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学手段对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作用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volution_ji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新型信息传递手段越来越多的今天,语文教学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不仅是完全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新形势下,如何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已成为我们语文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
  利用录音、幻灯、投影、电脑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能够形象表现许多教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教学内容,其收效之大是教师的许多口头表达所不能企及的。那么,现代教学手段在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方面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下面谈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
  
  一、为教师加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插上了翅膀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可节省大量的板书时间,让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启发、点拨、解决疑难问题以及听说读写训练上。如在教《故乡》一课时,在启发学生思考回答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在外貌、神情、言行、性格、对“我”和对生活态度等方面有何变化以及变化原因的基础上,教师投影显示出完整的板书设计。这样做,比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快了好几倍,再利用节省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一个熟悉的人的外貌,写出其变化。写完后,指名学生读一读、评一评。使学生能多方面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增加了学生学习、思考的机会和训练密度,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又提高了课堂效率,还能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
  
  二、创设情境,增加直观性、形象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获取能力的一种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有学习的毅力和意志,才能深切感知、思考、意会,并进而创造。而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巧设情境,让学生听听声情并茂的录音,看看栩栩如生的画面,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产生激动人心的情境效果,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
  如教《春》一文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精心设计了一个课前导入和朗读环节:在讲授新课前,先投影春、夏、秋、冬四幅风景图,让学生观察指出哪幅是春景图,口头简要描述画面,并背出表现春天的诗句,然后在声画背景下播放全文的朗读录像。那美不胜收的佳景和配音员丝丝入扣的朗读,让学生在有如亲临其境之中感受到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花草树木竞相争荣的景象和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从而达到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目的,使后面的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
  
  三、使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化繁为简,变难为易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一改以往主要靠口头语言和文字符号传授知识的传统模式,打破了封闭式的死水一潭的教学状态,以其鲜明的直观形象,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以其多变的手段,促进学生积极的思维,从而使教学得以化繁为简,变难为易,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学习《中国石拱桥》一文,由于学生对石拱桥知之甚少,无法理解中国石拱桥的的造型特征,结构特征和制作特征。于是利用CAI课件,形象地向学生展示赵州桥、卢沟桥以及其他一些古代、现代的典型拱桥的画面。学生兴趣盎然的边听着教师讲解,边欣赏各式各样的拱桥,研究它们的形式、结构、装饰等。由于强化了对实物的感受,又经过分析、比较,学生们终于理解了中国石拱桥的优美,坚固,精巧的特征。 
  
  四、丰富作文素材,培养观察、分析、联想、想像能力,拓展思维空间,优化作文教学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视觉、听觉形象,能使学生简便、快捷地直观现象,感觉真切、自然,甚至可以身临其境,进入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混合构成的氛围,使教学过程情境化、趣味化、形象化,诱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大了有效信息的接受量。这为丰富学生的表象,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提供了物质基础。这样在作文教学时,可突破时空的限制,将人、事、物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既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又为他们提供了作文的素材,开辟了多向立体的思维通道,促进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的形成、联想想像力的增强、审美能力的提高。 
  如作文课上,投影漫画《妈妈水开了》,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分析漫画内容,然后根据此漫画,分别用描写、说明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各写一段话。学生写完后,教师投影预先写好的三段例文,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三段文字的不同之处,然后让学生对照自己的习作,找出存在问题并作修改,再投影学生修改前后的习作,大家评评、议议。最后再让学生结合漫画内容,联系自己实际,谈感受,谈体会。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很快掌握了描写、说明、议论等表达方式的区别,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在教读《皇帝的新装》等故事性较强的课文时,学生观看了课本剧录像片后,教师引导他们张开想像的翅膀,创作出更加精彩的“课本剧”。 
  
  五、使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器官综合运用于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种感官并用,学习效率最高,这是已被科学实验和教学实践证明了的规律。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中的图片、文字、声音、色彩、动画等,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丰富学生的感知,使学生披文入境,视听并举,身心投入,左右脑并用,感觉得以引发、强化,对学生的思维的训练更趋灵活、全面、立体。特别是生动多变的画面,开心启智的音乐创设了教学的情境,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形象性和动态感,使学生耳、目、口、心各种感官得以激发,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
  如教《春》一课,每学习一幅“绘春圖”前后,都播放一遍配音乐配画面的朗读录像,让学生小声跟读,移情入景仔细品味,达到了当堂理解成诵的目的。 
  总而言之,恰当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能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使教学生动形象,能够全方位地调动学生思维,充分发挥视觉和感知的作用,把学生领入多姿多彩的语文世界,让学生轻松、愉快、主动、有效地学习,从而达到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其他文献
语文教材从来就是知识性和思想性并重,“文以载道”,文言文更是如此。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几千年灿烂文化的民族,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中,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美德相融会,汇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成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在21世纪的今天,我国领导人多次强调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并明确提出了要对青少年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要求。各级各类学校的德育要切实抓紧,要渗透在学校的各个教学环节中
期刊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以下的缺点:只重语言文章,不重思想文化;只重智育开发,不重美育陶冶;只重传授知识,不重培养能力;只重课堂教学,不重课外活动;只重管卡学生,不重激发兴趣。一句话,只重应付考试,不重培养索质。整个高中语文教学,一言以蔽之:教本,学本,考本,唯本至上;编题,作题,讲题,题海戰术。而作为最重要的文化载体的语文教学,其德育被架空了,其美育被抹杀了,其人文被淡化了,而强化了的智育
期刊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汲取营养,扩大学生学习语文的领域,实现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的目的。把语文学习与小学生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使语文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笔者主要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学习语文。    一、在学校里学语文    1、开展好读书活动  培养
期刊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根本任务。在全国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新课程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语文教师也在潜心摸索,把新课程的理念贯彻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使课堂教学不断焕发生机和活力。当前我们对教学策略研究的着力点应是多听、多看、多学、多思,努力把零散的个案研究体系化,把单个的教学实验研究置于一个大系统中加以整合。可以说,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的多种方法巧妙的组合。语文教学
期刊
语文学科是基础教育的基础,语文教育落實素质教育如何,不仅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而且关系到整个基础教育的质量。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教学中抓住重点和关键,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我认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该是当前语文教学中的关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鼓励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学生创新精神的由来,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
期刊
诗歌教学是我国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块教学内容。选入教材的古诗,更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强大的艺术魅力,可以说是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结晶和荟萃。教师如果能够引导学生通过真正的欣赏古诗的语言美、声韵美去认识从中表达的意境美,进而体验到诗人的心灵美,这对于陶冶性情、培养情操大有好处。作文是学生文字表达能力和思想水平的体现,是学生用词造句、布局谋篇能力和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的综合训练。作文教学是一种学习和运
期刊
强化学生写字教育是小学语文教育的一项主要任务,也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基本要求。特别是对于低段学生,通过写字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动手实践能力等。那么,如何搞好低年级的写字教学呢?    一、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之一就是:严于律己,为人师表。教师具有示范性的特点,教师的表率作用对学生有着特殊的影响。“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期刊
课堂提问在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课上能否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能否使提出的问题达到预期的目的,是衡量一个教师驾驭课堂能力、评价一个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标准。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审时度势,多方引导,调动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    一、用想像提问调动学生思维    想像提问是一种开放性的提问。让学生想像出课文情节中没有的或与课文情节发展不同的情况,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期刊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美的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下面,本人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一些认识。 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四个基本理念: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要积极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它们是新时期语文课改的精髓和准绳。同时,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意在以加强语文与其他课程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积极探索如何开展和组织好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