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复兴重要论述的理论逻辑

来源 :求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o19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伟大梦想,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主题.习近平从大历史观视野研判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阐明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选择,展望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前景.百年来,中国人民从社会阶级的"两极对立"中选择革命性的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成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主心骨和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从中西方革命的"两极相联"中实现民族独立自主,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核心条件;在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指引下建设"新世界",是实现民族自主和走向复兴的科学指南;在技术霸权的"两极失衡"中重塑现代科技文明,是以科技强国实现民族复兴的战略主动;在东西方文化的"两极交流"中建构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在新的时代基点上探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复兴重要论述的理论逻辑,既是理解"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历史逻辑和实践印证,也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理论自信和未来向度.
其他文献
敦煌吐鲁番文书表明,唐代对于死亡人口的审核与勘验十分严格.不论死者的身份是普通民户、奴婢贱民,或者府兵卫士及其父母,甚至寺院人口,官府都要进行严格缜密的勘察.籍帐文书中"籍后死""帐后死""〇〇〇年死"和"身死",都是经过官方审核、勘验后的死亡记录.进一步来说,官方对于"身死"的关注绝不仅仅是死亡人口的覆核与统计,还关乎名籍、田赋与课役的变化,唐王朝正是通过对田地、赋役和差科的重新调整与分配来实现对不同身份民众的有效管理.
李继迁从太平兴国七年出奔地斤泽,迄至道三年宋朝重新封授其定难军节度使,淳化年间是一个关键,这段时间党项人的实力有了显著增长.有迹象显示,淳化二年李继迁将基地由地斤泽一带转移到盐州乌、白池,而其当年降顺宋朝与此不无关系.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为控制青白盐的产地,充实力量,拉拢其他蕃部,另一方面也是基于乌、白池的地理位置对新战略目标灵州的重要意义.
生态扶贫具有拓展就业范围和增加收入来源、提升资源利用结构和改善社区发展环境、保障生态安全和增加国民福祉等多重效应.我国生态扶贫在增加贫困农牧民的收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提升农牧民生态保护意识、激发贫困户脱贫的内生动力、提高贫困地区乡村治理水平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消除绝对贫困历史使命的完成,我国生态扶贫跃迁到生态富民.这就要求:思想认知要由推崇独享意识拓展到普及共享意识;经济行为要由自营方式优化拓展到共营方式创新;政策设计要由自生能力维护拓展到共生能力培育;制度安排要由独赢权利保护拓展到共赢机会创造.
公正是法律的生命之所在.法律上的公正观经历了从个人应得、社会公平到复合正义的历史流变.19世纪之前的法律公正观体现为个人应得,即个人根据其功绩、成就和努力来获得其应有的地位、利益和财富.19世纪下半叶开始,由于经济、政治和学术思潮的影响,法律公正观向社会公平观转换,强调国家在分配正义上的主导角色.社会公平的法律公正观与个人应得的法律公正观在分配的主体、标准、形式、依据和内容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是从社会本位的角度而非个人本位的角度来确定法律的公正内涵.在现代社会,既要防止极端个人主义之下的个人应得观,也要
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内涵丰富,其内容分为认知层面、目标层面、特质层面、主体层面.四个方面既相对独立、各有侧重,又紧密联系、相互融合,具有内在的逻辑自洽性.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不是偶然的,是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实践的产物,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也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改革成果的历史进程中发扬光大.走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赶考之路,需要在深化研究阐释伟大建党精神内涵的基础上,不断将伟大建党精神转化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制度化身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和推动构建人
元日朝会是元代非常盛大的朝会活动.元日朝会的各个环节,百官习仪,帝后升殿,百官待漏、进贺,礼物与贺表的进献,元日大宴等都有严密的制度规范.地方官府在元日也举行贺正仪式,并遣使入都进献贺表.元代元日朝会规模宏大,仪式庄严隆重,继承了汉族王朝元日朝会的基本形式,蒙古旧俗也大量融入其中,呈现出明显的蒙古统治王朝的特征.元代元日朝会从礼仪层面彰显了元代君臣关系,有助于元朝蒙古统治者构建正统性.
中国共产党是高度重视并善于总结历史经验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百年奋斗历程中,我们党一贯重视学习和总结历史,一贯重视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进而对如何总结历史经验形成了科学的方法论.即坚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科学的辩证思维,这些科学的方法论对于新时代学习党史、总结历史经验具有重要的借鉴与指导意义.
南宋建立后,既有的枢密院-三衙体制已经废弛,宋廷迫切需要组建新的中央统军体制.御营使司便是在这一背景下成立的.初设的御营使司,主要职能是"总齐军中之政".随着御营使司长官人选从李纲到黄潜善、汪伯彦的转变,御营使司统军局面逐渐形成,三省、枢密院反成其陪衬.由于外有金人追袭、内有诸将难制及统军体制本身存在的问题,御营使司的职能趋于衰减.维扬之变后,御营使司丧失边防措置权,三省、枢密院的职能开始有所恢复.苗刘之变后,御营、御前军分立,"御前"统军的局面开始出现.在吕颐浩主政时期,中枢军政运行仍存在诸多弊病.范宗
传世史书中张议潮于大中五年两次派遣使团献地的范围以及唐政府据图授地的记述,均是史臣根据张议潮所获法定辖区反推其入献区域的结果.以河陇政局的演变为考量,懿宗通过在河陇增置藩镇的方式,完成了对归义军辖区的调整.随着唐政府对归义军的态度由支持转为限制以及甘州回鹘等势力的崛起,归义军的实际控制区和法定辖区呈现出逐渐萎缩的趋势,自称辖区则时有变动.以曹议金击败甘州回鹘为契机,归义军宣称的辖区出现了大幅度的膨胀.在曹议金之后,由于归义军无力对外拓展、中央政府亦无意经略河西西部地区,归义军的实际控制区、中央授予及自称辖
台湾地区政治社会各因素长期相互作用是导致台湾地区政党轮替的重要因素.回望检视台湾地区1996年以来历次领导人选举资料及选举前的政治生态环境,“地方包围中央”、执政党“党权解构”、两岸关系“逆转发展”、民众认同下降等政治现象在每次选举前均不同程度地复现,成为影响台湾地区政党轮替发生的四大内生性规律要素.但从经验分析与逻辑推导的角度看,上述任何一条规律要素的单独出现或部分聚合发生都不能完全诠释政党轮替发生的内在原因,只有当以上四条规律同时具备,形成一个完整的要素群时,政党轮替的内生规律才得以发生作用.可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