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前评估早期胃癌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可完全性切除影响因素的前瞻性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genes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术前评估早期胃癌(EGC)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完全性切除影响因素的必要性,为指导EGC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前瞻性对66例EGC患者的病灶大小、是否合并溃疡、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病灶边界进行术前内镜评估,并与术后病理结果对比,分析EGC行ESD完全性切除的影响因素。结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和黏膜内癌组病灶以≤30mm为主(90.9%和88.5%),黏膜下癌组病灶以〉30mm为主(57.1%),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930,P〈0.005)。14例EGC合并溃疡,均未突破黏膜肌层,ESD术后病理底切缘及边切缘均未见癌侵犯,手术后病理均末见标本切端肿瘤细胞浸润及淋巴结癌转移。45例行ESD治疗的EGC,病灶边界经白光结合色素内镜确定低估率高于ME—NBI(15.6%比2.2%,P〈0.05)。33例黏膜内癌和黏膜下痈利用自光内镜判断分化程度正确率为93.9%(31/33),经ME—NBI无法进行分化程度判断。结合白光内镜和ME—NBI判断浸润深度时,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判断正确率为84.8%(28/33),黏膜内癌组判断正确率为57.7%(15/26),黏膜下癌组判断正确率为71.4%(5/7),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与黏膜内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426,P〈0.05)。结论病灶大小〉30mm、合并溃疡、未分化以及深层次浸润可能皆为ESD不完全切除的危险因素,术前应严格把握,并且治疗过程中需确定病灶的真实边界,以免不必要的手术。

其他文献
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obscure gestrointestinal bleeding,OGIB)是消化科医师常需面对的难题。由于辅助检查手段的局限性,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程序复杂、耗时,即使经过多次仔细检查,仍有部分患者不能确诊。其中需手术探查者,面临着传统手术探查假阴性率、致残率和再出血率较高的问题,因此我们采用腹腔镜联合术中小肠镜,在一次手术中完成对全小肠肠腔内外完整、细致的诊治,疗效
患者女,33岁,因“脐周阵发性痛约2个月”人院。既往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史。查体:腹软,右下腹有轻压痛,无反跳痛,未触及异常包块。肠镜检查示回肠末端溃疡,结肠未见异常。腹部B超示右下腹部实质性肿块合并肠套叠。全腹部CT永右下腹肠套叠,右侧附件区囊性病灶,盆腔少量积液(图1)。血常规、肝功能、甲胎蛋白及癌胚抗原均正常。
患者女,49岁,因胃窦隆起型病变1年伴腹部隐痛1周入院、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下突发上腹部疼痛,于当地医院胃镜检奁发现胃窦隆起型包块,病理示慢性浅表性胃炎、
目的评价负压吸引式小肠镜用于小肠检查的可行性。方法对新鲜的带完整肠系膜的猪小肠20根进行负压吸引式小肠镜检查,探讨适合的工作压强,并观察镜检后肠道损伤情况;根据离体实验结果指导活猪小肠检查,观察镜检情况、肠壁情况及术后2周随访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负压吸引式小肠镜检查离体猪小肠的起始工作压强绝对值要大于0.06MPa,在此基础上20根猪小肠均顺利完成检查,平均耗时(40±20)min,负压吸引过
想人人
期刊
目的高分辨率测压(HRM)检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治疗前后食管动力的改变,并探讨HRM在评价POEM治疗效果中的作用。方法2011年7月至2012年9月20例行POEM治疗的贲门失弛缓症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应用HRM测食管压力,并按芝加哥分类标准分型,分析食管下括约肌及食管体部的各参数变化,15例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组。结果POEM术后1个月时,20例患者食管下
内镜超声检查在消化道疾病及临近脏器的诊断和治疗方面起到越来越重要的用,我们应用电子凸阵超声胃镜及其支持下行弹性超声及超声造影诊断上消化道肿瘤取得较好效果,报道如下。
目的探讨和评价胸腹腔镜联合与常规三切口手术治疗食管癌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11年12月同期收治的行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微创组,94例)与常规三切口开放食管癌根治术(开放组,89例)的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等基本资料以及肿瘤位置及分期等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两组总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无明显差异,并发症如吻合口瘘、脓胸、
目的调查消化内镜清洗消毒人员对内镜清洗消毒规范的掌握情况,探讨短期有效、理论结合实践的培训方法,提高消化内镜的清洗消毒水平。方法参照2004年《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及2012年《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草案自行设计两套试题,对参加清洗消毒培训班的110名学员考核,然后进行1天理论培训和半天“手把手”操作培训。培训后再次理论和操作考核,应用现场采样监测内镜洗消是否达到灭菌标准。结果110名学
贲门失弛缓症(achalasia,AC)的内镜下治疗方法主要有球囊扩张、肉毒杆菌注射、放置食管支架、硬化剂治疗等,但这些方法不能最终解除食管下端括约肌梗阻,且复发率高,治疗时患者较痛苦。我科近年来开展了食管黏膜异型增生及早癌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全麻下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疗效满意。POEM过程中护士和医生的配合极为重要,现将术中需注意的问题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