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

来源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lz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总是那滴在青石板上的水唤醒我。从红木檐上滴落,然后溅出一个阴雨蒙蒙的下午。
  前几年还在绍兴读书,正是似懂非懂、天真未有邪的时候。我似乎对在家握着鼠标、吃着泡面的休息天厌倦了,拾起外套穿上袜子,就骑着单车晃悠着去老街了。家离城市广场很近,老街,就是倉桥直街,像夏日阴凉处乘凉的大爷,悠闲地躺在静谧处,散发出岁月的气息。那时候我开始喜欢上文学,也已过了追着看玄幻的阶段,开始尝试一些稍稍严肃的书了。
  班上同好寥寥,不过也足够了。约在老街,好像是因为只有这条街上还散发着些许文艺气息吧。几家咖啡奶茶小店面,原创品牌的衣服店,偶尔能与手拉着手的情侣擦肩而过。骑车上街的一刻,汽车喇叭似乎就被巷口吹来的一阵风拉远了,唯见深巷雾蒙蒙。老店铺里的老人摆弄着风车小玩意儿,走在巷里,少有铿铿的高跟鞋声,只多见古朴的布鞋,不时地,还有糯糯的吴侬软语在空气中轻轻浮动。有次我们拐进了一条一人宽的窄巷,出巷便是河、石阶。扭头,竟见一座藤蔓缠满的木棚,花草恣意在底下生长,花茎微摇,花瓣带露,不远处隐隐有座高楼,不意渊明之桃源,隐约在此浮现。
  进店,铃声轻响,我们就窗坐下。店主慢慢做东西,我们也不紧不慢地看着、谈着。那时候喜欢村上春树的书,一开始会很关注那些“段子”,看到了总要偷笑着先“欣赏”一遍,再给同伴看,看到对方也带着坏笑说一句什么才心满意足地回来继续读。后来也觉得没什么,心更是被人物情感的起伏和故事伤感的氛围攫着,没有浮在字句上随波逐流。点了玛奇朵,总不忍心将上面焦糖做的心弄坏,所以一小口一小口喝,以至于整杯咖啡都凉了。坐着坐着,一下午就过去了。走出店,能闻到红烧肉加了黄酒在烧,还有,打开电饭煲米饭蒸气的味道。出了巷,感觉空气都热了,回头,鹅黄路灯下的,似乎是一个远去的、一经触碰就会破碎的世界。
  那年下雪,父亲一大早就叫我一起去老街拍雪景,怕去晚了,雪景被破坏了。站在宝珠桥上,望着老街,河边是白色墙壁的老房子,屋顶也是一片白,几棵楝树斜在河面上,河水静静地,一动不动。我感觉老街像个满头银发的老人,伫立在清晨里,默默地守望着。没了白天的喧嚣,没了夜晚的辉煌。只有这个清晨,老街才是真正的自己。
  是的,守望,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也许并不那么容易。曾经飘满老酒香味的老街,能像绍兴老酒那样,越陈越醇么?
  (指导教师:陈建新)
其他文献
明清声乐理论是我国声乐发展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社会发展最复杂的阶段。通过对明清唱论的梳理,发现不论在技术层面或是艺术层面,其音乐表演艺术理论、乐律学与声乐风格等方
我想我已经够小心翼翼的/我的脚趾正好十个/我的手指正好十个/我生下来时哭几声/我死去时别人又哭/我不声不响的/带来自己这个包袱/尽管我不喜爱自己/但我还是悄悄打开……  这是海子的诗《明天醒来我会在哪一只鞋子里》。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完全不同的风格,却更加打动我的心。我热爱海子,这个写下“我是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教师,我叫查海生,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作为最后遗言的诗人。这个“曾以荷尔德林的热
期刊
教书多年,学生上千,但要找几张不假思索就能浮现的面孔却是不多,而宋心怡是其中一个。  宋心怡,寻常身材,鹅蛋脸,大眼睛,温柔可亲,不论在哪个团体,都是她最融洽;常被开善意的玩笑,也看不到生气,更没见过怨恨,大气灵气,冬日阳光一般温暖的女孩。因此,同学给她起了个绰号——“宋妈”。  我也很好奇,这是出自深厚的修养,还是天生?后来慢慢发觉,是一半天生,一半读书。  一节公开课就成名  新高一开学不久,
期刊
品牌在现代社会文化运作中成为一个十分流行的学术用语,乃至成为人们进行交流的口头语汇,它与文化联姻的意义更加时髦,在给人们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让人们从总体上认识世界
高二的暑假里我重温了一遍《青铜葵花》,不同于小学时的懵懂无知,这次,我感受到了一种震撼心灵的美,那么纯净,那么清透,从一字一句中感动着我。  在《青铜葵花》这本书中,曹文轩老师将美写到极致,令读者心里仿佛升起团团热火,热烘烘的,暖遍了心窝。这种美,令人无法忘记,无法抗拒,触动了心灵深处的神经。青铜与葵花,这对不是兄妹却胜似兄妹的少年,在苦难中慢慢成长,在磨难中得到锻炼,在困难中渐渐懂事。  尽管在
期刊
村里有棵巨大的白果树,三人合抱,十米多高,主干上又分叉出四条粗壮的枝丫,伸向天空的四个方向,远看去,仿佛盘古挺着铁铸般的身躯,用手臂托住天空。  有一次听几位老人在树下讨论它的年龄,一位老奶奶的话令人感慨:“我记得我小的时候这棵树好像还要大一些。”一个人快用完了她的一生,而这棵树居然不增不减?那它是用了多少个春秋才长成现在这个样子?两百年?五百年?甚至一千年?我不敢揣测它的年纪。村里最年长的老者也
期刊
我们到厄林根那几天,正赶上当地最热的时候。不过,这里街道宽阔、安宁,又到处都是不同岁数的橡树、梧桐树,枝大叶阔的,滤去了几分夏蝉的聒噪。我刚遇见飒飒的时候,她就这么站在明晃晃的太阳底下,眯着眼张望。那时我俩还不相识,隔着厚厚的人群,一眼扫到她,心想,这个姑娘长得真像我收到的那些文字。你知道,书信往往装着一个人的语气和神气,也就是装着那个人的影子。这三个月里,我常常一边嚼咂着她的文字,一边将脑海里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