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本在国兴事 生存根在市场链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nfloodfor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已成为不可逆转的社会经济配置形式,在国家经济体制改革转型的时期,职业教育与新的经济体制还不适应,从而制约着职业教育的生存发展。适应的策略有三个理顺和五个构建的问题。职业教育事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能否适应生存、持续发展是非常重要和现实的问题。
  关键词:职业教育;市场经济;适应策略
  作者简介:杨开泰(1955-),男,四川绵阳人,四川省绵阳水利电力学校,讲师。(四川 绵阳 621006)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10-0139-03
  
  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已成为不可逆转的社会经济配置形式,在国家经济体制改革转型的时期,职业教育与新的经济体制还不适应,从而制约着职业教育的生存发展。如不能快速实现市场经济协调,就会制约国家的现代化建设,阻碍社会的发展进步,成为社会生产力提升的瓶颈。为此,探讨职教的市场经济路是非常重要和现实的问题。
  一、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职业教育为初、高中毕业生和城乡新增劳动者、下岗失业人员、在职人员、农村劳动者及其他社会成员提供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人力资源开发的必然要求,是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劳动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举措。由此可见,职业教育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职业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持续发展的基础需要。现代人的社会生存需要和追求是职业教育存在和持续的动因;国家的职业教育事业更是科技兴国不可或缺的基础力量。
  二、职教的市场生存问题
  在计划经济时期,职业教育的生存链条是由国家指挥构建的,职业学校的规模大小、专业的设置、生源的来去、发展的方向都由国家计划确定,职业学校的功能就是行政执行单位,生存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却沒有自主的社会活动选择权,一切都听从于国家计划安排。有限的国家经济艰难地维系着职业教育事业。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国家的经济体制,实行市场经济。三十多年的实践证明,改革是对的,发展是好的,社会繁荣兴旺了。然而,人类社会的存在不是短期的,国家的存在也不是短暂的,如何能保障持续的发展才是最重要和最关键的。由此,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在经济体制变革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与新的经济体制不相协调的地方和领域,职业教育就是其中之一。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机制运动自主调配社会资源和物质分配的经济形式。也就是说在一个国家社会中,一切社会结构体要想获得生产、生活资源与物资,都必须进入市场,以自己的劳动成果去交换获得。但是,市场经济体制是从计划经济体制改革转化而来,人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社会结构体对市场竞争的适应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还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去理解,寻找到相知默契的适应方式方法。现实的职业教育就处于这种尴尬的维艰境地。
  (1)职业学校生存环境:原来依赖的国家计划链条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断裂了,生源的进出失去了保障,职业教学的技能训练基地也失去了保障。没有了保障,职业学校的生存、质量、发展都成了问题。
  (2)职业学校生源市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自主招生,没有严格规范的市场法规,用高价收购学生的,用地方权势占有学生资源的,欺骗倒卖学生的现象比比皆是。职业学校的招生市场不再是选才培育的社会需要,纯粹是个人经济利益的交换需要。
  (3)职业学校教育环境:市场繁荣的诱惑,独生子女的家庭教养,地域的经济差别,导致学生知识基础和身心素质差异严重,薄弱的学校经济基础难以满足教育教学的资源需要。
  (4)职业学校就业市场:没有合适的对应职业市场,学校推荐安置就业困难。职业不对应,学生不愿,家长抱怨,企业不看,学生乱窜,学校难办。
  (5)职业学校师资问题:在市场经济社会经济收益是根本;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获取是保障。国有职业学校只有政策规定的工资收益,远远满足不了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教育教学的压力导致师资队伍不稳定,称职教师流失严重,师资队伍建设的质量无法提高。
  (6)职业学校社会问题:职业学校社会市场化,多种产权模式的办学是市场竞争的需要。但是,市场法规不健全竞争就是无序和不公平的。诸如办学校园的资源保障、学校经济运作的规范、教育教学质量的对比要求、社会就业的适应等。
