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够主动活泼地学习,创造性地学习,教师应该力求在平常教学中挖掘一切能使学生主体作用形成的因素,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进行。
一、确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一)建立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学生的心灵既复杂又单纯,期待着别人的关怀,渴望别人的尊重。教师要改变以往“统治者”的面貌,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师生关系的平等,拉近彼此的距离。教师要通过交流,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关爱。
1.直接的语言交流。教师应经常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语言交流,可以让学生谈一谈对班级现状的看法,提一提对教法的建议,共同探讨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等,而教师此时应是一个聆听者和合作者。交流的地点可以选择在比较轻松的环境里,如教室、走廊、花园等。可以与单个学生进行交流,也可与几个学生共同研究探讨,形成一种民主的气氛。在交流中,教师应对学生的积极参与给予肯定,给学生以鼓励。
2.间接的文字交流。日记是师生交流的一个纽带。学生喜欢将自己的想法、苦恼写在日记中,教师如果通过写寄语的方式与学生交流,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我班有个女生将自己生病的秘密写在日记中,并表达了对服药的厌恶,表现出对前途的悲观情绪。看了她的表白,我在日记后批上:“平静地去面对生活,努力去克服生活中的一切困难,至少还有许多关心我们的亲人、朋友,至少我们的心中还有美好的理想,相信快乐的一天终会来到。”第二次日记交上来之后,我发现在我的评语后又多了两行工工整整的字:“老师,您给我的评语,我反复读了几遍,您的话我已铭记在心,谢谢您对我的支持……”当然,日记仅仅是一种练笔,一种交流的工具,一周只能写2~3篇,不能使它成为学生的负担,否则会适得其反。除此之外,平时的作业也可以成为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的桥梁。
3.参与活动的交流。教师既要得到学生的尊敬,也要深受学生的喜爱,让他们感受到亲切与和蔼。因此,教师不妨深入学生之中,参与他们的活动,在课间或活动课上,与学生下下棋、打打球、跳跳皮筋等。这样既增进了师生关系,有利于教育教学的进行,又为学生如何安排课间活动作了示范。
(二)掌握批评的尺度。批评也是一门艺术,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让学生感到沮丧而丧失斗志,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学生犯了错误时,批评要实事求是,不要贬低,也不可夸大,有时和表扬结合起来用效果会更佳。比如,学生作业书写不够认真,在教育学生要认真书写之后,不忘告诉他“你的名字写得很棒”,让学生在认识到自身不足的同时,也看到希望的曙光。
二、改革教法,提高参与意识
简单枯燥的讲课早已为学生所厌,于是在乏味的课堂上,学生们各行其是,甚至有学生忍无可忍,提出是否可以换一种学习方式。教师要想让自己讲的课为学生所接受,所喜欢,就要进行教法改革,学会创新。
三、激发创新思维
(一)鼓励探索、求异。教师的教学不同于工人做工,而是培养学生发展思维及其他能力,不能简单、机械地让学生反复死读硬背,重复抄写。学生有自己的思维和见解,他们是极具好奇心、求知欲的,教师不仅要爱护,也要引导,培养学生探索的习惯,积极激发、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启发他们创新、求异。
(二)激发认识兴趣。首先,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社会对教育批评最多的地方,体现在教育把生龙活虎、性格各异的学生复制成失去个性、没有创新思维、大众化的优生。教师只是一味地将语数等学科知识强加到学生的身上,忽视甚至阻碍了其兴趣的发展。在题海战术中,学生的兴趣逐渐消退,失去自我。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或许,你的学生中就有新世纪的张衡、中国的莫扎特。其次,要激发兴趣的深化。学生的兴趣一开始也许比较模糊、肤浅。教师在教学中应循循善诱,让学生的兴趣具体化、深刻化。再次,要让学生享受到兴趣带来的乐趣。让学习成为一种享受,这是学生们所期望的。享受快乐从何而来?来自教师悉心的指导、无微不至的关怀和鼓励;来自“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喜悦。正因为享受到了快乐,学生才会兴趣盎然。
(三)开拓知识领域。众所周知,教材中所包含的知识是极有限的。在当今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非常频繁,如果还死抱着课本不放的话,必定不能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时代所淘汰。因此,我们提倡让学生博览群书,鼓励学生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
(四)充实课外活动。开展有意义的课外活动有益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学习、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创新思维的发展。例如,开展一些五子棋、中国象棋、跳绳等比赛,既可让学生感受到乐趣,为他们的写作提供了素材,又让他们了解了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则,益处多多。
(五)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尝试着去安排自己的学习模式、学习内容,掌握学习的方法,实现自主性学习。学生掌握了自己的时间安排权力后,我发现在晨读课上,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了。
