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状态,也影响了人们的学习状态。目前高职语文教育的对象正是“互联网一代”。“互联网一代”给高职语文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那么,高职语文教育应该如何面对“互联网一代”呢?笔者认为,高职语文教师可以从“重塑教师角色;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三方面进行探索。
关键词:高职语文;教育教学;“互联网一代”
1997年是中国互联网普及元年,十年来互联网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学习状态。现在和未来的职业教育对象是典型的“互联网一代”。“互联网一代”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的一代,他们的生活与思维都与互联网密切相关。他们获取信息更容易,他们更喜欢网络传媒,他们不是在上网,就是在去上网的路上。他们喜欢在网上与人交流。他们喜欢用网络语言。他们不喜欢纸质文本,在课堂上,他们是玩手机、刷微博的“低头族”。他们,给高职语文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那么,高职语文教育,尤其是高职语文教师应当如何面对“互联网一代”呢?
一、重塑教师角色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获取信息变得非常容易和快捷,任何学习者都可以凭借网络获得丰富的信息资源。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得信息和知识的主要来源。这一事实促使高职语文教师对教育者自身所承担的角色进行新的思考。如果教育固守教师主体地位,那么课堂将普遍面临着“低头族”现象,失去吸引力。如果教师还是当知识搬运工,那面对“互联网一代”,教师将束手无策,成为“茫一代”。所以,教师必须转换自己的角色。
教师应该成为“互联网一代”学习的帮助者和引导者。尽管网上有海量信息,但因为网上信息的发表平台低,所以鱼目混珠。而作为互联网一代的高职学生,还不具备成熟的鉴别能力和是非观念。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帮助学生筛选信息,去伪存真。并且,获得信息也不意味着就获得了方法、能力和思想,所以高职语文老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引导学生去体验、去思考。
二、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互联网一代”更喜欢有着丰富符号、视频、图片、声音、动画的网络传媒,相对于纸质教材,他们更喜欢网络文本。根据他们的这一特点,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功能创设情景,渲染气氛,通过情景再现,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新事物、新问题,激发他们强烈的探索欲望,充分调动学生渴望新知的积极性。
高职语文教师可以用影视资料让学生了解作者情况、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比如说,高职语文教师讲萧红的作品时,可以让学生看看电影《黄金时代》;讲张爱玲的作品,可以让学生看看《她从海上来》。在讲《牡丹亭》时,可以给学生看看纪录片《昆曲的前世今生》。高职语文教师可以用音乐和图片渲染气氛,设置情境,也可以把电影赏析和小说阅读进行比较分析。比如,讲苏童的《妻妾成群》,就可以让学生同时看看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从而去理解小说的主题,去体味小说和电影各自的魅力。之后,还可以组织学生讨论电影作了哪些改编,有何效果,还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所感所思写成文字,并鼓励学生发表在空间或微博上。
三、寓教于乐,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互联网一代”崇尚娱乐化形式,喜欢轻松有趣的东西。所以高职语文教师可以运用竞赛、表演、游戏、活动的形式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高职语文教师可以采用知识竞赛的形式,设计一些有趣的、有时代气息的问题,激发“互联网一代”的学习兴趣。比如现在有一个文化益智类节目《唐诗风云会》,收视率非常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很好地将教育性和娱乐性结合起来了。其中,有两个环节最受欢迎,一个是“推敲成趣”,就是将某句唐诗中的字词替换成另一个能表达你情感的字词,比如“劝君更进一杯酒”,“更进”二字可以怎么改?这就比直接问“更进”二字为什么用得好更能引发人的思考。比如说,现在有句网络用语“我也是醉了”,用哪一句唐诗可以表达这种情感?这个问题就将传统文化与流行的网络用语联系起来了,更容易引起“互联网一代”的注意和兴趣。
高职语文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将文学中经典的故事和情节改编成话剧,然后进行表演,这样就促使学生去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也给学生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当然,高职语文教师可以思考的还有很多。比如说,如何将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具有时代气息,更具有实用性;如何设计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利用語文活动去转移“互联网一代”对电脑和手机的兴趣,从而培养他们的职业技能;如何增强师生互动,打造互动课堂。互联网的精神内核之一就是互动,老师不能再想以前一样以自我为中心。在课堂上,高职语文教师要在互动中感受和体验知识的魅力。在课余,高职语文教师还可以利用微博和论坛加强师生互动,让学生的情感得到沟通,从而促进师生关系的融洽。比如说,高职语文教师还要提升自己的形象和魅力。互联网的普及又为“互联网一代”打上了粉丝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决定着他们对教师的“偶像”要求,以粉丝心理来分析,学生对教师的期待已不只是知识与技能的获取,他们对教师的要求更加多元与复杂,包括形象要求、人格魅力期待、社交分享、情感诉求等。
参考文献:
[1]李玉华.我国高职语文教育面临困境的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25.
[2]李金颖.当前高职大学语文教育的困境及对策建议[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4.
[3]李勇.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走出困境之探索[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2,04.
[4]张银珠.现代语文的嬗变与高职语文教育创新[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2,12.
[5]许燕.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风,2015,11.
