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象学到唯识学

来源 :海外文摘·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168168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现象学与唯识学的对比研究,一者是在意识结构上唯识学实相论与现象学本质直观的横向比较,一者是意识发生上唯识学缘起论与发生现象学的纵向把握,对唯识学和现象学的比较研究和梳理总结的同时,证明中西不同思想之比较对于推动异己文化与本己文化的研究,加深对彼此理解。
  关键词:中西比较;唯识学;现象学
  中图分类号:H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1)18-0043-03
  0前言
  中国古典佛教唯识学[1](1)和西方现代哲学现象学[2](2)本是两个维度的思想,前者身处宗教世界,诞生在古印度大乘佛教思想之中,后者居于哲学维度,滥觞于不过百年之余的现代思潮之中,跨度如此之大的两者,在对于人的意识分析却出奇的相同。
  1比较研究的整体框架和重要问题
  对于唯识学和现象学来说,首先应当说明二者都将人的意识视作是研究对象,并展开对于意识发生以及意识结构的分析与研究,这表明二者拥有共同的“问题视域”[3](3),奠基在二者都在对意识进行深层次的探讨,虽然分别存在于宗教和哲学两个不同的维度,但唯识学和现象学进行比较的基础前提得以满足,比较研究也得以展开。
  唯识学将意识整体划分为“缘起”(Pratītya-samutpā-da)[4](4)与“实相”(Dharmatā)[4](5)两个最为核心的概念,如前文所述,这样的划分标准直接将意识排列成橫向与纵向两个方向,以“格义”[5](6)的方法将其用现象学术语来表述,那么“缘起论”就相似于发生现象学,以纵向的内时间意识为轴线分析意识发生的诸阶段,而“实相论”则是意识的本质直观,对横向的意识结构的把握,“实相”和“缘起”事实上并不互相分割,彼此也不相矛盾。在“缘起论”方面,唯识学给出了“阿赖耶识”缘起的解释,认为一切万法都是依“阿赖耶识”而发生,与之直接相关的即唯识学中的“三能变”之说,据此,唯识学直接将人的心识划分为三类八识:阿赖耶识(种子识)、末那识(自我意识)、以及第三类,包含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对应上述3个能变的不同阶段,即初能变、思量能变、了境能变,心识与意识发生在时间上的纵向排列,这与发生现象学中“原自我”“前自我”“自我”的意识不同阶段的划分方式不谋而合,这其中每一识还包括横向结构上的不同部分,即“见分”“相分”“自证分”3个因素[6](7),这恰好又重合了现象学对意向活动、意向相关项、自身意识3个不同因素的把握。因此上述唯识学的“缘起论”与“实相论”在结构上就呈现出纵向三类八识,横向上的三分,现象学要求进行本质还原之前进行“悬置”,对世界种种存而不论,要求我们排斥一种自然态度,而相比之下,“万法唯识”“唯识无境”的思想,要求则更为彻底,在此基础上便可以用现象学对唯识思想进行纵向排列:第一阶段的“原自我现象学”(阿赖耶识—初能变),第二阶段的“前我现象学”(末那识—思量能变),第三阶段“自我现象学”(六识—了境能变),而每一阶段都包含横向的“意向活动—意向相关项”意向性结构。当然唯识学和现象学不可能完全契合,因此仍需指出二者在研究风格和目的上的区别,首先是唯识学的研究需要一直诉诸于文本,违背了现象学直接面向事实的要求,这一点上与现象学相近的反而是禅宗“直观明心”“明心见性”的思想。其次唯识学否认了“境”(外部对象的总和)的存在,这直接导致了唯识学的思想被用于佛教宗教信仰的诠释与构建,和现象学回到生活世界的目标是完全背离的。
  其次,在整个唯识学和现象学比较研究的整体框架之下,笔者以为有三个重要问题需要提出,将其视作为整体框架下比较研究的具体支点,且值得进一步推进分析。
  (1)从现象学出发讨论唯识学中“二种性”的现象学意义,二种性分别指本性与习性,唯识学认为前者是天然生成,后者是后天习成,而熏习(当下化的行为)改变本性的同时,创造习性,类似于现象学中的意义构成与意义积淀,同样也接近康德先天综合判断的说法,即后天的经验生活会将先天的固有本性落实到具体的经验对象之上。可以认为“二种性说”与“三能变说”共同构成了唯识学的缘起思想,“二种性说”进一步丰富了现象学对于意识发生、人格生成的研究。
