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治课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有其独特的学习方法和要求。其中抓住学科语言的学习和运用,可以避免口语化答题,表达不清,或没有联系材料,切题不紧密,以至于知识掌握不牢,联系不全面,回答不完整等问题。在教学中,我从原先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开发改变为培养学生学科语言表达能力,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第一步,从实现教师课堂语言专业化做起
为了把课讲“活”,以前上课,我常借助笑话、故事、比喻来激活课堂,学生学得轻松自在,课都“听懂”了,课堂教学得到学生们的喜爱。但作业和考试的结果都让学生和自己大跌眼镜,成绩非常不尽人意。经过痛苦的反思后发现,教师再精彩的课都归结为在“表演”,明白了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才是该学科素质教育的要求。而学生的学科语言学习和训练首先要从任课教师的课堂语言开始。因此,我在课堂上开始练习抓住学科语言,不再顾此失彼,讲求课堂语言艺术,做到“言传为范”。努力使自己的课堂用语体现科学性,语言表述做到内容充实,思路尽量清晰,表述尽可能具体准确;努力体现学科性,凸显本学科的特色,运用和提炼学科术语。这样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给学生制造使用学科语言的环境,为掌握和运用学科语言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第二步,加强学生对学科术语的积累
课堂上提问学生,学生看着课本可能会滔滔不绝,离开课本,经常会无话可说——“闭书茫然”;课后再问学生,常无言以对——“课后茫然”。为什么呢?原来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沒有学科语言基础,要有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就是一句空话。因此,要求学生读熟课本,每当学到一个新的学科术语都要求学生背记,学习用其造句,再不时辅以术语、词汇的接龙或竞赛,学生在快乐的体验中学习和记忆,有了一些成就感。长期的训练,学科词语、句子就如细流般潺潺流入学生记忆中,学生的思维开始闪现出政治学科的火花。
为加强学科语言的积累,我积极引导学生去学习社会生活新鲜活泼的语言。比如关注“两会”、公益广告、新闻语言等,蕴含着政治教育内容,其中不少语言本身就是政治学科用语。它们既形象直观,也利于学生掌握。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充分利用网络,新闻媒体,以查找资料、收集信息,出黑板报、手抄报等形式,让学生大胆接触和使用政治学科语言,在探索活动中加深了对政治学科语言的理解。
第三步,培养学生使用学科语言的习惯
为了让学生使用政治学科语言进行表述,解决相关问题,时刻要求学生改变习惯上的纯口语化答题,改变学生普遍存在的单纯就事论事,拉家常式地评论材料。
在课堂上,我不仅关心学生懂了没有,更要求学生用学科语言表述相关的意思。课前课后,安排适当的书面作业,作业批改时注意学生是否正确运用了学科术语。使学生把课本语言变为自己的语言,把看似简单的词语、字句变为包含一定心理学理论、法律知识、国情国策的专业术语。比如,“试比较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的作用”,学生回答开始超越了“好”、“不够好”,超越了“作用很大”之类的答法,学会运用了“国民经济”“经济命脉”“生产、流通”“主导作用”“就业”“税收”“生产积极性”等术语。
第四步,在练习中,进行学科语言和思维表达模式的专项训练
从术语、关键词扩展为句子,表达完整意思的训练。在找准与关键字词相关的知识点的基础上,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与这些关键字词相关的内容,加以选择和补充,训练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能力。
对易混淆的术语的区别训练。采用对比、比较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体会、辨别、总结,区分相似的术语,如区别“基本经济制度”和“根本政治制度”;区别“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与“违宪行为”。通过分析理解,把握学科术语的准确含义、语言的表达程度,使自己的表达做到更准确、更完整。
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指导学生整体上围绕三个问题,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部分进行,每个问题分别回答,而回答中要求每句话都要考虑表达是否清楚,意思是否完整,语言表达是否有条理。
多角度答题训练。不论“为什么”还是“怎样做”的问题,回答时都要从多角度去考虑。例如,回答“怎样做”,看问的是“做法”还是“建议”;要看清角度:是谁做?“政府”、“公民”、“学生”,主体不同做法也是不同的。还要注意培养学生一问多思、一问多答,一题多解的学习习惯,要求学生能够多侧面、多角度地思考分析问题。