(责编侯艳星)
一、确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一)建立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学生的心灵既复杂又单纯,期待着别人的关怀,渴望别人的尊重。教师要改变以往“统治者”的面貌,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师生关系的平等,拉近彼此的距离。教师要通过交流,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关爱。
1.直接的语言交流。教师应经常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语言交流,可以让学生谈一谈对班级现状的看法,提一提对教法的建议,共同探讨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等,而教师此时应是一个聆听者和合作者。交流的地点可以选择在比较轻松的环境里,如教室、走廊、花园等。可以与单个学生进行交流,也可与几个学生共同研究探讨,形成一种民主的气氛。在交流中,教师应对学生的积极参与给予肯定,给学生以鼓励。
2.间接的文字交流。日记是师生交流的一个纽带。学生喜欢将自己的想法、苦恼写在日记中,教师如果通过写寄语的方式与学生交流,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我班有个女生将自己生病的秘密写在日记中,并表达了对服药的厌恶,表现出对前途的悲观情绪。看了她的表白,我在日记后批上:“平静地去面对生活,努力去克服生活中的一切困难,至少还有许多关心我们的亲人、朋友,至少我们的心中还有美好的理想,相信快乐的一天终会来到。”第二次日记交上来之后,我发现在我的评语后又多了两行工工整整的字:“老师,您给我的评语,我反复读了几遍,您的话我已铭记在心,谢谢您对我的支持……”当然,日记仅仅是一种练笔,一种交流的工具,一周只能写2~3篇,不能使它成为学生的负担,否则会适得其反。除此之外,平时的作业也可以成为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的桥梁。
3.参与活动的交流。教师既要得到学生的尊敬,也要深受学生的喜爱,让他们感受到亲切与和蔼。因此,教师不妨深入学生之中,参与他们的活动,在课间或活动课上,与学生下下棋、打打球、跳跳皮筋等。这样既增进了师生关系,有利于教育教学的进行,又为学生如何安排课间活动作了示范。
(二)掌握批评的尺度。批评也是一门艺术,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让学生感到沮丧而丧失斗志,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学生犯了错误时,批评要实事求是,不要贬低,也不可夸大,有时和表扬结合起来用效果会更佳。比如,学生作业书写不够认真,在教育学生要认真书写之后,不忘告诉他“你的名字写得很棒”,让学生在认识到自身不足的同时,也看到希望的曙光。
二、改革教法,提高参与意识
简单枯燥的讲课早已为学生所厌,于是在乏味的课堂上,学生们各行其是,甚至有学生忍无可忍,提出是否可以换一种学习方式。教师要想让自己讲的课为学生所接受,所喜欢,就要进行教法改革,学会创新。
三、激发创新思维
(一)鼓励探索、求异。教师的教学不同于工人做工,而是培养学生发展思维及其他能力,不能简单、机械地让学生反复死读硬背,重复抄写。学生有自己的思维和见解,他们是极具好奇心、求知欲的,教师不仅要爱护,也要引导,培养学生探索的习惯,积极激发、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启发他们创新、求异。
(二)激发认识兴趣。首先,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社会对教育批评最多的地方,体现在教育把生龙活虎、性格各异的学生复制成失去个性、没有创新思维、大众化的优生。教师只是一味地将语数等学科知识强加到学生的身上,忽视甚至阻碍了其兴趣的发展。在题海战术中,学生的兴趣逐渐消退,失去自我。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或许,你的学生中就有新世纪的张衡、中国的莫扎特。其次,要激发兴趣的深化。学生的兴趣一开始也许比较模糊、肤浅。教师在教学中应循循善诱,让学生的兴趣具体化、深刻化。再次,要让学生享受到兴趣带来的乐趣。让学习成为一种享受,这是学生们所期望的。享受快乐从何而来?来自教师悉心的指导、无微不至的关怀和鼓励;来自“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喜悦。正因为享受到了快乐,学生才会兴趣盎然。
(三)开拓知识领域。众所周知,教材中所包含的知识是极有限的。在当今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非常频繁,如果还死抱着课本不放的话,必定不能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时代所淘汰。因此,我们提倡让学生博览群书,鼓励学生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
(四)充实课外活动。开展有意义的课外活动有益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学习、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创新思维的发展。例如,开展一些五子棋、中国象棋、跳绳等比赛,既可让学生感受到乐趣,为他们的写作提供了素材,又让他们了解了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则,益处多多。
(五)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尝试着去安排自己的学习模式、学习内容,掌握学习的方法,实现自主性学习。学生掌握了自己的时间安排权力后,我发现在晨读课上,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了。
(责编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