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实.充实.扎实.真实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ww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顾名思义,“悦读”就是用心快乐地阅读,在阅读中品味生活的情趣,感悟生命的真谛,汲取前进的动力。“悦读”强调材料的针对性,过程的渗透性,方法的应试性,情感的迁移性,效果的愉悦性。在思品课教学中巧用“悦读”,会使学生的知识基础更加厚实,观点确立更加充实,技能训练尤为扎实,师生的心理状态变得自然、真实,思品课因“悦读”而精彩。
  一、 厚实基础——把握“悦读”材料的针对性
  “悦读”,首先强调材料的针对性。教者要结合课堂学习需要以厚实学生的知识基础为本,选择那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耐读能悟的时事热点的材料,在赏读与思考中师生产生审美愉悦的思维碰撞。
  初中思品教材以道德、心理、法律、国情四方面内容为编排体系,分年级穿插若干知识点,循序渐进,螺旋提升。课堂选取的“悦读”材料要围绕本课相关的知识点并以较小切入口融入课堂教学之中。
  例如,教学八年级思想品德第19课“科教兴国”第一框题“感受科技创新”时,笔者结合教材列举的袁隆平在农业方面的创新和我国航天事业创新两则事例,适时、适度地安排另三则“悦读”材料:《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飞天梦圆,九霄揽月》和《谢家麟和吴良镛的科技人生》,学生情趣盎然,在不到15分钟的时间内完成了“悦读”任务并参与了话题讨论,且有不少精彩的发言:“腾飞的中国巨龙,是您让世界一次又一次地震撼:原子弹爆炸,炸想了中国科技的第一声春雷,喜看稻菽千重浪,科技创新立奇功,神八升空巧对接,嫦娥奔月梦成真,巨龙,巨龙,世界风流数炎黄!”“随心所欲不逾矩,双翁登坛九旬时,科技前沿求突破,卓越建树摘巨奖。”“科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现代生活需要高科技的支撑,搭上科技创新的快车,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祖国的明天会更加美好。”“作为青少年学生,努力扎实文化基础,培养创新的兴趣和能力,成人之后才能为祖国的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
  无需过多说教,教学在给力的“悦读”中落实了基础知识点,即感受科技创新的意义,明确个人与国家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做法,帮助学生厚实了科技创新的知识内容,了解了当代科技前沿的最新成果和重大突破,在愉悦中接受了教育,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 充实观点——把握“悦读”过程的渗透性
  “悦读”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坚持,因为呈现材料的形式很讲究艺术性,用课件图片、影像资源等多种形式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尤其在观点充实与强化上,更需要把握好材料的关联性和渗透性。
  请看如下一则有关九年级思品课复习研讨中的艺术“悦读”成功教学案例。
  本复习课的主要内容是诚信部分。教师请学生例举生活中不诚信事例,学生分别列举了考试作弊、作业不交谎说忘记丢在家里、涂改考试成绩等这些屡屡发生在校园中的不诚信例子。等学生讲完,教师随即以PPT的形式展示主题“悦读”材料——《华南虎事件探微》,并朗读该报道的编后语:“整个事件充斥着民众不相信当事人,当事人不相信专家,专家不相信政府,政府不相信科研机构,权威科研机构更不相信当事人的‘谁都不相信谁,谁也不相信谁’的诚信危机。”然后问学生有何感想。只见一位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这说明我们当前社会是不和谐、不诚信的,当前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将被取代。”
  面对如此直言不讳、认识偏差的回答,教师当机立断,再次进行了以下渗透性的“悦读”。
  教师播放事前准备好的有关武秀君替夫还债的视频——武秀君在丈夫意外身亡的情况下,毅然走上了替夫还债270万的道路,武秀君一一打电话告诉债权人自己的电话号码,并将丈夫的欠款签字改成了自己的名字。账目不清的,打电话重新核对;没有找来要账的,她主动打电话承诺一定要把欠款还上。她领着工程队继续承揽工程,用挣来的钱、要来的欠款一笔一笔还债……就这样,5年里,她还清了数百笔欠款,用诚信赢得了人们的尊敬,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教师问:“全国还有很多很多像武秀君那样诚信的人,怎么能说我们的社会是不诚信的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说,就华南虎本身事件而言,之所以打虎派和挺虎派双方一直争论不休,其实还是源于人们对诚信的向往和追求。有的说,现在社会确实存在着不诚信的事和不诚信的人,但我们不可因此否认社会主流价值观。随着精神文明进程的加快,我们有理由相信每一位公民都会诚重如山、一诺千金,都会成为最真诚的武秀君!
