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未来经济的发展将不单纯依靠劳动力与物质资本,而主要依赖知识、依赖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作为知识传播、创新的基地和人才培养的摇篮应通过提供关键性的人力资源与智力的支持,成为开辟新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主要动力。因此,要想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教育的变革已迫在眉睫。
一、倡导教育终身化,
构建学习型社会
如果说保罗·朗格朗1972年提出的“终身教育”在当时仅仅作为一种思潮存在的话,现在则变成了人们实现最大限度发展的第一指导思想。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教育为学生提供的知识结构远远不够,有些知识还未等学生走出校门就已陈旧了。因此,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并推动时代的进步,每个人必须不断地充实自身,由一次性学习向终身学习转化。对于个体来讲,实现终身教育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1.不断产生学习的动力,学会自我寻找学习的动力源。个人的兴趣与爱好是维持终身学习的有效因素,因而教育者要善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之热爱学习,把学习视为成功的阶梯;个人对外部环境尤其是职业要求的认知也是形成终身教育动力的普遍因素,这两种因素结合在一起,人就能真正的把学习视为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共同需求,使终身教育蔚然成风。
2.掌握学习的策略。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决定了尽可能多地掌握人类优秀文化并非易事。对于教育系统内部来说,教育者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教会学习;学生不仅是单纯的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更应掌握学习的策略,只有如此才能具备终身教育的能力。
二、实现教育个性化,
培养学生创造力
现代经济表明,知识创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科学转化为技术的周期越来越短。19世纪为50年,20世纪初至中叶为10年,20世纪下半叶缩短为5年,到世纪末进一步缩短。多媒体电脑从设想到产品仅用了4年,而计算机则每隔六个月就有一个新产品问世。所以“对于那些拥有学习与创新能力的人类来说,新时代是一个充满机遇与希望的世界,而对于那些缺乏学习与创新能力的人来说,当旧体制崩溃时,他们将面临贫穷、失业、绝望的悲惨景象”。对于人的个性与创造性的呼唤已成为时代的强音,反映我们的教育在目标与方式方法上都有待改革。
1.以培养学生个性为重点,重建教育目标。在以往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培养目标只着眼于人的知识水平,忽视其他方面;重平均发展,不重个性发展,造成培养出来的人“千人一面”。在未来时代,创新能力是适应社会所必须的素质,学生不只需求获取信息,还必须重视自由的运用它们,重视自己头脑思考、创造与表达。为此,必须充分发展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因为个性与创造性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只有充分发展个性,才能谈得上创造力的培养。
2.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体现综合性与开放性。所谓综合性,是指教学要灵活运用多种形式,改革单一的班级授课制,辅之以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以便更好地因材施教。所谓开放性,指学校教育不能孤立的进行,要谋求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与社会大自然接触的过程中增长见识,开启智慧。社会在知识经济时代已呈现出千变万化的景象,学校如果固守陈规,关门办学,无异是画地为牢,不但违背了人的社会性特征,也无法充分发展学生个性,无法培养其综合、多样、开放的思维方式。
3.在教学方法上,提倡启发式教学,重视多种教学法最优化的组合,激发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我国现阶段,“注入式”“一刀切”“一言堂”的现象还很普遍,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只能培养出“书呆子”。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同时还要重视因材施教,认识到因材施教是一把万能的钥匙,能开启不同人的心扉,使不同资质的人得到相应的发展。
站在国家发展的高度,把握知识经济的特质,我们就不能不对教育的目标、方式等进行调整,以培养有个性的一代新人。
三、注重教育现代化,
密切教育与生产的结合
据专家估计,发达国家在本世纪初,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5%~20%,本世纪中叶上升至50%,80年代上升至60%~80%。传统的以物质资源的高投入来换取经济发展,以物质产品生产为基础的文明在西方发达国家成为历史,信息、数据、符号、文化等资源创造的财富正逐渐构成社会财富的主体。科学与生产的结合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相应的教育无论在内容选择,还是在学科设置上,必须体现科技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培养的人必须符合社会的实际需要。
