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阅读训练

来源 :中学生百科·高中语数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49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根据要求,完成赏析。
  湖上梅花歌
  (第二首)
  王稚登
  山烟山雨白氤氲,
  梅蕊梅花湿不分。
  浑似高楼吹笛罢,
  半随流水半为云。
  
  ●阅读训练●
  1. 诗人采用了什么写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做简要分析。
  2. 请赏析作者描写音乐的独特艺术构思。
  3. 古诗文默写。
  (1)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2)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以成江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3)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贾谊《过秦论》)
  
  ●参考答案●
  1. 比喻。全诗描写的是一个春雨迷蒙的天气,山上云雾缭绕,细雨霏霏,烟气、雨气和那满山开放的梅花颜色,形成氤氲的白气。梅花和梅蕊粘在一起,也分不出彼此。这样的梅景,朦胧缥缈,轻盈如烟,洁白似云,澄净似水。全诗一个比喻转折三次,用笛声比喻梅景,又用白云流水比喻笛声,曲折婉转,清新隽永。
  2.“浑似高楼吹笛罢,半随流水半为云。”笛声悠扬悦耳,陶人肺腑,高楼吹笛,其声恍若天际传来,更能启发人的遐思远想。古人形容音乐的美妙,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而诗人却说半随流水半随云,笛声又转换成春水和白云。古人描写音乐用视觉增加音乐的形象性,这首诗反其意而用之,用音乐的听觉形象,通过通感让读者不仅去想象景象,而且去感受景象。
  3.(1)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2)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3)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指导:李炎)
  编辑/姚晟
其他文献
从小学到中学,我最怕两件事,第一是请家长,第二还是请家长。  考试成绩下降,做了坏事被发现,老师要通知家长,年少的我就在放学后瞎晃悠,直到暮色降临都迟迟不敢回家。觉得自己毫无希望通过眼前的这个槛,世界末日就要来了,唯一的想法就是拖下去,能拖多久拖多久,愿意用一切代价去换取接下来24小时的安宁。  这种类型的“世界末日”在我的学生时代千百次地发生着,我不止一次地以为就要死去,可是都轻松地活了过来,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