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企业烧结制粒工艺与设备优化进展及趋势

来源 :钢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risd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明晰当前烧结制粒工艺的发展进展及未来发展的趋势,对钢铁企业烧结制粒工艺与设备进行了充分的总结与分析.烧结制粒性能直接影响着料层透气性以及准颗粒结构分布,是钢铁企业烧结工序中重要的环节,长期以来铁矿石烧结工序的热态性能受到较多关注,但制粒性能欠缺重视.近年来,随着理论和工艺的发展,烧结制粒受到钢铁企业越来越多的重视,随之针对制粒也采取了诸多工艺与设备的优化措施.首先阐述了烧结制粒优化的意义,进而总结了近些年来国内外钢铁企业在原料预处理、滚筒设备、生石灰消化以及混合料水分监测4个方面针对制粒做出的优化进展,并基于对烧结制粒的理解和新兴人工智能技术的认识展望了在可预见的未来钢铁企业烧结制粒优化的趋势.
其他文献
为使下坡路段货车制动毂温升模型更加符合货车制动毂温度变化规律,提高连续长大下坡路段的安全性,从而更好地指导连续下坡路线纵断面设计,基于连续下坡路段货车制动毂温升机理,通过对长下坡路段主导车型的行车动力学以及热力学分析,对同济大学制动毂温升模型进行修正,在同济模型以三轴载重货车为主导车型的基础上,采用与规范和实际中更符合的东风六轴铰接列车为主导车型,并在发动机辅助制动工况条件下,利用雅西高速3处连续长大下坡路段对该修正后的模型进行了实车验证.结果 表明:修正温升模型得到的温升曲线与实测温升曲线更贴合,且修正
我国目前货运主导型车辆为六轴铰接列车,满载时其功重比为5.2 kW/t,美国AASHTO规范给出的货运主导车型功重比为8.3 kW/t,相比明显偏低,针对该问题的可能解决方案开展调查研究.通过对货车超载、大型货车占比及装载率分别对高速公路连续长大纵坡路段交通安全性影响的调查分析,认为货车功重比偏低是交通事故多发的主要诱因;同时根据京昆高速公路某段车辆载重分布分析可知,在六轴半挂车中不仅没有满载,而且最大装载为40 t,多数车辆满载率仅为60%~80%,相当于六轴半挂车功重比提高20%以上,货车功重比基本上
在国家“十三五”规划推动下,中国轧钢技术得到快速发展进步、成就显著,呈现一大批高水平科技成果,大数据、互联网、数字化与智能化等现代科技为高质量、高性能钢材研发生产和科技创新提供了先进高效的手段,钢材产量从2016年10.48亿t增加到2020年13.25亿t,高性能钢材自给率超过98.5%,为国家经济发展建设提供了关键基础材料支撑.仅就“十三五”期间中国轧钢技术的发展进步情况和代表性科技成果作简要介绍分析,重点介绍了中国轧钢产品生产总体情况和轧钢技术取得的代表性科技成果,并从轧制工艺基础与组织调控,绿色化
随着国家经济及物流交通的迅猛发展,符合高速公路通行规定的超宽、超长货车越来越多,导致已建互通式立交单车道匝道圆曲线路段因路面加宽不足而出现较多交通事故,但相关规范对匝道养护车辆停靠的需求考虑较少.为了保证匝道养护车辆停靠及养护人员作业安全,有些省单车道匝道宽度取值采用了考虑超车之需的规定值,但由于采用单车道出入口,也造成匝道设计存在交通安全隐患.通过对匝道圆曲线路段路面加宽及横断面组成的研究,提出了上述路段路面加宽满足公路养护需要及货车列车车型通行条件的设计方案,并对已建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圆曲线路段单车道
为解决含钒钛铁水脱硫扒渣过程中炉渣黏稠、铁损大及后续回硫多等问题,运用FactSage热力学软件,结合高温试验,探究了B2O3+ Na2O系调渣剂对钒钛铁水脱硫渣回硫、熔点及黏度的影响.结果 表明,随着B2O3和Na2O加入,铁水脱硫渣熔点及黏度显著降低;调渣剂中添加CaO有助于抑制回硫.并提出了改善铁水脱硫渣性能的调渣剂配方(质量分数),即CaO 45%~55%、SiO210%~15%、Al2O35%~8%、B2O315%~20%、Na2O 5%~10%.调渣剂添加量为脱硫渣渣量的5%~10%时,能有效
