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绝的弧岛无望的寻找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iaolong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法国中尉的女人》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它以戏里戏外的双线平行交错手法展现了两个不同时空的爱情故事。影片以地域的隐喻、角色的暗喻、道具的隐喻、色彩的隐喻以及时空的寓意等五个方面对其复杂的主题进行了表达。
  关键词 《法国中尉的女人》地域的隐喻 角色的暗喻 道具的隐喻 色彩的隐喻时空的寓意
  
  “当你窥望井底的时候,你发现大地并不是连绵的大陆,而是隔绝的孤岛”。美国作家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如是说。而每一次看《法国中尉的女人》,我都会产生一种错觉:那两对不同时空里的恋人,莎拉和查尔斯、安娜与迈克,他们的爱情故事,如果说其中一对是真实的话,那另一对不过就是瓦尔登湖里的倒影罢了。只是,你终究无法分辨哪一对是真实。哪一对倒影。
  这一部诞生在上世纪80年代的电影,片长只有127分钟,却容纳了两列时光火车,时而并行,时而交错,高速而平稳的行驶。影片的导演是20世纪60年代英国“自由电影”的创始人之一的卡莱尔,赖兹,故事的叙述方式采取了一种朴素而又奇妙的片中片形式,将古代与现代完美组合,并设置为一种巧妙的对称式结构。一个故事发生在维多利亚时代,查尔斯与莎拉的相恋到结合:另一个故事是现代——八十年代的英国,拍摄影片《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外景地,男女主角之间的一段“插曲式”的爱情。
  影片远不像故事梗概那么简单,事实上,《法国中尉的女人》像迷宫一般,似乎有很多出口,又似乎永远找不到出口。
  
  1、地域的隐喻:海与林的表意
  
  一部影片的拍摄地点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涉及到影片的意韵表达。导演陈凯歌为选择影片《边走边唱》的拍摄地,“不管花多少时间也要找到理想的外景地。于是便走访了中国西北五省,行程一万四千华里。”
  《法国中尉的女人》把主要拍摄地选在英国南端的滨海小镇莱姆镇。除了小镇依然保留了那种纯朴的民风。更重要的是,小镇的海和林恰与两个时代的故事的情绪暗合。
  海的平静暗喻了时间的虚无,两个时代的两对恋人的爱情也许对个体而言是惊天动地的,但对时间而言,不过是像大海一样平静地包容了一切。平静的海,是两段爱情故事的过渡,是两个人永远无法连接彼此的刻骨的孤独,甚或者可以说是两段故事的容器:而怒吼的海。在莎拉和查尔斯的世界里。代表的是外界和他们内心的阻隔。影片随着一声“开拍”而上演,是现代的安娜,也是古代的莎拉,她们都迈着缓慢忧伤的步伐,走向大海的堤岸。
  对莎拉和安娜而言,平静的大海代表永不可能得到的美好,可能是爱情,可能是信仰。可能连她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等待什么。莎拉曾经对查尔斯说过,“他永远不会回来的。我知道他永远不会回来。”莎拉就是《等待戈多》里的流浪汉,面向大海,独处和寂静让她觉得温暖:而安娜则是和迈克躺在海边,当迈克问安娜,“你为何悲伤?”安娜却只能答一句,“我不是悲伤”。然后就把目光转向深沉的大海。两个人虽然拥抱着彼此的身体。但迈克却永远无法理解安娜。男人和女人或者真的来自不同的星球,大海代表了男人和女人之间永远的隔膜,或者是人与人之间的孤岛之隔。我们也可以把海当作一个对称轴,两对不同时代的恋人的故事以大海为镜面,互相映照。
  海与林是影片表达情绪、营造氛围的最佳渠道。王迪和王志敏教授对影片《一个和八个》等影片地域气韵的表意作用中谈到的一段话,恰好是笔者对《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地域表意的看法,“相当成功地营造了一种历史氛围和特殊情调。而且,这种历史氛围和特殊情调的营造,都与影片中独特自然景物和地域气韵的表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或者可以这样说,影片的自然景物和地域气韵的营造都相当突出地呼应或者强化了影片的表意”
  
