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

来源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q3601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战火纷飞的年代。
  村子很小,只有一所学堂,当笨重的大钟发出低沉的声音时,学堂便下课了。大家都急不可耐地从衣兜里翻出一小叠一小叠的纸片来,开始“斗牌”,看看谁的人物更厉害。光铭是这群人里最“富有”的,因为他从废弃的烟盒里捡到了关羽的人物卡,一时间“名声大噪”,而关羽又恰恰是光铭打小就崇拜的英雄,画纸上关羽骑着他的白马,手操长矛,好不威风!
  炊烟袅袅升起,学生们开始陆续回家,阿黄和光铭一起走在田埂边,阿黄拉了拉光铭的衣角,轻声问道:“听舅姥说这阵有当兵的回家,你爸爸回来了吗?”光铭立马沉下了脸,不高兴地踢着路边的石头。
  是的,光铭不喜欢别人提起他的父亲,那个从他出生起就缺席的角色。祖母告诉他,他的父亲是个英雄,可是光铭不懂,为什么天底下会有父母爱自己的孩子却从来不来看他?他羡慕别的孩子,甚至羡慕他们做错事会受到父亲的呵斥,而他,连这样卑微的权利也没有。起初他难过,他渴望,发疯似的想念,可到后来,便骗自己,父亲这样的角色也无足轻重,他终日郁郁地自思自想。
  他的母亲是个寡言的人,她总是在夜晚点起油灯,一遍又一遍地看著远方寄过来的信,祖母不识字,急得用手杖的尖端格格地敲击着木地板,催促母亲将信念给她听。全家人在夜晚的油灯下,在泛黄的信纸前,守望着远方的身影。
  时间慢慢地流逝,光铭渐渐长大。小村庄外的世界翻天覆地地变化着:战争在持续,有人流血,有人倒下,前仆后继。光铭看着报纸上的一则则新闻,村里随处可见的用白色油漆刷着的口号,学堂老师热血的呐喊和动员……光铭常幻想,这样的时代,会不会再出现一个“关羽”,就如三国那时般神武。小村庄也沸腾起来,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去了很远的地方。在学堂的一次动员后,阿黄告诉光铭,他也要参军了,那模样绝不是说笑话,光铭看着眼前这个人,他心中的热血仿佛可以一目了然。
  “你也去远方吗?”
  “是的,我不甘心。现在这个时候,哪怕尽一点点力。”
  ……
  光铭觉得有些难过,他是在问阿黄,却也像在问从未见过面的爸爸,他想要个答案,那个答案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心中其实已经日渐清晰,可是他却不愿意信服,像小孩子明知自己做错了事,却要撒娇着抵赖。他望着学堂里奔走呼号的人,一瞬间,似乎所有人都后退百步,声音全无,所有张开的嘴巴、圆瞪的眼睛、夸张的姿态、拍打桌子扬起的手,一瞬间变成黑白默片中无声的慢动作,缓缓起,缓缓落。他心里像是有几千几万只小蚂蚁爬着,难受得很,他脑袋嗡嗡地响,似乎又听到了祖母手杖敲在潮湿的木地板上发出的沉闷的格格声,看到母亲油灯下期望又失望的眼神,可阿黄那坚定的面庞又不停地在他脑海中出现。
  阿黄在村子里做了几个月的宣传工作后,就如愿去了“远方”。光铭舍不得阿黄,却没说挽留的话。看着阿黄的背影远去,最后幻化成一个点,光铭心里有些释怀,也许,阿黄是在另一个地方,用另一种方式,守望着远方的自己,也守望着国家的未来。他渐渐解开了这些年来心中的郁结。远方的父亲,也担心着回来的那一天吧——家,还在不在?父母,还在不在?妻子,还在不在?可是男人不仅要守住小家,更要守望整个国家,国之不国,家复何存?这责任和义务是不容推辞的。
  光铭转身的那一瞬,眼角波光流动间瞥见远方一排排房屋顿时隐退,线条和颜色镂空浮现,颜色深浅参差,线条黑白分明,他的心里从来没有这样透亮过。
