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思考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g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教学中,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活动,通过创造民主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为学生知识的自我建构搭建平台。
  【关键词】 创新教育; 策略教学; 创设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3-0239-01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关注“教什么”和“怎么教”这两个课堂教学的基本问题,努力使“教什么”和“怎么教”协调统一起来,优化教学内容,使“教什么”落到实处,提升教学价值,优化教学过程,是“怎么教”更为合理,提高教学效果。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在教学实践中一点见解和做法。
  1 创新教育
  时代呼唤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实施创新教育,教育工作者首先应更新教育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
  1.1 教育观念的创新。 在数学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和关键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
  1.2 教学模式的创新。 新课改下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过去的“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式必须加以改变。数学教学模式的选择,是决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否很好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关键因素。数学课堂的教学模式是开放性的。我们可以采用“启发探究教学模式” 、采用“发现式教学模式” 、采用“先学后研模式”等等,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就数学课堂教学而言,不可能存在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善于充分挖掘每个模式的教学功能,并因材制宜地调控和综合运用最优组合模式,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1.3 评价方式的创新。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真诚交流。作为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并给予他们一些激励性的语言,例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好。”“这个问题你说得很好,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学得好!”“你的看法很独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诸如此类的评价,不但承认了学生的进步,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进步,并使学生在心理上也感受到进步。由此喜欢上数学老师,也喜欢上数学课。
  新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过程中不能与学生交心的老师将不再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教育是非显露痕迹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是充满爱心的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真情放权给学生,给“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学生评价教师”的机会,课堂才能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园。
  2 创设有策略的教学
  2.1 要从问题开始的教学。 俗话说“为什么”是思维的开始,“怎么办”是思维的运作。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教学就是从为什么开始的。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个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
  2.2 不怕学生暴露问题。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最常见的错误是,不顾条件或研究范围的变化,丢三掉四,或解完一道题后不检查、不思考。故在学生易出错之处,让学生去尝试,去“碰壁”和“跌跤”,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然后“对症下药”顺其错误认真剖析,不断引导,使学生恍然大悟,留下深刻印象。
  2.3 在结尾中开始下一个问题。一堂好课也应由问题而终,使其完而未完,意味无穷。我国章回小说就常用这种妙趣夺人的心理设计,每当故事发展到高潮,事物的矛盾冲突激 化到顶点的时候,当读者急切地盼望故事的结局时,作者便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结尾,迫使读者不得不继续读下去!课堂何尝不是如此,一堂好课不是讲完了就完了,而是词已尽意无穷。
  3 创设趣味性的情境
  3.1 创设生活情景。 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有应用于生活中,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而要想学生终身可得到持续发展,必须开放观念,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数学教育中。如:在教授“三角形的稳定性”后,我引导学生探索:课桌椅摇晃该怎么办?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椅子;学习了圆的知识,我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正方形、长方形的行不行?为什么?通过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广泛运用在生活实际中,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这样就不仅增加学生的生活意识,而且还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关键是教师能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挖掘数学中“生活例子”,使学生对数学有一个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创新的能力。
  3.2 创设故事情景。 人是被情境教育者的,激发兴趣,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去,是教育最富有影响力的教学。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中,故事引入:“山上的小猴最喜欢猴王的饼。有一天,猴王做了三个同样的饼,拿出一个平均切成四块,給猴甲一块,猴乙见到说:‘太少了,我要两块。’猴王就把第二块平均切成八块,给猴乙两块。猴丙更贪心地说:‘我要三块。’于是,猴王把第三块饼切成十二块,给猴丙三块。大家想一想,哪只猴子分的最多。”学生回答:“一样多。”教师说:“那么大家知道聪明的猴王是用什么办法既满足小猴子的要求又分得那么公平呢?”
  事实上,教师已经提出了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个抽象的概念在他的口中被叙述成童话般的问題情境,生动活泼,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同时也愉快、和谐了课堂的气氛,符合小学生的习惯思维方式,让学生们发现问题,并渴望解决问题。
  3.3 创设操作情景。 心理研究证明:动手操作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动手操作,在操作实践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主动学习状态中,使课堂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的有序状态。如:在探索圆锥的体积计算的公式中,我主要是出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等高不等底的圆柱和圆锥容器让学生观察,然后由学生先将圆锥体内装满沙子,倒入空圆柱体内,观察几次正好倒满,最后学生发现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3.4 创设应用情景。 对数学教学来讲,更应该加强数学应用性的教学。如:教学“长方形面积”一课后,我让学生回家测量家里客厅的长和宽,在测量一下地砖的长和宽,最后算一算客厅里铺这样的地砖需多少块。如果每块地砖25元,一共需要多少钱。这样不仅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3.5 创设成功情景。 让学生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愉悦是学生的心理需要,有利于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也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学活动中,教师把学生在学习中的挫折降到最低程度,使学生有能力、有信心、自觉地参加教学活动过程。因此,设计教学过程中,从易到难,努力创设成功情景,让每位学生在 顺境学习中体验欢乐,在逆境探索中体验成功,使学生拥有主动参与的丰富的情感体验。
  教学情景的创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创设各种各样的教学情景,将课堂还给学生,将探索的空间还给学生,把自主还给学生, 使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情感、体验、思维、创新水乳交融。
  总之,新课改是永无止境的,我们将抓住课程改革的机遇在实践中努力探索,不断反思,提高自己,适应新课程的发展,推进新课程的深入实施。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改革纲要要求》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2]《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其他文献
【摘 要】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要求高中数学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数学思维能力的体现有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中蕴涵的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做出判断;数学思维能力在形成理性思维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关键词】 高中数学; 数学思维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3-0230-02  高中《数学课程标
【摘 要】 笔者长期从事低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深知低年级教学对今后教学的顺利开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低年级的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笔者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一、培养观察能力;二、培养倾听能力;三、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四、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五、培养提問题能力。  【关键词】 观察、倾听、表达、思考、提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3-0236-02  在教学工作中,“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原则”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二者密切结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贯彻这一原则,要求教师恰当而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循循善诱,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掌握获取知识的科学方法。还
期刊
【摘 要】 叶圣陶先生曾子吃亏说:“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亏。“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各种习惯的最佳阶段,抓住这一阶段,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学习习惯,因此,在低年级阶段,让学生在学数学的过程中更好地学会有条理地思考、学会交流、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有助于今后发展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 培养; 学习习惯;重要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