  2、角色的暗喻:谁被救赎
  
  影片的男女主角杰瑞米·艾恩斯和梅丽尔·斯特里普都是非常优秀的演员。他们身上有一些共同的特征:神情收敛自闭,略带神经质,十分适合对影片角色的诠释。莎拉和安娜。都是“危险”的代名词,而查尔斯和迈克的追寻。也代表着人类对危险的向往。我们,都是亚当和夏娃,终究逃不过诱惑,要吃那枚禁果。也注定要遭遇惩罚。
  先说古代。表面上,是查尔斯不断地介入莎拉的生活,担当“救赎者”的角色。从一开始,他就提醒站在海边的莎拉“女士,危险”,而浑然不知接下来真正陷入危险之境的是他自己。当查尔斯真正走近莎拉之后,又不断地要莎拉“离开”,好象为莎拉指引了一条逃离“法国中尉的女人”之名的前行之路。而当查尔斯以为他的爱情可以启程的时候,莎拉却选择离开。从爱情开始的地方起,都是莎拉在为二人爱情掌舵。女人无疑是比男人更强悍的,至少在情感上是这样。
  再说现代。安娜与迈克因拍戏而爱上彼此,在他们短暂的爱情里,总是安娜决定是否见面。何时见面,在哪里见面。像莎拉一样,安娜也是选择逃离,迈克依旧是苦苦寻找。这一回,他们隔的不是三年的漫长时光,不过是一个短短的舞会,一群跳着舞快乐的人群,安娜选择离开,只留下戏里那头红色的假发。只留下还生活在另一个空间没有走出来的迈克,最后也只能痛苦地喊一声心中的名字:“莎拉!”
  女人的一半是男人,另一半呢?是她们的欲望,爱情,追求自由的勇气吗?《法国中尉的女人》并没有给出我们答案。它只是在试图寻找可能的答案。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是莎拉与查尔斯,还是安娜与迈克。都暗喻了两性之间的关系中。女人内心的强大。
  除了男女主人公,其他角色的设置也是别具匠心的。特别值得一提的角色是“葛罗根医生”。毫无疑问,医生代表了拯救我们的人。当查尔斯想走近莎拉的时候,他先去找了医生,因为他需要一个合理的借口说服别人,更是说服自己。当查尔斯听到医生谈起莎拉需要帮助的时候,查尔斯终于为自己找到了借口:而当查尔斯已经爱上莎拉却想否认自己感情时,查尔斯依旧是去找医生。医生建议他再也不能与莎拉见面,并开出了药方,“尽快离开莱姆镇”。查尔斯原本想接受医生的救助,但他却不可救药地想起了与莎拉初次见面时,“使查尔斯久久不能忘怀的,……这却是一张使人无法忘记的脸,一张悱恻动人的脸。这张脸上的哀伤像林间的清泉一般。毫无掩饰地、自然而然地涌现,简直难以压抑。”他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并像医生预言的那样,越走越远,越陷越深。
  “葛罗根医生”是对的。相信他,我们就可以得到救赎。但有的时候,我们明明知道什么是对的,但我们却还是选择了那个错的。
  