  教室内掌声不断,教师艺术性、渗透性地引领学生正反事例的“悦读”,使学生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个别学生非主流的价值取向即刻被纠正。
  三、 扎实技能——把握“悦读”方法的应试性
  的确,九年级的思品课是要经受中考的考查大头,但不能因此受制于“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这一狭隘的教育价值观束缚,应该从陈旧的人才观和简单粗暴的应试桎梏中解脱出来,还学生一片身心健康发展的天地。“悦读”无疑能给思品课复习教学带来有益的借鉴。
  众所周知,再完美的教材,它的内容编排和呈现方式未必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也未必适合所有课堂教学的需要,教师应懂得“功在课前”的道理,深入钻研教材内容,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实际整合教学内容,重新编排一些“悦读”材料,凸显主干知识,扩充重点内容,在趣味阅读中强化学生解题基本技能的训练指导。
  要知道,每班几十名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和方式,获取考试的相关知识和信息,如果“悦读” 材料没有经过充分的准备和整合,无法在课堂上很好地点拨、指导学生。所以,“悦读”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所学知识点分析、解读的过程;是课堂学习方法、应试技巧运筹帷幄的过程;是对新知识生成的体验和探究过程。未雨绸缪的“悦读”整合既是充实课堂内容、提高课堂效益的方法之一,也是争取最佳应考成绩的必备过程,作用不可小觑。
  针对中考思品开卷考试最终落实在对学生能力这一考查目的上,笔者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悦读”方法:强化技能指导,实现“面”上突破。
  具体做法,一是热点回放,回归现实。通过“悦读”材料,教师帮助学生列出前后一年中国际、国内,尤其是本地区的几大热点问题并进行赏析,回归现实,热点分析与考点要求相联系,使学生在考场上遇到类似的问题能做到心中有数、应付自如。二是针对不同题型,强化解题思路的指导。如选择题的解题技巧和易犯错误的提醒,材料分析题的“四步”解题法,辨析题的一般答题思路,综合实践探究题可能出现的问法与对策,等等,尽可能在“悦读”中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应试效果非常明显。
  四、 真实自我——把握“悦读”情感的迁移性
  教师应该为学生的“悦读”提供必要的心理安全。学习总是在学习者内部发生的,心理安全是支撑学生自信心大厦的柱子,特别是对课堂中出现离题的“悦读”发现和“悦读”经历,教师更应认真对待并智慧处理。古代《学记》说:“亲其师,而信其道。”教育心理学表明,情感具有迁移功能。可见,师生关系是一种隐性课程,它有时比显性课程更为有效。事实表明,学生“悦读”兴趣的高低,与他们感情色彩的浓厚有关,受制于学习兴趣和师生关系。对于思想品德课来说,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尤为重要,它不仅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理解和信任,还能激发学生全身心参与教学的热情。
  初中生从心理上已具有成人感,愿意独立思考问题,我们完全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按自己的兴趣去探寻、分析、处理“悦读”中的信息,提出新设想,流露真感受。
  例如,笔者在教学“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内容时,在讲解了“团结就是力量,统一来自实力”的论断后,及时组织学生“悦读”《揭秘:达赖喇嘛叛国后流亡生活》这一书面材料,让学生认清藏独分子的丑恶行径;然后用图片展示“香港、澳门回归”的感人画面和辉煌成果,组织学生憎爱分明地谈认识、讲体会。之后趁热打铁,笔者提出问题:台湾问题怎么办?学生的话匣子进一步打开,思维的火花四溅,师生在心理上实现了零距离的对话与交流,学生的主体参与热情空前高涨,收到教学相长的“双赢”效果。
  总之,“悦读”是一项长期而又烦琐的工程,需要教师用心投入,用情感化,用行维系,一堂课读哪些、怎么读?能否在愉悦的情景中取得理想的效果,都是值得深思和探讨的课题。笔者以为,只要我们长期坚持“悦读”,一定能帮助学生在道德、心理、法律和国情等方面强化所学基础知识,提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确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实现思品课教学资源的开放性、生成性、趣味性与实效性的有机统一。
其他文献
一只青蛙不慎掉到一口井里,井里的鱼虾们纷纷称赞青蛙英俊、漂亮。老龟听了,不以为然地说:“别看他现在光鲜体面,他以前可是一只黑不溜秋的蝌蚪,全身除了脑袋,就是尾巴,要说多丑就有多丑!”  后来,青蛙遇到了公主,变成了王子。鱼虾们更加艳羡,老龟又说道:“从他小时候起,我就看出他天赋异禀!他小时候要多俊就有多俊——圓圆的脑袋就像一颗小黑豆,细细的尾巴就像一支画笔,黑不溜秋的脑袋和身子连在一起就像一个小逗
