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县皮胎果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来源 :现代农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pys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阐述了皮胎果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制约皮胎果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了皮胎果产业发展的对策,以期为促进临夏县皮胎果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皮胎果产业;现状;制约因素;发展对策;甘肃临夏
  中图分类号 Q949.75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3-0130-02
  根据临夏县林业局安排部署,2015年对全县皮胎果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通过与有关乡(镇)领导及专业技术人员座谈交流,走访皮胎果专业合作社及种植大户,深入皮胎果种植现场调查了解栽培管理、病虫危害及冻害情况。通过这次调研,寻找出了影响皮胎果产量的一些主要因素,总结出了一些栽培管理的成功经验。
  1 皮胎果发展现状
  皮胎果(Pyrus sinkjorgensis Yü),别名芽面包、剥皮梨、酸巴梨等,系蔷薇科梨属秋子梨系统(Pyrus ussuriensis Maxim.)的一个地方栽培品种,是当地生态经济兼用型乡土品种,处于梨属植物分布的上限,为甘肃西南部特有梨树品种、甘肃省林木良种、“甘肃十大名果”。皮胎果为三倍体品种,栽培中不宜选作授粉品种。栽植垂直范围为海拔1 900~2 500 m之间,水平范围主要在临夏州的临夏、和政、广河、康乐、东乡、积石山及定西市的临洮、渭源、通渭、定西等县(市)的农田地埂、宜林荒山荒地、四旁及耕地栽植。临夏、和政、广河、东乡、积石山县为集中栽植区,甘南州夏河县和青海省西宁市均已引种成功。截至2015年10月底,全县皮胎果种植面积达到1.094万hm2,其中挂果面积4 333.33 hm2,年产量4 000 t,年产值800万元,已逐步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新格局。
  2 主要制约因素
  2.1 栽培管理
  2.1.1 品种单一,授粉不足,坐果率低。皮胎果为异花授粉品种,在皮胎果栽培中,大部分梨园只栽植皮胎果一个品种,没有配置授粉品种,也未采取梨园放蜂、人工授粉、喷施植物激素等授粉措施,从而使皮胎果授粉不足,坐果率低,产量低。
  2.1.2 重栽轻管,产量低,品质次,结果少。长期以来,大部分果农缺乏对皮胎果营养价值的认识,经营管理粗放,依靠自生自长来获取收益。各级各部门注重强调发展面积,忽视产量效益。皮胎果栽植后普遍存在全园间作、管理粗放(缺乏施肥、修剪、疏花疏果等管理)、按“杨树整枝修剪法”修剪梨树,造成树形凌乱、枝条密集、营养生长旺盛、结果部位上移、树冠通风透光差,致使出现成冠慢、结果晚、产量低、品质次等现象。
  2.1.3 规划不合理,致使成活率及保存率低,生长势弱。皮胎果栽植中普遍存在先栽树,后规划,或先规划,不按规划审批、实施等现象,违背自然规律,遍地开花,造成资源和资金的严重浪费,挫伤了群众发展皮胎果的积极性。
  2.2 病虫危害
  随着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等四大国家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的深入实施及林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皮胎果特色经济林基地建设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在皮胎果产业迅速发展的形势下,病虫害问题也日渐突出。临夏州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完成的《皮胎果主要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试验示范》(2008—2011年)成果显示:共查出危害皮胎果的病害11种、害虫28种、天敌昆虫13种。危害严重的病害有叶枯病、白粉病、煤污病等,导致叶枯和早期落叶;危害严重的害虫有栎线小卷蛾、梨花象甲、中国梨喀木虱、乌苏里梨喀木虱、梨斑叶甲、梨星毛虫、梨茎蜂等,轻者影响树木生长,重者引起绝收,对皮胎果产业发展构成极大的威胁。
  2.3 霜冻侵害
  近年来,由于气候的不断变化,历年冻害正好赶上不同区域皮胎果花季,使不同区域皮胎果遭受不同程度的冻害,有些年阳坡受冻、阴坡未冻,高海拔区受冻、低海拔区未冻,有些年则相反,无法确定受冻区域。但总的来说,管理好的梨园冻害相对较轻,管理差的梨园冻害相对较重。
  2.4 政策扶持
  政策扶持力度小,项目投资少。近年来,国家投资主要用于生态建设,用于林业产业建设的投资少,政策性贷款争取难度大,加工企业因缺乏资金而难以扩大规模、研发高附加值的系列产品,企业创品牌的意识不强[1]。
  2.5 成果转化
  科技成果转化相对滞后,皮胎果育苗、建园、管理及其林下中药材种植等方面取得的科技成果和制定的技术标准装入档案柜,成为历史。这些科技成果和技术标准尚未在生产中大力推广应用。
  2.6 加工能力
  加工能力严重不足,加工产品单一,高附加值产品少,与现在年产鲜果相比,加工消化年产量的1/4,远远不能满足皮胎果特色产业发展的需求。
  2.7 果品销售
  现有果品流通服务设施、设备仍处于较低水平。经营规模小,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低,储存能力和流通服务水平相对较差,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弱。在销售环节上,市场信息不畅,基本处于农民自产、自贩、自销的初级状态,社会化服务跟不上,营销机制不健全,市场管理不规范,中介服务机构少,对外宣传力度小。
  3 对策
