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艺术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ctaau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中的人文艺术主要表现在语文素养的培养能力,它是个内涵十分丰富的综合体,没有隐性的人文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牢固基础,就不可能支撑显性的知识和能力;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离不开基于语文素养的人文艺术方面的培育。因此,许多研究者指出,我们的小学语文课程,要做到脚踏实地而且是卓有成效的改革,现在面临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教学中的人文艺术水平和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人文艺术语文素养
  一、对包括语文素养在内的人文艺术的认识。
  素养一般指平时的修养和训练。由此观之,语文素养的含义,也就是对语文有长久的修养和训练。“语文素养"首先是一个复合性概念,它的内涵和构成要素是十分丰富的。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在教学中,为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很显然,在这个解说中,“能力"仅仅是“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中还可以看出的是:这些要素显然不是处于一个层面之中的,不是相互平行并列的;它们在构筑一个人的语文素养中的职能也不是等同的。这些要素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级:听、说、读、写,这是形诸于外的显性言语行为;支配这些行为的知能因素是语文知识、言语技能、语文感悟和语文思维;参与和支配这些行为的直接心理因素是语文的动机、情感和态度,语文的习惯和语文行为的意志;作为言语行为的背景要素则涉及言语主体的思想品德修养、文化知识积累、智力水平、人格个性以及具体的语言环境等。语文素养是一个人语文方面诸多素质的整合,是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情感、语文态度、语文习惯、语文方式,甚至文化素养、审美情趣、人格个性、思想道德等各方面的融合。
  二、通过语言材料积累提高人文艺术。
  学好语文无非是两条途径,一条是课内、一条是课外。课内,我们要走进“教材”,让学生朗读、背诵、积累、感悟、体验优秀的古今中外名文名篇,培养良好的语感;课外,我们要让学生走出“教材”,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社会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我们要让学生在母语的环境中,不断积累语言、习得语言机制,自然而然的提高语文素养。并且,语言文字不仅仅是工具,更是人的心灵和生命的活动。语言材料不断积累,就是学生不断接受祖国优秀文化、世界先进文化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过程。每当优秀的语言材料内化成为学生生命个体的一部分的时候,学生广义上的语文素养也得到了提高。
  三、从言语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课是技能课,是学生学会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人文学科。语文课不是“语言学”课,不需要大量系统的语言理论知识学习,却需要大量有计划地进行言语训练、实践。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要给学生大量的时间、机会,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写字、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中不断优化语文素养。识字,识大量的汉字,不但是阅读写作的基础,而且识字过程本身就是接受祖国文化熏陶的过程。写字,写一手好字,也不仅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门面”,而且也能在我国传统书法艺术感染中,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情感。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的本质功能是理解文字承载的意义内涵,是接受特定文化的浸润,是与文章作者进行的心灵沟通。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不应以“分析”代替。要让学生在不断的朗读、背诵,默读、浏览,精读、研读中不断接受丰富的人文内涵的影响,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为今后终身的发展打下扎实的“精神底子”。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著名的诗人臧克家说:“只有学才会写。”通过自主写作、自由写作、有创意的表达,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能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有我、关注现实、热爱生活。
  四、在综合性学习中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华东师大中文系方智范说:“综合性学习正是这样一种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它重在学习过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能较好地整合知识和能力,尤其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和团队精神等等。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他们在广阔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拓宽视野、丰富知识、砥砺能力。”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可以肯定,综合性学习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较好的途径。我们要在语文知识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整体发展,语文与其他学科沟通。课堂语文学习和实践活动融合这四个方面下苦功,逐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结束语:
  语文素养是学生语文方面的基本素质和修养,是一个人在长期的习得、学得中逐渐形成的综合性人文素养品质。这一品质显多层面、复合式,并呈开放性可持续发展结构形态。它的发展和培育,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和教师多渠道多方面的引导和激励。我们要以“学生获得基本语文素养”为目标,共同搞好这一次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
其他文献
【摘要】语文教学是最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审美情趣的教学活动,它的美是教材与教师集中的艺术体现,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美。它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地成长,而且还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尚的人格。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也起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美育实践  一、引导学生感受情趣美  开头非常重要,富有经验的教师很重视导语的设计。他们善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是非常重要的。所谓积极的学习情绪,就是指学生的情绪处于积极的精神愉悦的求知状态。这种积极的情绪,就是学习的冲动性,具有强烈的学习意愿,学生发自内心的想学习,这样的状态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如何营造一个积极的课堂学习情绪,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体会和探索。  【关键词】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多种手段  新课程提出:“一切改革首先
我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已有十几个年头,十几年的作文教学使我感受颇深,作文一直是令我校师生头痛的事。在教学中教师花了大量的心血指导作文,费力大量的精力批改作文,可学生却是怕上作文课,也怕写作文,费了大量的精力批改作文,可学生却是怕上作文课,也怕写作文。为什么学生写作这样困难呢?从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无外乎是由三个原因造成的,首先,平时阅读的少,导致在写作的过程中没有素材。第二,写作训练的缺少,导致
期刊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
【摘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一定要符合教育教学原理,必须和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相吻合,具有丰厚的理论底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科学化探索,是以新课程理论为支撑,以改变从课文内容到内容的问答式阅读教学现状为突破口,凸现语文学习的实践性,体现学科教学的人文性。  【关键词】阅读教学理性探讨实践探索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价值。  小学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又是一门母语课程。语文教学主要通过语言文
在2004年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举办的“首届全国十佳广播电视新闻栏目奖”评选中,《湖北新闻联播》脱颖而出,荣获“十佳电视新闻栏目”奖。一、激活时政新闻报道形式省内时政
糖尿病膀胱功能障碍(DBD)是糖尿病慢性高血糖的一个并发症。在糖尿病发展的过程中,部分患者逐渐出现排尿间隔延长、排尿感觉迟缓、排尿乏力、点滴而下与排尿不净。尿动力学检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而评价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环节。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中评价学生的语言,要根据学生特点富有多样性、多向性、导向性等等,构建和谐、融洽的语文氛围。  然而目前的现状是课堂评价语言的单一性、单向性、模糊性等充斥于我们的语文课堂。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课堂评价理念,及时把握和利用课堂动态生成因素,对学生发表的不同意见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使评价成为学
期刊
【摘要】长期以来对语文教学的思考终于找到明确的思路——语感教学。在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几点心得:教学中如何用语感派教学原则指导课堂,如何用“语感派”教学的课堂结构来安排课堂,如何在实践中运用语感派基本课型,如何使用语感派品味语言的方法,语感教学要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语感教学课堂改革语文教学本体论语感派  在农村从事语文教学十四年,我曾无数次地问自己,“为什么有那么多孩
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孰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缺少整体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同样没有最后的诵读表达阶段,学生对课文的这种零零碎碎的理解就难于得到整合和深化。因此我们教师在重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