针对高速隧道出口与互通出口净距过小时易在互通出口附近导致发生交通事故的问题,对高速公路隧道互通的最小净距进行了研究.在分析隧道互通出口净距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分析隧道出口与互通出口之间车辆行驶主要过程(包含明适应、车辆加速、标志判读、车辆换道过程),建立了高速公路隧道互通出口最小净距模型.对模型中基本路段和隧道出口的运行速度、明适应时间等关键参数进行了实测数据调查分析.根据互通不同出口方式和主线车道数,确定了不同车型的换道次数.采用双曲正切函数换道模型确定了换道所需距离.最后,在综合各种影响因素的基础上
为了研究焦炭在风口区域的劣化过程,获取高炉风口区及风口区边缘焦炭样品,利用显微分光光度计和扫描电镜对焦炭与氧化性气体、炉渣和铁水的反应界面形貌与生成物进行了检测,分析了焦炭在风口区的冶金行为.研究结果表明,氧化性气体会以消耗碳元素方式侵蚀焦炭基质,炉渣则会进入焦炭气孔和裂纹中,通过反应、冲蚀和挤压气孔壁的方式瓦解焦炭.铁水主要通过渗碳作用侵蚀焦炭,残留的灰分会覆盖气孔壁表面,阻碍化学反应进行.风口区的焦炭已经高度石墨化,呈现大量片状石墨结构,微观结构的改变导致焦炭强度降低,最终瓦解粉化.焦炭内部的灰分、炉
夹杂物的控制一直是洁净钢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对保证钢材质量和产品性能至关重要.近年来,对夹杂物的研究已由传统的精炼、连铸等工序中的调控扩展到再加热、热轧等热加工过程.为了充分认识再加热过程钢中夹杂物的演变行为,得到加热过程夹杂物的控制策略,综述了国内外关于加热过程钢中MnS、TiN和氧化物等夹杂物演变的研究现状,分别从加热过程夹杂物形貌、尺寸、成分变化以及夹杂物演变机理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总结介绍,展望了加热过程夹杂物演变在氧化物冶金技术中的利用,以期为夹杂物在铸坯热加工过程的控制研究和热加工工艺的合理调控提
随着汽车保有量持续增加,交通事故问题仍然严重,虽然基于事故的道路线形模型研究比较成熟,但由于事故数据缺失,很多模型是否可行很难判断.以事故统计数据为基础,通过交通事故风险概率的分析研究高速公路纵断面线形指标的合理性.通过对不同分类竖曲线段和纵坡度、坡长不同组合段事故风险概率的分类统计,利用改进的管理规则对不良线形组合和事故风险概率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以支持度和置信度作为关联规则生成的筛选条件,提升度作为关联规则关联性的评判标准,由提升度大小将关联规则的关联性分为4个不同的区间,更加直观地表达道路纵面线形与交
为了研究高锰高铝低密度钢液与耐火材料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以Fe-20Mn-10Al-C(20% Mn、10%Al)低密度钢液与MgO耐火材料棒在1600℃时界面反应为研究对象,分别反应30和60 min后对MgO耐火材料的微观结构以及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特征进行了观察.结果 表明,反应后MgO耐火材料转变为3层结构,分别为致密的MgO·Al2O3尖晶石界面层,尖晶石颗粒、钙铝酸盐和MgO颗粒组成的过渡层以及MgO颗粒组成的原始层,且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尖晶石界面层厚度增加;在高锰高铝低密度钢液与MgO耐火材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