  (2)现象学与唯识学中“自身意识”与“自我意识”之间的分别,前文曾将意识分为三分,即见分、相分、自证分,此处则出现了意识的四分理论[7](8),将其用现象学术语来表述,即客体化行为—见分、客体现象—相分、自身意识—自证分和自身意识的仪式—证自证分,自证分确立了自身意识。此处的自身意识并非自我意识,而是一种非对象、非课题的觉悟方式,而证自证分的出现,又是为了保证自证分在逻辑上存在的有效性与合法性。事实上自我意识应该与末那识相关联,末那识作为第二识,其作用就在于形成自我意识,即“由有末那,恒起我执”,其基本特征即“恒”,这要分为两种意义来理解,一者“恒”指自我被不断反思,二者“恒”也可以意味着自我的始终在场,即自我意识贯穿始终,“我思”必定伴随着我的所有表象。这就决定自我意识和自身意识是完全不同的,自证分与横向结构性的意识描述有关,末那识则是对纵向的、发生的意识分析的把握,自证分不会伴随对象化认识,但末那识始终是以自我为对象的对象化认识,同时自证分会贯穿八识,而末那识只是八识中的一个阶段。
  (3)对阿赖耶识与最终意识[8](9)的深层心识的比较研究,唯识学和现象学建立在相似的模式与方法之上,因此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对最终意识有着相似的看法,现象学要求本质直观的原则,但最终意识却无法被直接把握或显现,更多是一种推测,唯识学同样是以推测的方式来证明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一种统摄意识的最终意识,一种潜伏的、隐秘的存在,一方面“自性微细”“秘密善巧”,无法被意识到,另一方面,倘若最终意识被意识到了,它也就不在是“最终的”了。无法被直观,无法以任何方式意识到,但是又以特定的方式表明自己的存在,这就是阿赖耶识和最终意识的特征。   2比较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唯识学与现象学之间的一种比较研究,既可以看作是一种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的比较研究的同时,也可认为是一种中西思想之间的比较研究。唯识学和现象学二者在纵向发生维度上的契合,对于意识发生的诸环节,意识结构上划分的诸要素近乎相同,但这并不能抹除二者在方法论上的差异,胡塞尔本人将现象学自身的研究领域一分为二:“描述性领域”[9](10)和“解释性领域”[10](11),后者在现象学中是前者的补充,一种次要附属的方法,但在唯识学当中截然相反,前文也已表明,诸如最终意识和阿赖耶识无法被直观、意识到等等一系列问题,唯识学家往往会先诉诸经典,给出一种构造性解释,而非首先尝试直观,这不失为一种在无法被经验感受到的情况之下,对意识研究的一种突破,当现象学处在“解释性领域”之下,对于一种严格要求回到现象的意识哲学而言,未尝不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比较研究的结论而言,二者在对最终意识和阿赖耶识在含义上的契合或相近,但在方法论上,一者由表及里,一者由内而外。
  从原则上看,比较研究的目的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寻找彼此之间的共同点,借用倪梁康教授的话来说,如果仅止步于此,这样的研究充其量也只不过是再次发现自身思想当中也已存在的东西,理解已经理解的东西,至多只会有助于两种被比较的思想文化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了解。因此,比较研究的最大价值和意义在于借助不同的研究对象、不同的研究方法,能够以新的目光去重新审视自身,发觉单一视角下无法被引起注意的,或者依靠多种方法与思路的支持去解决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以求同开始,以致异结束,前者意味着沟通的基础,后者开辟新的视域,通过这样一种方法来完善体系,丰富自身,最终促进东西哲学的融合会通,推动当下难题的解决。仅以本文的现象学和唯识学之间比较研究而论,唯识学以一种新的目光检视出现象学的问题且对其予以一定意义上的弥补与阐发,反之,现象学同样印证了唯识学对于意识分析中某些不足够清晰的回答,对于现象学和唯识学二者而言,比较研究的价值和意义都得以体现。
  3结语
  终归唯识学是归属于佛教思想,决定了唯识学思想本身就带有极强的宗教诉求,相较之下,胡塞尔创造现象学的终极目的,是为科学和哲学寻求不可动摇的基点,仅就这一点而论,也可以说二者是完全存在两个维度中的思想。参考诸多哲学家和唯识学家的著作,其间不乏带有一种厚此薄彼的价值判断,笔者以为,比较研究从相同之处开始,但并不意味着消除彼此之间的不同之处,在人类文明互相交融的大背景之下,不同文明之间总是在交互学习、互相影响中才得以进步,倘若学者大师都抱有如此狭隘的想法,想必也就不会有这么多中西思想之间比较研究的丰硕成果了。