  3、道具的隐喻:镜子、假发
  
  一部电影要用到的道具可能成千上万。但对于导演而言,有一些道具是相当重要的,有其深意的。这些道具会在影片中反复出现。每一次出现都代表不同意义,它们推动情节发展,串联整个影片。   (1)镜子
  影片一开始,就是一面镜子中安娜的脸,安娜在迅速审视自己的形象是否妥当。然后,随着一声“开拍”,安娜就成了莎拉。在这里,镜子是安娜和莎拉的切换开关,也是两个时代的切换开关,镜子成了安娜到莎拉的桥梁。
  镜子第二次出现在现代故事中。深夜。迈克长久地凝视着镜子中的自己。然后把目光转向在床上已经熟睡的安娜。这里。镜子是迈克审视自我、审视情感的媒介。
  镜子第三次出现是在古代。莎拉望着镜子中自己阴郁的脸,然后看自己画的自己,神情极度忧伤。这里镜子是莎拉自我对话的渠道,她与那个忧伤的自己对话。
  镜子第四次出现同样是在古代。在一场网球比赛之后,企图用运动来放弃思考的查尔斯在休息的时候,边擦汗边望着镜子中的自己。那个时候,他自己也不知道如何面对自己的真感情,他的眼神也在逃避镜子中自己的审视。
  镜子最后一次出现是影片结尾。现代故事中安娜面对镜子中的自己,看着戏里演莎拉时戴过的红色假发,良久之后,她选择迅速离开。镜子的安娜也同样坚定地选择离开。
  我们可以发现,镜子这一道具在影片中很有规律地出现,巧妙地串起了两个时代的故事,映照了两段历史。镜子,是逼问自我。是人与己的对话。镜子,是莎拉寻找安娜,是查尔斯寻找迈克。镜子,是孤独的我们,苦苦地寻找那个可能丢失了的自己。
  (2)假发
  假发也是贯穿两个时代的重要道具。在莎拉的时代。假发更代表了莎拉情感的变化。
  影片一开始,莎拉在查尔斯的呼唤中回头,那斗篷里的红色是紧紧盘起的,而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是一直紧张的:直到莎拉决定走近查尔斯时,他们在树林里聊天,莎拉向查尔斯讲述“法国中尉”的时候,莎拉才不自觉地把盘起的头发散开来的。假发的放下代表莎拉内心的松弛。和向查尔斯缴械的象征:他们彼此最亲密的时候,在旅馆中。莎拉的头发也是松散的。三年后,当他们终于最终走在一起时,莎拉身着白裙,红色的头发自信地散着,浑身散发着迷人的气息。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假发,当然,在莎拉和查尔斯的爱情里,应该说它是真发。头发的紧或松,象征着男女主人公内心的距离。
  有意思的是,那红色的假发不仅仅属于莎拉,它也属于安娜。莎拉的真发。安娜的假发,最后一次是出现在安娜离开之后。当迈克穿越那些跳着舞的人群终于来到安娜曾经呆过的梳妆台时。只有那头红色的假发在那里。假发在这里,导演是有其深意的。安娜把假发丢在那里。也把莎拉丢在那里。安娜是清醒的,她不愿活在莎拉的世界里,她有她的选择。而随后赶来的迈克看着莎拉的头发躺在那里,却没有从戏里走出来,所以才会对着窗口绝望地大喊出一声,“莎拉!”
  安娜的假发,莎拉的真发。让我们不由地想起红楼梦里的那句,“假做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4、色彩的隐喻
  
  电影大师爱森斯坦说过,“电影,只有在其变为彩色的时候,才能够获得形象与音响的有机统一的彻底胜利。只有到那时,我们才能够为旋律最细微的曲折处找到美妙的视觉等价物,”色彩的力量由此可见一斑。
  在《法国中尉的女人》中,我们可以看到,影片中表现莎拉和查尔斯时代的故事时几乎整体采用昏暗的色调。莎拉情感的压抑、孤傲和矛盾展露无遗。同时,昏暗的色调也表现出了那个时期封建保守的社会环境。让观众也感受到主人公情感的压抑和束缚,在视觉上也有一种强烈的冲击效果。但在故事的结尾,莎拉和查尔斯经过三年等待终于再次重逢的时候。色彩基调则是明亮的。这种色调的转变也暗示了莎拉生活的一个全新转变。正如莎拉自己说的,“我得到了自由。”
  而在现代故事中,影片的色彩基调大都是明亮的,突出了现代女性的自信和自主性。形成了与套层故事中人物性格的鲜明对比。
  当然,整部影片中,色彩起到的作用随处可见,色彩无时无刻不在诉说着与主题相关的声音。
  