  谁不痛苦?那为什么不能把它变成心里的一种顽强?就算是画纸上神话一般的传奇关羽,在远征前,心中也放不下家中妇孺,但难道就此苟且,蜷缩在一隅温暖之中?那千千万万的家庭又该由谁来守望?人人苟且的国家,没有未来。
  英雄不单单是那些能被永远记住名字的人,也是这无数的平凡的人,做着平凡甚至不值得一提的事情。
  光铭从来没有体会过现在这样强烈的感觉,画纸中神武威风的英雄,和爸爸那么像,和阿黄那么像,和离开村子的那么多人的身影那么像……
其他文献
教书多年,学生上千,但要找几张不假思索就能浮现的面孔却是不多,而宋心怡是其中一个。  宋心怡,寻常身材,鹅蛋脸,大眼睛,温柔可亲,不论在哪个团体,都是她最融洽;常被开善意的玩笑,也看不到生气,更没见过怨恨,大气灵气,冬日阳光一般温暖的女孩。因此,同学给她起了个绰号——“宋妈”。  我也很好奇,这是出自深厚的修养,还是天生?后来慢慢发觉,是一半天生,一半读书。  一节公开课就成名  新高一开学不久,
期刊
品牌在现代社会文化运作中成为一个十分流行的学术用语,乃至成为人们进行交流的口头语汇,它与文化联姻的意义更加时髦,在给人们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让人们从总体上认识世界
高二的暑假里我重温了一遍《青铜葵花》,不同于小学时的懵懂无知,这次,我感受到了一种震撼心灵的美,那么纯净,那么清透,从一字一句中感动着我。  在《青铜葵花》这本书中,曹文轩老师将美写到极致,令读者心里仿佛升起团团热火,热烘烘的,暖遍了心窝。这种美,令人无法忘记,无法抗拒,触动了心灵深处的神经。青铜与葵花,这对不是兄妹却胜似兄妹的少年,在苦难中慢慢成长,在磨难中得到锻炼,在困难中渐渐懂事。  尽管在
期刊
村里有棵巨大的白果树,三人合抱,十米多高,主干上又分叉出四条粗壮的枝丫,伸向天空的四个方向,远看去,仿佛盘古挺着铁铸般的身躯,用手臂托住天空。  有一次听几位老人在树下讨论它的年龄,一位老奶奶的话令人感慨:“我记得我小的时候这棵树好像还要大一些。”一个人快用完了她的一生,而这棵树居然不增不减?那它是用了多少个春秋才长成现在这个样子?两百年?五百年?甚至一千年?我不敢揣测它的年纪。村里最年长的老者也
期刊
我们到厄林根那几天,正赶上当地最热的时候。不过,这里街道宽阔、安宁,又到处都是不同岁数的橡树、梧桐树,枝大叶阔的,滤去了几分夏蝉的聒噪。我刚遇见飒飒的时候,她就这么站在明晃晃的太阳底下,眯着眼张望。那时我俩还不相识,隔着厚厚的人群,一眼扫到她,心想,这个姑娘长得真像我收到的那些文字。你知道,书信往往装着一个人的语气和神气,也就是装着那个人的影子。这三个月里,我常常一边嚼咂着她的文字,一边将脑海里那
期刊
总是那滴在青石板上的水唤醒我。从红木檐上滴落,然后溅出一个阴雨蒙蒙的下午。  前几年还在绍兴读书,正是似懂非懂、天真未有邪的时候。我似乎对在家握着鼠标、吃着泡面的休息天厌倦了,拾起外套穿上袜子,就骑着单车晃悠着去老街了。家离城市广场很近,老街,就是倉桥直街,像夏日阴凉处乘凉的大爷,悠闲地躺在静谧处,散发出岁月的气息。那时候我开始喜欢上文学,也已过了追着看玄幻的阶段,开始尝试一些稍稍严肃的书了。  
期刊
选考学考结束后,我心里的十五只吊桶,就一直在那七上八下,平生头一次深刻体验了什么叫食不知味,什么叫夜不能寐。  在忐忑不安中,丑媳妇终于要见公婆了。可是,翻遍我的抽屉,抖落我的箱子,始终也没有寻觅到准考证的芳踪。  突然,灵光一现想起来,老妈来接我的时候,顺便把我的准考证也保管了,在老妈的眼里,我就是这么一个不济的熊孩子。  好在现在通信这么发达,我赶紧给老妈打了个电话:“老妈,赶紧把准考证拍下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