  (7)职业学校市场问题:市场经济要求社会各种结构实体通过市场交换活动,实现自身生存发展的经济需要。可职业学校在社会市场中面对的是无序和不平等的竞争,特别是中职学校招生宣传、教育活动、教学训练、毕业安置都要向社会付出经济消耗,收进学费低,加之大量经济贫困地方生源的欠费,薄弱的经济面对庞大的社会市场开支消耗真是杯水车薪。
  三、职教市场生存链结构
  国家经济体制转变是国家生存巩固需要的选择,也是社会发展历史需要的选择。旧的经济体制消退,新的体制建立,可以在规定时间转换完成。面对新生事物人们的理解适应,实体结构的改造、优化重组等都需要一个时间过程,这是客观规律的制约,主观愿望必须遵从。职业教育面临市场经济的建立,该如何去适应和遵循市场机制的经济获取,保障自身的生存发展,实现自身承担的社会功能,支撑国家的职教事业?首先,应理解什么是市场经济,什么是市场机制。
  市场经济是指人们以市场机制的运动来进行社会资源配置和物质分配的社会经济活动形式。市场经济的概念告诉我们,市场经济是以自主的意识参与市场,遵循市场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运动规律,在市场中去寻求自身生存需要的生产、生活资源。这就明确地指出国家转变经济体制,就是要把原来依赖国家计划配置生产资源和生活物质的经济需求面向,转化变革为面向市场自主地寻求生产资源和生活物质的经济形式。这种经济形式的载体是市场,市场是人类劳动分工的产物,自古以来,参与市场活动的人们,都是以自身的劳动产品来换取自身需要的再生产资源和生活物质,并遵循市场机制来调节需要的满足。随着社会发展和物质的丰富,市场不仅是物质的,还有精神的,外延虽扩展,内涵却不变。市场活动的根本就是生存物质的需要,物质生活提高的演化,市场交换活动的归纳,就形成了新的市场概念——经济关系。现代市场就是社会一切经济活动关系的总和。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的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的稳定,我们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建立一种新型的、自主的社会生存经济关系;加快社会主义社会经济的基础积累,就是保障国家政权的巩固、民族的兴旺和社会的繁荣。作为国家社会的结构组成部分,职教事业的担当者和功能执行者,该如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依循市场机制,寻求到自身生存发展的经济呢?没有经济实力,就没有存在的生命力。为此,只有参与市场活动才能不辱国家、民族赋予的社会使命。要参与市场的活动,实现交换的经济,就必须建立良好、和谐的社会经济关系。社会经济关系就是具有相互作用的需求利益关系,彼此诚信,互惠互利,就能共存;如果彼此欺诈,相互猜疑,就会互相伤害。那么,职业教育生存的市场在哪里?发展的经济又怎样获取?这是职业教育走进市场经济,参与市场经营活动必须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工业、农业、商业等产业,金融、能源、机械、餐饮等行业,技术、管理、研究、服务等职位,都是职业教育涉及的范畴。也就是说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生产劳动分工都是职业教育的内容,只有通过职业教育才能实现社会生产劳动力的优化。职业教育要紧贴社会发展提供劳动力资源,就必须有足够的经济来支撑职业教学和技能训练的消耗。计划经济时期,职业教育依赖的是国家配置的经济生存;市场经济时期,职业教育就只能面向市场去寻求支撑教学所需的经济。职业教育面向社会的各行各业,为其培养训练出他们所需要的专业人才,按市场经济的市场交换原则,职业教育学校就应向受聘行业收取教育培训费。因为,是他们需要的专业技术技能成就了职业教育的存在;再者,国家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事业,也是为社会各行各业的生存发展提供可持续的重要生产力要素。而现实的职业教育市场,学生的进出经济消耗全由职业学校买单。用人的行业单位不仅不买单,甚至还要加重学校的消耗,比如安置学生就业往来的接待、差旅、就业保证金等。也就是说,现实的职业教育的供求交换关系是断裂的,只有专业劳动力的供给,没有劳动价值的回报,更没有市场交换的经济收益。社会各行各业一方面需要有专业技能的劳动力来持续发展,一方面又无视职业教育的存在和供给的经济需要。要让职业教育事业走进市场经济,随市场机制运动生存发展,就必须遵循市场经济交换的原则,把职业教育与社会各行各业的职业化需要在市场中结合成供求链条,以使职业教育在市场中获得生存的经济需要,并在市场竞争中积累发展需要的经济。职业教育若不能与社会各行各业用人需求构成市场供求关系的链条,那么职业教育学校就没有生存的经济基础,更没有发展壮大的希望。
  四、职教生存链的监管
  国家经济体制变革是为了提升经济的社会作用,促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职业教育作为生产力的主要元素,应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更好地催生劳动力,满足社会生产力提升和加速的需要。《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推进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并逐步完善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由此可见,职教事业不只是职教学校与企业的市场链条关系,还有国家、地方和社會共同关注、支持以及监督市场的问题。因为,我们的市场经济是在社会主义社会体制下的市场经济形式,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同时兼顾共同富裕的经济配置制度。