  3.1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正确引导果农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和“三分栽,七分管,十分的收成才保险”的经营理念,破除果农仅仅依靠皮胎果自生自长来获取收益的传统观念和陈腐思想,加大先进适用技术应用力度,强化群防群治病虫害和自然灾害的措施,做大做强皮胎果富民产业[2]。
  3.2 加大宣传力度
  利用各种媒体,进一步加大对皮胎果特点、营养价值、发展优势及扶持政策的宣传力度,以吸引省内外客商投资兴办皮胎果产业、开发皮胎果系列产品。
  3.3 筹措专项资金
  县政府应筹措财政专项资金,解决皮胎果栽培的基础条件,培养、引进一批高素质研发队伍,为果农进行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将壮苗培育、建园覆膜、授粉品种配置、深耕施肥、整形修剪、病虫防治、疏花疏果等先进实用技术全面推广应用于生产之中[3]。
  3.4 完善服务网络,提高产后增值能力
  各级林业部门要加强引导和协调工作,健全完善服务网络,按照县有服务中心、乡有技术推广站、村有科技服务队、社有重点示范户的要求,对果农进行层层培训,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及时推广新技术和提供信息服务,组织、协调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工作。
  3.5 科学规划,集中连片,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
  区划皮胎果最适宜栽培区、适宜栽培区、次适宜栽培区和不适宜栽培区。在最适宜栽培区发展皮胎果鲜食果品,适宜栽培区和次适宜栽培区发展皮胎果加工果品,不适宜栽培区绝对不可发展皮胎果。对海拔2 360 m以上现有退耕地还皮胎果林进行更新改造。
  3.6 组建龙头加工企业,加大推广力度
  皮胎果果品及其副产物加工潜力很大,组建大型龙头加工企业,研发新产品,提高附加值。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促进皮胎果产业提质增效、健康有序发展。以驻外办事处为纽带,在外地建立专业市场,加大皮胎果产业推介力度,解决销售问题。建议县政府加大科研及推广事业经费,着力研究解决制约皮胎果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加大现有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力度,尽快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4]。
  4 参考文献
  [1] 张岩平.皮胎果与牛蒡子复合种植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15(18):59-60.
  [2] 石芳.皮胎果优良类型[J].林业实用技术,2013(3):59-61.
  [3] 常承秀,马艳芳,张山林,等.甘肃临夏皮胎果主要病虫害发生现状及防治对策[J].果树实用技术与信息,2012(5):34-35.
  [4] 马艳芳,张山林,常承秀,等.临夏州皮胎果病虫种类及分布[J].甘肃林业科技,2012(3):40-43.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的要点.方法 对所有静脉穿刺的病人在穿刺前先评估沟通,以取得病人的信任和配合,选择好静脉和针头,做到心中有数才进针.结果 一次成功率占99.5%.结
为验证50000 IU/μg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对玉米螟的防治效果、最佳用量以及用药时期,特进行试验,结果表明,50000 IU/μg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对玉米螟防治效果好,值得推广。
摘要 佳县朱家坬镇巩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项目主要是红枣经济林示范基地建设和红枣低产改造林2个方面。分析朱家坬镇红枣经济林示范园建设和红枣低产改造林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促进当地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红枣经济林;问题;对策;陕西佳县;朱家坬镇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7-012
现代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普遍存在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现象。企业经营者为了满足个人或公司短期利益,可能做出损害公司或股东长期利益的行为。为了防止经营者这种行为,股东对
11月16日,“第四届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奖”颁奖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
总结峨山县除虫菊栽培技术,包括育苗、移栽田块选择、施用底肥、整地、中耕管理,采收等方面内容,以供种植户参考。
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但是和广东、山东、上海、江苏、浙江、湖北等省市相比,在产业规模、创新能力、研发投入、科技人才投入等方面仍存在差距和不足。未来河南省
根据农村中小学校防雷安全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农村中小学校易遭受雷击的原因,并提出农村中小学校防雷安全措施,以供相关部门参考。
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全面深入,中国人民银行转换职能之后,稳定货币成为其主要职能.然而作为基层人行,在总行把货币发行权、基准利率调节权,资金管理权,信用总量调控权集中之后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专业银行逐步走上了“六自”的经营轨道。这样,专业银行在信贷原则的掌握上,将会以保证资金的“三性”而择优扶持。根据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