  5、时空的寓意
  
  《法国中尉的女人》时空转换精巧别致。让观众时常无法感知到哪里是戏中哪里是戏外,让观众同时注意着戏里戏外两对男女主角的最终命运。两条线索同时进行做比较。引导观众思考社会中的道德标准和爱情的自由之间能否达到一种平衡,同时也使得电影更具有戏剧化的效果。
  影片从一开始就把我们带进了“戏中戏”。戏中情节的发展,戏外情节也在发展。比如,在古代:当查尔斯不顾一切地回来找萨拉时。她已经离开旅馆不知去向了。到这里,它并没有告诉观众。结局会怎样,摄象机镜头转回到了现实中的迈克与安娜。迈克因影片结束而要面临和安娜分手的痛苦结局,于是设法让妻子出面邀请摄制组人员吃饭。他趁此机会恳求安娜和他作一次严肃的谈话,而安娜却只说了一个字“温德米尔”,这是影片最后一场外景的地名。
  影片就是这样频繁地在两个时代的故事时空间来回切换,特别是在古代故事进行到莎拉和查尔斯在旅馆终于幸福结合、现代故事进行到安娜和迈克的戏即将拍完,两组故事都即将逼近一个结局的时刻,镜头在两个时代间切换得极为频繁。这样两个时空的切换。观众一直在用对比的眼光进行思索。当影片最后,迈克匆匆赶往安娜的化妆问,却发现人去楼空,他只能伤感地大喊一声“莎拉!”最终。把两个时空糅合在了一起,让观者也随之陷入一种失落中,怅然迷失在时空的大网里。
  王迪教授对此一段很准确的描述,“导演赖兹为此设置了一种匀称的互递式影像结构。他以银幕空间的莎拉与查尔斯的由远及近,暗示着一段爱情的沉浮、两颗灵魂的相寻与契合:而以安娜与迈克的由近及远,象喻着人类深刻的、宿命式的孤独,灵魂的隐秘与不驯。”
  而在空间上,两个时间不同的故事。选用了同一个地理空间,而海就是两个时间的过度想象。这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意境上有相似之处: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悠悠去,青枫浦上不胜愁。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变的只是故事,故事里的人。空间却还是在那里,时间过去了,对曾经经历的来说是轰轰烈烈的故事,对无限的时空来说,只一个“常”字而已。
  正如电影大师斯基洛夫斯所言:“那些真正意义上的作品,不管是诗歌、小说、戏剧或电影,都企图描写一种情绪或灵魂的状态。”
  喜欢《法国中尉的女人》,就是喜欢那样一种忧伤而绝望的情绪。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始终在寻找,寻找不知道哪个世界里那个丢失了的自己。
其他文献
[摘要] 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通过对帝国工程大学的学习生活的描述,集中刻画了几个性格鲜明、极具代表性的人物,对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等进行了反思,非常具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 传统教育 兴趣 过程 反思  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采用倒叙的方式记述了发生在印度帝国工程大学(ICE)中的故事。该片用一个“另类”学生所做的另类事件开头,以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思想碰撞为主题,描述了
摘要 “十七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纯真”的年代。“十七年”电影,特别是抗战电影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电影一方面为中国百姓提供意识形态想像,一方面又为中国主流政治塑造审美形象。“十七年”抗战电影以一种类型片的样式、二元对立的叙事模式以及轻松幽默的处理手段忠实地传达着时代的讯息。  关键词 十七年 类型电影 二元对立 梦    “十七年”(1949至1966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想像、期待、信心