新一轮的减负热潮正在全国各地中学悄然兴起,高中年级也不例外。不少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呼吁:将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这样,课堂教学效率自然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焦点所在。讲评课是高中政治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政治课复习常见的课型,它具有纠正偏差、预防错误、强化技巧以及开发智力等作用,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怎样上好讲评课,使讲评课的效率最大化,取得低投入高产出的效果,已然成为一线教师思考的焦点问题。在
进入高中以后,学生们普遍反映物理难学,这一现象引起了有关教师们的注意和讨论,近期出现了许多探讨如何做好初高中衔接的论文.但这些论文大多是从高中教学的角度来讨论的,笔者认为要克服高中物理难学的问题,不仅仅是高中教师的事情,实际上初中教师也应该充分注意此问题,为学生进入高中后的学习尽可能地降低台阶、铺平道路,本文试从初中教学的角度来谈谈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  物理教学指导意见指出,高中教学应以初
1  “明天校长”的名字叫田明天。  明天校长爱在学校里散步。有一天,他散步的时候被一个女孩子撞了。那是个短发女生,头发乱蓬蓬的,像一个鸟窝。她正好把“鸟窝”磕在明天校长的胳膊上,把校长的手机撞飞了。  明天校长弯腰捡手机的工夫,短发女生撒腿跑了。 2  明天校长终于再次见到了她。  这次,短发女生的发型还是鸟窝状,她正跟一个男生吵架,骂得男生无法招架。  眼看战火越烧越烈,明天校长上去拉开两个人
2010年3月25日,我校进行了一次校本教研——市属优质课选拔. 此次活动所选的内容是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下)第五章第一节第1课时的“多边形(1)”. 本人有幸参与了这次活动,并作了这节课的两个教学设计,经慎重考虑,最后选用了以问题为驱动的“问题串”式教学设计进行教学,整节课沿着:学习一种图形——四边形,复习一种图形——三角形,研究两个定理——内、外角和定理,体验一种思想——化归思想的设计思路设
一、课例研究背景    写作是展示学生的个性化世界的最佳途径。语文新课标也为初中作文教学指出了明确的方向:“要求学生说真话。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然而,当前的初中学生难有闲暇体悟生活的酸甜苦辣,也似乎没有空间拓展情感的喜怒哀乐。  写作本来就是对生活的深入认识和审美表达,没有了生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如果你以为乌鸦只是整天嘎嘎乱叫的小黑鸟,以为猪只是整天吃吃喝喝睡懒觉的小胖墩儿,以为壁虎是蛇的近亲,每次看到它就浑身起鸡皮疙瘩,那我只能说,对于动物,你知道的太少了。那么,动物们的“正确”打开方式是怎样的呢?  去年,一队鬼子兵霸占了村里的祠堂,把那儿变成了他们的物资补给站,游击队便商量对策,企图破坏它。就在根宝脱下鞋子,爬到屋顶上放哨时,一只大黑乌鸦飞过来,把根宝的一只鞋叼走
语文教学离不开“作者介绍”,《语文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7~9)年级的教学目标中要求学生“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学常识”。我国文学批评早就有“知人论世”的观点。“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
蛇身體柔软,如果我们给它打个结,它能自己解开吗?  答案是肯定的,无论是哪种蛇,在解开自身结的时候,只需要往前爬就可以,因为蛇皮表面比较光滑,这样结就由中间变到了尾部,然后突然神奇地解开了。但蛇是脊椎动物,身体里有一根长长的脊椎,如果人为打个死结,或者用力过猛,蛇的骨头就会断掉,甚至会带着结死掉。  其实不用人类打结,蛇自己还要主动打结。蛇蜕皮的时候,会扭来扭去,有的蛇特别是海蛇,通过穿梭在珊瑚丛
笔者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了解到,许多老师对学情的把握全凭自己经验的进行臆测和判断,没有一套有效的方法去切实把握学生的实情。事实上,因学生属于不同班级、不同学校、不同地区,学情就会不同。曾听过同一个执教者关于“正确对待表扬与批评”的两堂课,第一个班上得很成功。在第二班上时,该教师忽略了学情有了较大的变化,仍然套用了第一个班的教法,以致预设的情境问题、分组讨论等环节无法激起学生心灵的火花,教学实效可想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