  注释
  (1)何谓“唯识学”,历来无统一说法。对于“唯识”有人认为唯识是“即是识”(古学),有人认为是“不离识”(今学),对于“识”有人说是八识,有人说是阿赖耶识,有人说是真心。但唯识学的基本倾向是可以确定的,就是强调心识对于外境的根源性、构成性和统摄性作用,主张“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2)施皮格伯格将现象学划分为四个层次:(1)最广义的现象学;(2)广义的现象学;(3)严格意义上的现象学;(4)最严格意义上的现象学。此文中所有提及的现象学均指代胡塞尔现象学。
  (3)通常一个问题域内有一个中心概念,围绕中心概念可以构成一个中心问题,这个中心问题周围可以有若干与之相关的边缘问题。各问题凭借它们之间的关联而聚集起来并相互构成。“共同的问题视域”指由两种思想中共同或同类的问题形成的区域。
  (4)在唯识宗当中,“缘起”指的是“依缘而起”,即遵循一定的条件之下发生,这样一来世间万物万事,皆是不同条件的组合而生变。
  (5)“实相”,即“实在不虚的体相”,一切万法背后常驻不变之法性,真实之理法。
  (6)“格义”并不是一个日常概念,而是一个哲学概念。“格义”在理解时应该区分狭义与广义,狭义的“格义”指早期佛教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具体得到运用的“格义”方法,而广义上的“格义”则意味着所有那些通过概念的对等,亦即原本中国的观念来对比外来的观念,以便借助于熟习的本己中国概念达到对陌生概念、学说之领悟和理解的方法。
  (7)除了“三分说”之外,同样是心识横向结构上,唯识学早期创始人之一陈那的老师世亲在《俱舍论》中提出了“心王—心所”理论,即心王意味着客体化行为或者表象行为,心所则是感受行为、意愿行为或者非客体化行为,就心识的结构上来谈,心所是从属于心王的,非客体化行为是必须以客体化行为为基础的。
  (8)护法在陈那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意识四分,在原有三分的基础之上加上了“证自证分”,玄奘采纳了此说法,之后的唯识学也基本接受了这个分析。
  (9)现象学的最终意识,在时间意识河流中管辖所有意识,本身是不会被意识到,因此也不会显现出来,胡塞尔本人称其为“无意识的‘意识’”。
  (10)可以通过经验直观而得以实现的领域。
  (11)摆脱直观,或者超越出直观、描述的范围之外,而带有构造性的成分。
  参考文献
  [1]释印顺.唯识学探源[M].北京:中华书局,2011:37.
  [2][美]赫伯特·施皮格伯格(Herbert Spiegelberg).现象学运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39.
  [3][德]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 Hans-GeorgGadamer.诠释学-1-真理与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492.
  [4]倪梁康.缘起与实相:唯识现象学十二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5.
  [5]倪梁康.缘起与实相:唯识现象学十二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5.
  [6]倪梁康.赖耶緣起与意识发生:唯识学与现象学在纵-横意向性研究方面的比较与互补[J].世界哲学,2009(4): 43-59.
  [7]倪梁康.缘起与实相:唯识现象学十二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49.
  [8]倪梁康.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510.
  [9]倪梁康.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09.
  [10]倪梁康.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10.