[摘要] 母爱是一生相伴的盈盈笑语,是天涯漂泊的缕缕思念,是心灵休憩的温柔港湾。文中的母亲,用一颗基督般虔诚的心和玫瑰般幽雅的手,为社会,也为身边的人解读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面对死亡来临,她选择独自品味那份离去前的孤独,彰显了耶稣为人类的幸福甘于殉道的博爱情怀,同时也以别样的方式,再次诠释了世间母爱的平凡与伟大。  [关键词] 母爱 基督精神 社会价值    一、树高千尺 叶落归根    在这个世
[摘要] 动画创作本土化和走出传统的争论依然继续,中国动画本土风格依然缺失。动画《桃花源记》的成功给动画创作形成本土特色带来一些启示:传统艺术元素与动画内容、情感融为一体,依托技术使传统艺术元素获得创新,在传统艺术元素的合适运用中流露出中国动画本土风味。  [关键词]传统艺术元素 动画内容 音乐 新意    2007年动画电视剧超过6亿的收视观众,取得了超越国外动画收视率的成绩。《虹猫蓝兔七侠传
李睿珺所执导的剧情片《路过未来》闯入第70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竞赛单元,作为该年度唯一人围戛纳的华语电影,本片唤醒了我国独立电影创作的丝丝春意。该片根本区别于李睿珺此前的作品“土地三部曲”,通过突出主体意志、启用职业演员、走出地缘束缚的方式实现了自身的艺术转型。在移民文化的书写上,更加注重抒发人物的自由意识,从而展现“无根一代”对故土背离与回眸、逃奔与坚守的复杂心境。本文试从影片的悲情隐喻、族
[摘要] 表现主义电影对场面调度、表演、剪辑、用光和摄影机操作等技巧方面显示出独到之处。而恰恰是这些技巧,促成了表现主义风格的叙事模式。  [关键词] 表现主义电影 叙事特征 场面调度 表演 剪辑 用光摄影机操作    同美术、音乐、戏剧以及文学等艺术形式一样,电影这个“新生儿”也在德国经历了表现主义时期。  我们知道画坛巨匠爱德华·蒙克(EdvardMunch,1863~1944)
元代吴镇有一幅《芦花寒雁图》:湖中蘆苇丛生,迎风轻荡;在芦苇丛中,泊着一只渔船,渔父举头遥望,天空中,两只大雁振翅南飞。画图上,有吴镇的草书自题诗:“点点青山照水光,飞飞寒雁背人忙。冲小浦,转横塘,芦花两岸一朝霜。”  一泓秋水,从诗经中逶逦而来。水清瘦,仿佛美人褪去了雍容的华服,换上了淡雅的素装。芦苇生水湄,水草一样清泠秀逸,秋风拨弄,发出窸窣的天籁之响。此时的芦花没有丝毫的悲戚和感伤,柔若无骨
2016年11月16日,公安部“儿童失踪信息紧急发布平台”二期(“团圆”系统 2.0版)上线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据悉,公安部于2016年5月15日上线启动了“团圆”系统 1.0版,共发布失踪儿童信息286条,找回儿童260名,找回儿童比例达到90.91%。  该平台可协助各地公安机关打拐民警即时发布各地儿童失踪信息,并自动推送到相关新媒体和失踪地周边一定范围内相关人群,让更多群众准确获取相关信息,
[摘要]《画皮》在流传的过程中,离蒲松龄的愿意越来越远,2008年电影《画皮》变化尤甚。除了画皮依旧,人、物,主题都已不再。从意义结构角度比较蒲氏原著与2008电影《画皮》,将发现:剧中小唯的真爱与王生的人格是两大震撼力,由此而启发了当代人对现代婚姻家庭的思考,其成功就在于它借古典著作展现了当代的精神与意义。  [关键词]《画皮》 王生 小唯 意义结构    蒲松龄以其发愤之心,于寂寞书斋中讲狐道
[摘要]结构主义的互文性视角往往能增强对文学作品更深层次的解读。威廉·福克纳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和田纳西·威廉斯戏剧《欲望号街车》中的两位女主人公有着高度的互文性。艾米丽和布兰琪的互文性恰恰源于两者反差强烈的外貌、禀性和人生经历。边缘化的性征、边缘化的生存空间、对父权制的控诉是两人互文性的集中体现。然而两位大师对各自塑造的“南方淑女”却有着不一样的情感。“欲望”化身的布兰琪是威廉斯心中纯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