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课程:重返童年的发现之旅(之三)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llen52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童年故事”写作课程:踏上童年的快乐列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习作教学,鼓励儿童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是焕发儿童生命活力,培养创新品质的基本途径。
  自由表达,从写作形式方面看,可以是淡化文体要求,也可以是开放章法要求,以释放个性,避免儿童写出来的习作千篇一律,千人一腔。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儿童在习作体裁上作出多角度的选择,同一题材写出不同文体的习作。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儿童根据事物不同特点立意,即同一题材写出不同主题的习作。
  在实践研究中,我总是坚持鼓励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帮助他们善于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故事,积极抒写各自“我的童年故事”。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每一个学生的童年故事也都是独特的。不管是哪个学生,一旦属于自己的故事被成功开启了,他就踏上了通往快乐童年的列车了。
  我对一个个独特的儿童精神生长状态,做了较持久的观察与探究。我发现,不少学生在阅读生活中,逐渐形成了自己对某一种风格绘本的特殊喜好,且能坚持积极主动练笔——有的特别喜欢威斯纳的作品,不断尝试写幻想系列文章,还自发组织交流、展示;有的喜欢绘本图文交融的表达方式,用文字倾诉的同时,配上颇有灵气的图画……
  譬如,我班有位名叫高歌的学生,上幼儿园以来,已阅读过近四百本绘本故事,还经常乐滋滋地撰文配“画”。我就经常鼓励、指导她回忆自己的童年故事,尝试着用微型绘本的形式写出来、画出来。五年级下学期,她的微型绘本“我的童年故事”《彩色的爱》被深为儿童所喜爱的《东方娃娃》杂志公开刊发了。
  《东方娃娃》杂志主编余丽琼老师还专门撰稿,评述了高歌的阅读与成长——
  很多人都明白,绘本在一个孩子身上的表现绝不是当下的。一个读着绘本长大的孩子,他的文字表达能力、审美感受、情感世界,尤其对爱的理解都跟其他孩子不一样,因为精美的文、图就那样一天天、一点点渗进孩子的心里,在童年的河里累积着甘泉。那么,不禁要问的是,什么时候才能看出这些孩子的特异之处?每一次演讲遇到这样的提问,我的回答都是:总有一天。因为没有熟悉的案例,也因为每个孩子的特质不同,我无法给出具体到哪一天,但认识朵儿后,我要说,这一天,并不远,甚至近在眼前。
  这篇《彩色的爱》再次让我惊讶,不仅文从字顺,而且画面感强,朵儿对母爱的理解甚至超过了我们成人,因为她洞察了爱的真谛,用颜色生动贴近地表达了妈妈对她以及她对妈妈的无条件的爱。我知道,她的心里,童年积累的甘泉正在叮咚流淌。一个有表达能力的孩子,一个内心富裕的孩子,终生,都会美丽。(节选自余丽琼老师的“编辑手记”)
  再如,我班的高馨宜同学喜欢旅行,喜欢用文字记录旅行的种种经历与感受。我就引导、鼓励她坚持不懈,养成习惯,并努力为她搭建平台,争取、创造各种展示机会,让她享受写作的快乐。从小学三年级至五年级,三年中,她已经公开发表习作六十余篇。她的旅行故事被全国第一本小学语文新课程教材延伸期刊、在小学生中影响广远,深为小学生喜爱的《七彩语文》杂志连续刊载——
  就这样,一个个鲜活的童年故事从学生们自己的生活中不断地被发掘出来,流淌在他们的笔端,化为童趣盎然的灵动文字。全班几十个学生,各不相同!这种带着儿童独特个性的习作表达,又慢慢构成了我的习作课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带着同学们乘上快乐的童年列车,向着明亮而美丽的远方飞驰……
  可以说,这种种写作课程,都融注着我的情感,浸透了我的汗水,一次次将我带回美妙的童年,让我的内心满足而快乐!
  (作者单位: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
其他文献
苏教版四上语文书上有一篇台湾作家琦君的散文《桂花雨》,在文章中作者深情地回忆了童年时代在故乡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字里行间弥漫着浓浓的桂花香和淡淡的乡愁。  当我读到母亲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我的心头一热,不由想起我的故居,想起那祖祖辈辈生活的旧宅院;想起初夏的中午,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斑斑驳驳地投射在院子里的情景;想起傍晚时分,江上升明月的静谧;想起春日的下
语文老师该是怎样的老师?语文教学该是怎样的教育?近期,我读了朱永新老师《我的教育理想》一书,引起我对语文教师、语文教学的思考。从教二十余年,我一直在教语文,而且,我特别喜欢教语文。在抑扬顿挫的诵读中,我体会到了文字的音乐美;在意义隽永的文字中,我体会到文字的含蓄美;在寓教于文的理解中,我体会到文字的情理美……但是,在语文课堂形形色色的变换中,我开始迷惘:是让学生反复诵读,还是组织热热闹闹的小组讨论
十月,阳光。  轻风,田野。  我走在十月的田野里,如同在一幅金黄色的画里漫步,风儿温情地轻抚我的脸颊,诉说一腔柔情。风儿中传来远处呼喊孩子回家吃饭的吆喝声,曾经是那么地让我迷恋。不知不觉间,我已走进了三十几岁的门槛,自己成家立业,也忙着呼喊自己的宝贝回家吃饭了。  猛然间,在右侧的田埂上,我发现了一朵小花。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我忙低头去细细观察:这是一朵淡淡的红色的小花,花蕊带着一丝温润的黄色,
时光飞逝,不觉我们已经进行到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尽管有美轮美奂的插图和同学声情并茂的吟诵,可也没唤醒那些痴迷于自娱自乐的同学。当品读赏析到“儿童急走追黄碟,飞入菜花无处寻”时,我让学生欣赏教材插图,想象眼前几只色彩斑斓的蝴蝶上下翻飞会有什么心情时,很多同学联想假期自由生活,热情高涨举手回答。当我正为自己这一问题问
“也”字,是我们生活中很重要的一个字,人人离不开它,事事少不了它。它把我们跟他人、跟空间、跟时间紧紧地联系起来。  20世纪90年代,小学语文一年级课本上有一篇《小伙伴》的课文这样写道:  小伙伴  小熊生病了,住在医院里。小伙伴们都去看望他。  小猴子送来了桃子,小蜜蜂送来了蜂蜜,百灵鸟也飞来了,她给小熊唱了一支动听的歌。  小熊连声说:“谢谢你们,谢谢你们!”  课文中出现了“也”字,这个难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