界台风、海啸、水灾、旱灾、沙尘暴等自然灾害不断,水污染、空气污染、生活环境污染等层出不穷,非典、甲流感等流行性疾病不断发生,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健康,追溯其根源无不与人们的生活环境恶化有关联。为此,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之一,我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责无旁贷。下面,是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方面的一些作法。    一、充分利用语文教材,适时渗
期刊
新课程理念是人们对于课程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观念体系。在新课标理念下如何正确处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各种关系呢?     一、处理好获取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工作应致力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其最大的特点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即通过知识、技能的传授,发挥课程潜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传统教学中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突出培养学生的
期刊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教科书语文教材,一个重要的课程目标就是让孩子多多识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在本册教材中,要求学生认识最常用的、出现频率最高的汉字400个。如何利用教材的优势,尽可能地挖掘孩子的最大潜能,让识字变得轻松,愉悦。识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要采取多种方法和渠道,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就可以从小培养学生识字的兴趣,学生就会自觉地把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把握住生活中每一个识字的机会,达到较好的识
期刊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让小学生理解并熟练运用语言文字和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而语言文字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口头语言包括听和说,书面语言包括读和写,在语言交流活动中,听说方面所占比重很大,听是获得信息、摄取知识和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说是输出信息,用口语表达形式表述自己所见所闻所想。在小学语文教育不断改革的今天,更应明确听说训练的基础性和重要性,纠正长期以来重读写,轻听说的现象,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