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的化学项目式学习设计与实践r——以“自制天气瓶”为例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bbi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自制天气瓶”为例介绍初中化学项目式学习的设计思想、教学模式、实施策略,以及如何进行深度学习、培养高阶思维,从而促进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能力、沟通能力等学科素养的形成.
其他文献
“双减”政策是国家治理义务教育内卷化的重典.步入后“双减”时代,义务教育仍面临内卷化的风险,主要表现在:学校教育供给侧难以满足家长们不同类型的“需求焦虑”;资本逐利性引发的变相补课行为仍在扰乱教育生态;非学科类补习可能会成为“内卷”的新风口.这些风险的可能成因存在三个层面:过度的分数比较、不合理的中考考试评价方式以及更深层次的历史文化因素.后“双减”时代防止义务教育加剧内卷化需要“破立”结合,不仅要从三个层面破除内卷,还要树立系统治理、协商共治的意识,不断完善家庭、学校、社会协调育人机制.
以文献梳理归纳出循证实践与课例研究关系的五种认识,从不同角度诠释了二者的相似、差异,应用的可能及风险.基于循证教育学视角阐述了中式课例研究中“因实践而循证”“在实践中循证”“为他人而循证”的发生环节和阶段.中式课例研究中的循证实践是一个往返循环的过程,既有集体专业智慧的过滤效应,也包含了检视证据和创造证据的过程.教师应当是课例研究的循证者,教研员和研究人员可在循证实践中发挥“智慧他人”的作用.循证实践的中式课例研究未来或许能成为教育领域独特的研究方法,并有助于“现场教育学”的生成.
清代校雠家、书法家何焯(1661—1722)传世著作较多,其《义门题跋》《义门先生集》中均存有他对书法的见解与诠释.何焯书学思想虽主要倾向于“书宗魏晋、崇古尚韵”,但随着清初“碑学”的发展,其后期也出现了碑学倾向.本文试图通过对何焯的书学论著进行梳理,探讨其书法品评方面的言论,把握何焯的书法品评态度及其审美标准,从而对他书学思想两面观的具体表现有所了解.
由于学生的认知障碍成因不尽相同,为了加强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同频,在“身边的化学物质”主题教学中,按照“考试数据分析→认知访谈→访谈结果分析→补救教学与评价”这一系列程序进行了补救教学.实践结果表明,补救教学通过对学生的个体学习障碍采用个性化干预,对学生的共同学习困惑采用集体干预,能够助力精准教学,助推增效减负.
在高中数学课堂中运用情境创设模式对于高中生学习知识来说是一场革命.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特征就在于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教师需要培养其科学探究的能力.而和探究相关的学习,一般会围绕着“问题”开展探究性活动.所以,在创设课堂情境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问题的提出,通过对课程改革要求的迎合,践行素质教育深化的素养培育.
新出土的《罗婉顺墓志铭》所反映的书写风貌与现存颜鲁公的碑拓书迹稍有差异,由此引起众多学者讨论.本文先就其真伪略述浅见,再论《干禄字书》对颜真卿所创颜体字形产生的影响,最后略述文字演进中的正体字形与俗体字形之间的关系.
清代初期隶书中兴是清代书法史的重要分支,也是考察晚明帖学与清初碑学风格演变之枢纽.本文聚焦清代初期社会文化语境,从金石学复兴、心学与“尚奇”风气、康熙年间博学鸿词科切入,探讨清代初期隶书中兴之缘由,管窥清初隶书在前后时代之演变轨迹.晚明以来,遗民群体及清初南北文人士大夫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影响,是探索清初隶书发展脉络的重要途径.正是晚明清初文人对经典的诠释采取更为开放、多元的态度,才促进了清代隶书新风的形成.
新课标改革对教育教学提出了“要注重学生能力发展,提高学生在学科学习中的核心素养”的要求.面对高中数学学习中的数据建模、分析等重难点,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教学中合理引入信息技术资源,提高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思维发展和数据分析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习数学.
书法研学是书法学习的重要方式,直面书法遗迹不仅可以加深对碑帖的认识,更能借此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并感受其深厚的文化内涵.笔者尝试以西安秦砖汉瓦博物馆馆藏为例,对秦砖汉瓦在书法研学中的美育与文化价值进行简要分析,以期能对书法学专业同学开展书法研学活动提供些许帮助.
近年来,图像文献逐渐走进了思想史、美术史以及书法史等领域,成为社会各界学者进行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料.同时,图像学的研究也渐渐兴起于书法史界.本文旨在结合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研究》中的研究方法,从前图像志描述、图像志分析、图像学解释三个层面,探讨图像文献对书法理论与实践研究具有怎样的意义和影响,同时辩证地看待图像文献在书法研究中应用的得与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