  (责编:王锦)
其他文献
基层公务员作为行政机关主要人力资源力量,构成了我国公务员最主要组成部分。基层公务员的政务服务及行政执法监督管理活动直接面向基层群众,工作在基层服务的最前沿和桥头堡,在实现服务型政府构建以及政府政务服务能力稳步提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目前,在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稳步实施的现实背景下,为了充分调动基层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不断提升其职业素质以及政务服务能力,需要寻找充分实现基层公务员队伍的稳定和优化基层公务员职务职级晋升的路径,从而实现政务服务和行政执法监督管理质量的稳步
摘要:韩语命令句可以体现除了命令言语行为之外的请求、劝告、祈愿、许可等多种其他言语行为,这种言语行为的多样性导致韩语学习者无法准确掌握命令句的使用范围和表达方式。本文将对言语行为在韩语命令句教学中的运用进行梳理,为韩语教学者和学习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韩语;命令句;言语行为;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H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1)18-
期刊
摘要:本文先分析了新时期博物馆发展趋势,包括市场化、产业化和多元化,随后介绍了博物馆产业化模式发展策略,包括创新发展机制、优化产业结构、扩展服务范围,希望能给相关人士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博物馆;产业化;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G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1)18-0033-02  0引言  博物馆是对区域文化进行传播和展示的基础途径和渠道
期刊
摘要:就斯宾诺莎的实体说而言,实体与个体事物之间的关系是解释世界秩序何以如此,以及回答人的心灵如何获得自由的问题之关键切入口。而这两个问题都是建立在“事物的存在”基础之上的,本文目的在于从斯宾诺莎实体说的方法论,即因果论入手,以个体事物以及个别事物之观念间的“无穷类推”为剖面,展开对个体事物“存在”的讨论。在斯宾诺莎的实体说中,神作为唯一的实体,成为斯宾诺沙整个实体说的“主语”,本文在阐述斯宾诺莎
期刊
摘要:恩格斯在《反杜林论》这部著作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原则,系统地论述了道德的起源和本质,道德的历史性、阶级性和继承性以及“真正人的道德”,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  关键词:恩格斯;道德;阶级  中图分类号:A811;B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1)18-0041-02  在《反杜林论》这部著作的第一编第九章,恩格斯坚持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
期刊
摘要:异域文化特色的翻译是文学作品翻译中的重要课题,也是一大难点。在日译汉中,如何更好地传达那些基于日本社会独特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中产生的异域文化特色,以增加文化的理解和交流,是应该努力斟酌的[1]。本篇论文以笔者翻译的《挫折万岁》第二辑为例探讨文本中所蕴含的异域文化特色的翻译方法,论述在翻译过程中笔者的探索与心得体会。  关键词:日译汉;异域文化特色;翻译对策;词汇的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
期刊
摘要:毛泽东的妇女解放思想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四权压迫思想”;二是“五权建设理论”。毛泽东的妇女解放思想不仅奠定了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理论基础,也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的历史进程中作出了卓越贡献。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是毛泽东妇女解放思想,其也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继往开来、拨云见日奠定坚实基础。他不仅站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视角剖析中国妇女问题的产生及其根源,而且
期刊
近年来随着优化营商环境这一政策的推出,B市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案件日益增多,甚至越演越烈。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案件消耗了基层税务稽查部门大部分精力,更由于耗时费力难以破获,造成了巨大的税务资源浪费,给国家造成不可估量的税款和经济损失。2018年以来,各级税务部门高度重视虚开案件的查处。在此期间,B市税务部门联合公安部门对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犯罪的团伙及犯罪分子重拳出击,持续高压打击虚开案件。然而在如此高压的状态之下,B市虚开专用发票案件依然出现持续增加的态势,并且展现出团伙化、专业化、机动化等特点,这就要求我们
摘要: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遗产要素种类丰富,古建筑、园林、石质文物、古树名木等,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也是中国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象征,是一部研究18世纪中国历史文化的教科书和珍贵文化遗产的博物馆。本文主要分析了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工作现状,并给未来的遗产监测工作提供了建议与思路。  关键词: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遗产监测;基础数据库;遗产监测系统  中图分类号:
期刊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民对健康的追求也逐步增长,我国卫生健康领域存在的卫生资源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衡等问题,对我国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卫生监督体系作为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建立严格规范的综合监管制度,是推进医药卫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本文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理论基础、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相关概念及研究的必要性,采用文献查阅、资料收集、实地调查等方法,对乌兰察布市卫生计生监督机构的体系建设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存在着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