学习以材料和问题为依据,扣题回答训练。答题避免漫无边际侃侃而谈,如在答题时关键要找出材料所述问题或现象发生的原因,或材料中的人物、事件的特点,确定好答题才能少答多余的内容。
责任编辑龙建刚
第一步,从实现教师课堂语言专业化做起
为了把课讲“活”,以前上课,我常借助笑话、故事、比喻来激活课堂,学生学得轻松自在,课都“听懂”了,课堂教学得到学生们的喜爱。但作业和考试的结果都让学生和自己大跌眼镜,成绩非常不尽人意。经过痛苦的反思后发现,教师再精彩的课都归结为在“表演”,明白了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才是该学科素质教育的要求。而学生的学科语言学习和训练首先要从任课教师的课堂语言开始。因此,我在课堂上开始练习抓住学科语言,不再顾此失彼,讲求课堂语言艺术,做到“言传为范”。努力使自己的课堂用语体现科学性,语言表述做到内容充实,思路尽量清晰,表述尽可能具体准确;努力体现学科性,凸显本学科的特色,运用和提炼学科术语。这样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给学生制造使用学科语言的环境,为掌握和运用学科语言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第二步,加强学生对学科术语的积累
课堂上提问学生,学生看着课本可能会滔滔不绝,离开课本,经常会无话可说——“闭书茫然”;课后再问学生,常无言以对——“课后茫然”。为什么呢?原来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沒有学科语言基础,要有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就是一句空话。因此,要求学生读熟课本,每当学到一个新的学科术语都要求学生背记,学习用其造句,再不时辅以术语、词汇的接龙或竞赛,学生在快乐的体验中学习和记忆,有了一些成就感。长期的训练,学科词语、句子就如细流般潺潺流入学生记忆中,学生的思维开始闪现出政治学科的火花。
为加强学科语言的积累,我积极引导学生去学习社会生活新鲜活泼的语言。比如关注“两会”、公益广告、新闻语言等,蕴含着政治教育内容,其中不少语言本身就是政治学科用语。它们既形象直观,也利于学生掌握。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充分利用网络,新闻媒体,以查找资料、收集信息,出黑板报、手抄报等形式,让学生大胆接触和使用政治学科语言,在探索活动中加深了对政治学科语言的理解。
第三步,培养学生使用学科语言的习惯
为了让学生使用政治学科语言进行表述,解决相关问题,时刻要求学生改变习惯上的纯口语化答题,改变学生普遍存在的单纯就事论事,拉家常式地评论材料。
在课堂上,我不仅关心学生懂了没有,更要求学生用学科语言表述相关的意思。课前课后,安排适当的书面作业,作业批改时注意学生是否正确运用了学科术语。使学生把课本语言变为自己的语言,把看似简单的词语、字句变为包含一定心理学理论、法律知识、国情国策的专业术语。比如,“试比较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的作用”,学生回答开始超越了“好”、“不够好”,超越了“作用很大”之类的答法,学会运用了“国民经济”“经济命脉”“生产、流通”“主导作用”“就业”“税收”“生产积极性”等术语。
第四步,在练习中,进行学科语言和思维表达模式的专项训练
从术语、关键词扩展为句子,表达完整意思的训练。在找准与关键字词相关的知识点的基础上,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与这些关键字词相关的内容,加以选择和补充,训练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能力。
对易混淆的术语的区别训练。采用对比、比较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体会、辨别、总结,区分相似的术语,如区别“基本经济制度”和“根本政治制度”;区别“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与“违宪行为”。通过分析理解,把握学科术语的准确含义、语言的表达程度,使自己的表达做到更准确、更完整。
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指导学生整体上围绕三个问题,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部分进行,每个问题分别回答,而回答中要求每句话都要考虑表达是否清楚,意思是否完整,语言表达是否有条理。
多角度答题训练。不论“为什么”还是“怎样做”的问题,回答时都要从多角度去考虑。例如,回答“怎样做”,看问的是“做法”还是“建议”;要看清角度:是谁做?“政府”、“公民”、“学生”,主体不同做法也是不同的。还要注意培养学生一问多思、一问多答,一题多解的学习习惯,要求学生能够多侧面、多角度地思考分析问题。
学习以材料和问题为依据,扣题回答训练。答题避免漫无边际侃侃而谈,如在答题时关键要找出材料所述问题或现象发生的原因,或材料中的人物、事件的特点,确定好答题才能少答多余的内容。
责任编辑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