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时期音乐美学思想探析

来源 :当代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muppdrag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巴洛克时期指的是西方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个时代,具体时间为17世纪左右.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十分注重韵律的美学,并且音乐创作题材与形式极为丰富多变,能够充分表达出那个时期音乐创造者内心的真实情感,对当时后续西方音乐的进步发展形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将进一步对巴洛克时期音乐美学思想展开分析与探讨.
其他文献
一直以来,国内学生教育受到应试教育以及传统教学观念的限制与制约,无论是教育模式还是教学理念当中都存在一定弊端.新课改提出后,核心素养教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而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培养也逐渐受到教育界的广泛认可.长笛就是一项艺术类教学内容,肩负着美育教育的重任.笔者深度分析中国长笛教育的发展历史以及发展创新策略,愿与相关艺术同仁共同探讨.
尽管老子与约翰?凯奇在时间、 空间上都有着巨大的差异,他们的美学观却有着跨时代的惊人相似.二者都坚持“无声”的美学主张,崇尚顺应自然,自然的声音是最美的,都强调在音乐的基础上要领略弦外之音,丰富精神生活.“大音希声”体现的是一种形而上的美学观点,处于感性之上,约翰?凯奇则把无声付诸实践,是一种形而下的美学观.
课程思政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的高校育人新战略.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思政课程,而是通过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方式,在高校各科专业课程中融入育人要素,而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为党和国家培育社会主义接班人.[1]高校音乐专业课兼具文化和美育功能,有着更形象、更具感染力的育人教学内容与手段,是实施思政育人的理想阵地.笔者以浙江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钢琴合作课程为例,探讨其与思政融合的优势与可行性,并提供实证分析,为高校思政建设提供经验和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