1.更新教育内容,改革学科设置。我国传统的教育内容及学科体系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在教育内容上,相当一部分陈旧老化,不能满足现代生产对人才的需要。人是知识与信息的载体,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如果不掌握现代科学领域中的前沿知识,就无法更好地为生活服务,这样的教育无疑是时间与财力上的浪费。因此教育必须把一些新兴科学纳入课程体系。在学科设置上,应重视综合性。现代科学发展的特点是各学科在分化的基础上出现了新的综合,随着生产社会化的提高和各个生产部门的联系的日益紧密,综合的考察问题已成为人们认可的一种思维方式。我国现阶段,分散的缺乏联系的学科设置造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缺乏系统性,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势必影响学生日后进一步发展和对社会生产的适应。
2.教育在实践过程中,必须注重与生产结合。这里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教育系统要与其部门加强联系,了解他们对人才数量与质量的需求,同时从他们那里取得支持与经验。二是建立各种产学研联合体。随着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发展,教育对经济社会的贡献不仅仅在于培养和输送人才,而是直接为社会提供科技成果。
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只有与社会生产相结合,根据社会需求办学,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才能成为“有源之水”,同时为经济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四、谋求教育国际化,
培养未来人才
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据统计,1996年全世界大约有5000万人上了国际互联网,1998年增至1.1亿。我国1997年10月也已达到62万户,通讯技术、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时间与空间的距离大大缩短,世界各地在地球村中互为邻居。“今天一根头发丝般细的光纤,能在不到1秒的时间里,将《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二十九卷全部内容从波士顿传到巴尔的摩。”某一国家的某一项教育改革会迅速传遍整个世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教育本身就可视为一种国际现象,是互相学习、互想交流的结果。
另外,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从区域集团化走向全球一体化,各国相互依存的关系更为密切,教育要适应这种情况必须推行教育的国际化,培养学生具有世界公民的素质。
目前,“科教兴国”早已是全社会的共识,能否真正落实,不仅取决于政府及领导者的重视程度及投资力度,还取决于教育在新的经济类型前所选择的发展模式。让我们以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颁布为契机,积极进取,深化改革,让新型的教育培养出新时期的新人,以更好地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倡导教育终身化,
构建学习型社会
如果说保罗·朗格朗1972年提出的“终身教育”在当时仅仅作为一种思潮存在的话,现在则变成了人们实现最大限度发展的第一指导思想。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教育为学生提供的知识结构远远不够,有些知识还未等学生走出校门就已陈旧了。因此,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并推动时代的进步,每个人必须不断地充实自身,由一次性学习向终身学习转化。对于个体来讲,实现终身教育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1.不断产生学习的动力,学会自我寻找学习的动力源。个人的兴趣与爱好是维持终身学习的有效因素,因而教育者要善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之热爱学习,把学习视为成功的阶梯;个人对外部环境尤其是职业要求的认知也是形成终身教育动力的普遍因素,这两种因素结合在一起,人就能真正的把学习视为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共同需求,使终身教育蔚然成风。
2.掌握学习的策略。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决定了尽可能多地掌握人类优秀文化并非易事。对于教育系统内部来说,教育者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教会学习;学生不仅是单纯的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更应掌握学习的策略,只有如此才能具备终身教育的能力。
二、实现教育个性化,
培养学生创造力
现代经济表明,知识创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科学转化为技术的周期越来越短。19世纪为50年,20世纪初至中叶为10年,20世纪下半叶缩短为5年,到世纪末进一步缩短。多媒体电脑从设想到产品仅用了4年,而计算机则每隔六个月就有一个新产品问世。所以“对于那些拥有学习与创新能力的人类来说,新时代是一个充满机遇与希望的世界,而对于那些缺乏学习与创新能力的人来说,当旧体制崩溃时,他们将面临贫穷、失业、绝望的悲惨景象”。对于人的个性与创造性的呼唤已成为时代的强音,反映我们的教育在目标与方式方法上都有待改革。