由于建国以来实行的是计划经济,集中统一的经济配置模式没有很好地调动个体和地方的自主经济活动。为此,国家经济体制的转变,经济自主权的释放,必然会出现经济爆发式的推动;开放的市场还没有建立起牢固有效的法规规范,必然会出现经济配置的贫富分化;职业教育是培育生产力要素的阵营,在经济体制转型时期,也必然会出现不公平、不正当的市场竞争。自由化的市场经济在私有化为经济基础的资本主义国家都是不容许的,都要受到国家的监管控制,何况我们是以公有化经济为主体,其他经济形式为补充的社会主义国家。所以,要建立好职业教育市场,要使职业教育的生存发展符合市场经济,就必须建立职业教育市场的监管体制,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保障职业教育市场活动的规范、有序开展,使市场经济交换的原则得以正确、合理地体现,实现于国、于民都有利的新型的社会经济关系。没有国家法规监管的职业教育市场是没有保障的市场;没有保障的市场,职业教育的生存链条就不可能有效地运转;职教学校的生存堪忧,社会各行各业的生产要素就会堪忧,国家转变经济体制,追求兴旺所需要的生产力就会堪忧。
  五、职教的市场经济路
  综合以上探讨分析,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职教走市场竞争经济之路是客观现实的必由之路。如何在这必由之路上,不辱国家职教事业的使命,从杂乱混淆的社会经济关系中,走向合理合法的市场经济关系中,其需要理顺和构建的策略有以下几点。
  (1)理顺职教的层次定位:职业教育应有层次的区分,高级、中级和初级的职业教育对社会各行各业的人力资源有相对应的需求满足,避免劳动力的混乱培养和资源的浪费使用。
  (2)理顺职教的特普培养:社会职业有高科技特殊行业,也有普通常规行业,科技特殊行业职业技术素质要求高,应采用考试选拔培养;普通常规行业技术素质要求相对低,可放开自主选择参加培养。比如发变电控制技术职业教育就应考试选拔培养;一般电工职业技术教育,就可放开自主选择参加培养。
  (3)理顺职教的市场关系:职教是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持续发展的专业技术劳动力,应构成市场交换主体的链条关系,实现市场交换价值的经济效果。
  (4)构建新型的交换关系: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人不是物。要尊重人,不宜以货币当面交易的形式进行。应以订单方式向职业学校提出需要,职业学校以自愿选择的原则,按单选派学业完成的毕业生到需要的企事业单位领岗就业。长期还是短期市场合作,取决于职教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选拔的诚信以及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5)构建新型的学业管理:职业教育应完全实现学分制教育管理,摈弃学年制管理方式。因为市场供求机制是不以学年制的时限为准绳的。所以,以学分制模式进行学业管理,以适应市场运动的客观需求。
  (6)构建新型的专业市场:社会各行各业都希望获得优质的专业技术人才,构建专业市场犹如商业销售追寻的目标市场,规模不大但效益明显;综合就业市场固然多而全,但难以像专业市场在强手如林的人才中寻强手那样让人信服。
  (7)构建新型的市场监管:市场经济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选择,而市场经济依赖的市场机制在完全自由化的条件下是有缺陷的。世界上采用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是有历史教训的,应引以为戒。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化为市场经济体制,多种经济成分的出现,激励着在计划经济约束下没法实现和释放的追求经济资本的能量。职业教育是国家强盛和兴旺的事业,它需要经济资本的支持和保障。它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市场中是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技术劳动力服务的,不是营利的社会结构单位。为此,职业教育的生存发展要得到国家的重视和激励,还要得到社会各行各业的关心和支持,这就是新型市场监管的基点。新型市场监管的核心就是依法保障职业教育市场的等价交换,目的就是保障职业学校通过市场获得生存和持续发展的资金。
  (8)构建新型的职教体系:职业教育不应是一次性教育,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劳动分工细化,需要人们去追求和选择接受。职业教育应有高、中、低的层级,以满足人们劳动能力的需求。这也是社会市场客观的需要,避免高质低用的资源浪费或低质高用的技能制约。构建职业教育高、中、低体系链,有利于个体的职业追求,也有利于国家高素质劳动力的发展需要。凡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在本专业就职工作3年,就可以免试进入本专业高一层次的职业学校学习深造。这样的职教体系链也符合《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再结合职业职称评聘,既优化职业技术劳动力的素质,又为职业教育培植大量的社会生源。
  职教本在国兴事,生存根在市场链。职业教育事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能否适应生存、持续发展,不在于职业学校发展的数量,而在于职业教育发展与市场经济机制的契合。比如职教体系的合理性,职教管理相应性,交换价值的经济性,市场监管的法规性等。职业教育的市场化道路面对现实举步维艰,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让我们看到希望是有的,坚持努力就会有职业教育崭新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Z].2002.