作者简介:
杨海涛(1982—),女,汉族,四川省射洪县人,助教,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语文教育教学,语言文学研究。
关键词:高职语文;教育教学;“互联网一代”
1997年是中国互联网普及元年,十年来互联网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学习状态。现在和未来的职业教育对象是典型的“互联网一代”。“互联网一代”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的一代,他们的生活与思维都与互联网密切相关。他们获取信息更容易,他们更喜欢网络传媒,他们不是在上网,就是在去上网的路上。他们喜欢在网上与人交流。他们喜欢用网络语言。他们不喜欢纸质文本,在课堂上,他们是玩手机、刷微博的“低头族”。他们,给高职语文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那么,高职语文教育,尤其是高职语文教师应当如何面对“互联网一代”呢?
一、重塑教师角色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获取信息变得非常容易和快捷,任何学习者都可以凭借网络获得丰富的信息资源。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得信息和知识的主要来源。这一事实促使高职语文教师对教育者自身所承担的角色进行新的思考。如果教育固守教师主体地位,那么课堂将普遍面临着“低头族”现象,失去吸引力。如果教师还是当知识搬运工,那面对“互联网一代”,教师将束手无策,成为“茫一代”。所以,教师必须转换自己的角色。
教师应该成为“互联网一代”学习的帮助者和引导者。尽管网上有海量信息,但因为网上信息的发表平台低,所以鱼目混珠。而作为互联网一代的高职学生,还不具备成熟的鉴别能力和是非观念。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帮助学生筛选信息,去伪存真。并且,获得信息也不意味着就获得了方法、能力和思想,所以高职语文老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引导学生去体验、去思考。
二、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互联网一代”更喜欢有着丰富符号、视频、图片、声音、动画的网络传媒,相对于纸质教材,他们更喜欢网络文本。根据他们的这一特点,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功能创设情景,渲染气氛,通过情景再现,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新事物、新问题,激发他们强烈的探索欲望,充分调动学生渴望新知的积极性。
高职语文教师可以用影视资料让学生了解作者情况、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比如说,高职语文教师讲萧红的作品时,可以让学生看看电影《黄金时代》;讲张爱玲的作品,可以让学生看看《她从海上来》。在讲《牡丹亭》时,可以给学生看看纪录片《昆曲的前世今生》。高职语文教师可以用音乐和图片渲染气氛,设置情境,也可以把电影赏析和小说阅读进行比较分析。比如,讲苏童的《妻妾成群》,就可以让学生同时看看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从而去理解小说的主题,去体味小说和电影各自的魅力。之后,还可以组织学生讨论电影作了哪些改编,有何效果,还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所感所思写成文字,并鼓励学生发表在空间或微博上。
三、寓教于乐,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互联网一代”崇尚娱乐化形式,喜欢轻松有趣的东西。所以高职语文教师可以运用竞赛、表演、游戏、活动的形式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高职语文教师可以采用知识竞赛的形式,设计一些有趣的、有时代气息的问题,激发“互联网一代”的学习兴趣。比如现在有一个文化益智类节目《唐诗风云会》,收视率非常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很好地将教育性和娱乐性结合起来了。其中,有两个环节最受欢迎,一个是“推敲成趣”,就是将某句唐诗中的字词替换成另一个能表达你情感的字词,比如“劝君更进一杯酒”,“更进”二字可以怎么改?这就比直接问“更进”二字为什么用得好更能引发人的思考。比如说,现在有句网络用语“我也是醉了”,用哪一句唐诗可以表达这种情感?这个问题就将传统文化与流行的网络用语联系起来了,更容易引起“互联网一代”的注意和兴趣。
高职语文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将文学中经典的故事和情节改编成话剧,然后进行表演,这样就促使学生去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也给学生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当然,高职语文教师可以思考的还有很多。比如说,如何将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具有时代气息,更具有实用性;如何设计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利用語文活动去转移“互联网一代”对电脑和手机的兴趣,从而培养他们的职业技能;如何增强师生互动,打造互动课堂。互联网的精神内核之一就是互动,老师不能再想以前一样以自我为中心。在课堂上,高职语文教师要在互动中感受和体验知识的魅力。在课余,高职语文教师还可以利用微博和论坛加强师生互动,让学生的情感得到沟通,从而促进师生关系的融洽。比如说,高职语文教师还要提升自己的形象和魅力。互联网的普及又为“互联网一代”打上了粉丝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决定着他们对教师的“偶像”要求,以粉丝心理来分析,学生对教师的期待已不只是知识与技能的获取,他们对教师的要求更加多元与复杂,包括形象要求、人格魅力期待、社交分享、情感诉求等。
参考文献:
[1]李玉华.我国高职语文教育面临困境的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25.
[2]李金颖.当前高职大学语文教育的困境及对策建议[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4.
[3]李勇.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走出困境之探索[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2,04.
[4]张银珠.现代语文的嬗变与高职语文教育创新[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2,12.
[5]许燕.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风,2015,11.
作者简介:
杨海涛(1982—),女,汉族,四川省射洪县人,助教,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语文教育教学,语言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