1.以培养学生个性为重点,重建教育目标。在以往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培养目标只着眼于人的知识水平,忽视其他方面;重平均发展,不重个性发展,造成培养出来的人“千人一面”。在未来时代,创新能力是适应社会所必须的素质,学生不只需求获取信息,还必须重视自由的运用它们,重视自己头脑思考、创造与表达。为此,必须充分发展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因为个性与创造性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只有充分发展个性,才能谈得上创造力的培养。
2.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体现综合性与开放性。所谓综合性,是指教学要灵活运用多种形式,改革单一的班级授课制,辅之以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以便更好地因材施教。所谓开放性,指学校教育不能孤立的进行,要谋求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与社会大自然接触的过程中增长见识,开启智慧。社会在知识经济时代已呈现出千变万化的景象,学校如果固守陈规,关门办学,无异是画地为牢,不但违背了人的社会性特征,也无法充分发展学生个性,无法培养其综合、多样、开放的思维方式。
3.在教学方法上,提倡启发式教学,重视多种教学法最优化的组合,激发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我国现阶段,“注入式”“一刀切”“一言堂”的现象还很普遍,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只能培养出“书呆子”。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同时还要重视因材施教,认识到因材施教是一把万能的钥匙,能开启不同人的心扉,使不同资质的人得到相应的发展。
站在国家发展的高度,把握知识经济的特质,我们就不能不对教育的目标、方式等进行调整,以培养有个性的一代新人。
三、注重教育现代化,
密切教育与生产的结合
据专家估计,发达国家在本世纪初,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5%~20%,本世纪中叶上升至50%,80年代上升至60%~80%。传统的以物质资源的高投入来换取经济发展,以物质产品生产为基础的文明在西方发达国家成为历史,信息、数据、符号、文化等资源创造的财富正逐渐构成社会财富的主体。科学与生产的结合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相应的教育无论在内容选择,还是在学科设置上,必须体现科技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培养的人必须符合社会的实际需要。
1.更新教育内容,改革学科设置。我国传统的教育内容及学科体系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在教育内容上,相当一部分陈旧老化,不能满足现代生产对人才的需要。人是知识与信息的载体,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如果不掌握现代科学领域中的前沿知识,就无法更好地为生活服务,这样的教育无疑是时间与财力上的浪费。因此教育必须把一些新兴科学纳入课程体系。在学科设置上,应重视综合性。现代科学发展的特点是各学科在分化的基础上出现了新的综合,随着生产社会化的提高和各个生产部门的联系的日益紧密,综合的考察问题已成为人们认可的一种思维方式。我国现阶段,分散的缺乏联系的学科设置造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缺乏系统性,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势必影响学生日后进一步发展和对社会生产的适应。
2.教育在实践过程中,必须注重与生产结合。这里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教育系统要与其部门加强联系,了解他们对人才数量与质量的需求,同时从他们那里取得支持与经验。二是建立各种产学研联合体。随着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发展,教育对经济社会的贡献不仅仅在于培养和输送人才,而是直接为社会提供科技成果。
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只有与社会生产相结合,根据社会需求办学,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才能成为“有源之水”,同时为经济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四、谋求教育国际化,
培养未来人才
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据统计,1996年全世界大约有5000万人上了国际互联网,1998年增至1.1亿。我国1997年10月也已达到62万户,通讯技术、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时间与空间的距离大大缩短,世界各地在地球村中互为邻居。“今天一根头发丝般细的光纤,能在不到1秒的时间里,将《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二十九卷全部内容从波士顿传到巴尔的摩。”某一国家的某一项教育改革会迅速传遍整个世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教育本身就可视为一种国际现象,是互相学习、互想交流的结果。
另外,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从区域集团化走向全球一体化,各国相互依存的关系更为密切,教育要适应这种情况必须推行教育的国际化,培养学生具有世界公民的素质。
目前,“科教兴国”早已是全社会的共识,能否真正落实,不仅取决于政府及领导者的重视程度及投资力度,还取决于教育在新的经济类型前所选择的发展模式。让我们以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颁布为契机,积极进取,深化改革,让新型的教育培养出新时期的新人,以更好地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