  (责任编辑:麻剑飞)
其他文献
摘要:通过分析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的验收条件,结合江苏技术师范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校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建设情况,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创新与实践等几个方面探讨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如何建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特色专业。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特色专业  作者简介:钱进(1975-),男,江苏泰兴人,江苏技术师范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讲师;叶飞跃(1960-),男,浙江东阳人
期刊
摘要:从心理学研究的角度对大专生的厌学心理进行了分析,目的在于更清楚地了解大专生产生厌学心理的因素,并根据这些因素寻求解决对策,进而达到克服其厌学问题的目的。  关键词:大专生;厌学心理;焦虑  作者简介:田仁海(1981-),男,贵州铜仁人,铜仁学院教育科学系,讲师;代静亚(1965-),女,贵州铜仁人,铜仁学院教育科学系,副教授。(贵州铜仁554300)  基金项目:本文系铜仁学院科研启动基金
期刊
摘要:人工智能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成为各学科领域的关键技术。“人工智能”课程的开设,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并能灵活地应用于实践中。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从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等方面对本科“人工智能”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研究。  关键词:人工智能;创新思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冯爱祥(
期刊
摘要:随着环境监测内容的扩展,“环境监测”课程在不同的专业开设,由于专业背景的差异,对课程设置背景、课程内容、课程教学环节和教学模式等进行教学研究探讨,有助于师生在教学条件和教学成果不断发展过程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推动“环境监测”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实践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关键词: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王开勇(1978-),男,山东菏泽人,石河子大学农学院,副教授。(新疆石河子832
期刊
摘要:安全工程课程体系建设是安全工程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它决定着所培养的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根据中原工学院安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模式以及课程体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学院的办学实际,探讨并提出了下一步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  关键词:安全工程;课程体系;专业方向  作者简介:杨春丽(1980-),女,河南周口人,中原工学院能源与环境学院,讲师;刘琦(1972-),男,河南商丘人,中原
期刊
摘要:分析了三峡大学工业工程专业的办学特色,确定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规划和建设。探索了一条依托机械大类教学实验平台,整合现有资源,建立体现基础IE和现代IE的工业工程专业实验室,积极与地方企业合作,建立校企合作教学科研实践基地的模式。  關键词:工业工程;实践体系;实验室建设;实践基地  作者简介:李浩平(1971-),女,广东台山人,三峡大学机械与材料学院,副教授;方子帆(1
期刊
摘要:我国地理教材的改编和修订,由早期的“一纲一本”发展到如今的“一纲多本”,充分体现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主要从“人教版”新旧版地理教材的整体形式设置上、内容安排上和体现课程标准要求上等几个方面做了对比分析,提出一些认识和建议:教师要充分发挥新版教材的优势,合理利用教材中的各个栏目,最大程度地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同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反馈,使之尽善尽美。  关键词:地理教材;人教版;对比  作者简介:
期刊
摘要:“材料力学”是工科院校中重要的专业技术课,它不仅具有理论性,又有一定的实践性,该课程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主要总结了“材料力学”精品课建设中的实践教学改革措施,通过分层次实验教学、从科研项目中提炼出合适的子实验等改革手段,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关键词:材料力学;实践教学;实施方案  作者简介:富荣昌(1965-),男,锡伯族,新疆伊宁人,新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期刊
摘要:“嵌入式C语言”是高职计算机嵌入式专业方向的核心课程,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嵌入式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嵌入式C语言”教学实践,探索项目教学法在该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对促进“嵌入式C语言”课程的教学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项目学习法;嵌入式C语言;程序设计  作者简介:武斌(1978-),男,安徽肥西人,滁州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讲师;贾红雯(1978-),女,山东沂
期刊
摘要:根据高校科研实验室建设的客观实际,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了高校科研实验室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并确定了评估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进而根据评价集构造了隶属函数,得到各指标对评估标准的最终隶属度、模糊矩阵和综合评估结果,进而划分评估等级,得出结论,最后进行了实例研究。  关键词:高校;科研实验室;评估指标体系;模糊综合评价法  作者简介:刘鹏超(1981-),男,山东文登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