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孩子叛逆了吗?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ww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育线上奋斗了二十多个春秋,一直干着班主任工作,对学生的情况可谓太熟悉了:初一学生比较听话;初二学生就不一样了:家长、老师们都反映:初二学生不好教,孩子上了初二不好管,动不动就与父母吵嘴。其实,初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孩子到了十三、四岁这个年龄阶段,一些家长和孩子发现孩子不能完全按照大人的意志办事了,有的孩子甚至敢和大人顶撞了。于是,大人们就认为孩子叛逆了,甚至于有些心理学家也就把这个年龄段称为孩子的叛逆期,社会似乎也承认了这个所谓的叛逆期的的说法。那么,果真是孩子叛逆了吗?
  孩子总是需要成长的的,从小到大有一个过程。孩子小的时候由于与外界接触得比较少,其对社会的认知程度也比较弱,所以他们对于大人们的话往往不加选择地接受(不管好坏,只要大人说的就是对的),于是大人们就说孩子听话。
  孩子到了十三、四岁的时候,因为其接触社会的机会逐渐增多,加上从书本上也学习了一些知识,其对社会的认知程度比先前有了极大的提高。在这个时候,对于大人的话,往往要先分析一下以后,才会决定是听还是不听,有时候为了一些问题甚至会和大人理论一番。于是,有些大人就说孩子有了叛逆倾向。特别是有些老师,他们不容自己的意志受到挑战,只要是自己说的,哪怕是错的也要孩子接受;不然,一顶叛逆的帽子就会罩在孩子的头上。所以,说孩子叛逆是大人们逃脱责任的最好借口。
  孩子之所以和家长的意见相左,可能与家长的某些行为不无关系。我常常和家长交流:孩子读小学的时候,大人的话可能就是圣旨;孩子读初中的时候,家长和老师就要想办法成为孩子的朋友了。家长在吩咐孩子做事的时候就需要用商量的口吻了。有的家长和老师可能想不通:老子让孩子做事是天经地义的,还用得着商量吗?老师让学生做事更是不能推脱的,怎么还要和孩子商量呢?这是因为,这些家长和老师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有尊严的个体,他们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私有财产或是自己的附着物。这怎么可能呢?孩子毕竟是以一个能够思维的个体存在的,家长和老师必须尊重孩子,这是孩子进入社会必须得到的礼遇。孩子读高中的时候,家长如果不能提高自己的素质,和孩子恐怕就很难有共同语言了,想要平等地交流可能就有些困难了。这就是有些家长说的:孩子读小学的时候,在学校里有什么事都喜欢回来说;读初中的时候只是偶尔地说一些;到高中以后就很少说或是不说。不是孩子不说,也不是孩子不想说,而是孩子说了以后,家长不容易理解。有的因此就说孩子变了。这些家长说得没错,孩子的确在变——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孩童慢慢成为一个有些知识的青少年。面对孩子的变化,家长为何不想办法随着孩子的变化而变化一些呢?如果家长总是以自己的意志为出发点,可能就很难成为孩子的朋友。尽管家长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仍然不能得到孩子们的认同,孩子根本不买账,因为家长不是用心在和孩子做朋友。
  孩子和家长的意见不一致,这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的反应,与其说孩子叛逆了,不如说孩子正在证明自己的成长。所以,作为家长和老师,应该为孩子有这个所谓的叛逆倾向而高兴。这样一来,孩子是在学着自己对自己负责,他们反叛的语言或行为其实是在训练自己判断事物对错的能力。所以,家长和老师没有必要大惊小怪,更不必为了某些事和孩子闹得不可开交。当孩子有反叛意识的时候,家长和老师需要检讨自己的言行,看是否适合孩子。只有找到与孩子思维合拍、对孩子的成长有好的影响的方法的时候,孩子才会心甘情愿地接受。
  所以,说孩子叛逆了,是家长、老师甚至整个社会在推脱自己因懒惰而应负的责任,是自己为了逃脱良心的责罚而寻找的借口。孩子没有叛逆,他们只是在正常地生长着。因此,家长和老师都应该根据孩子的成长阶段来改变自己的的教育模式,才能够与孩子友好地交流,相处融洽。家长和老师需要用正常的心态对待孩子的那些语言和行为,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生长环境,让孩子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其他文献
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的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的生活。因此,幼儿的语言能力不能只依靠每周一两节语言活动课,通过几篇故事、几首儿歌就能发展得很好。事实上,幼儿在实际生活中是通过各种人、事、物与语言的联系和关系学得语言的。所以,发展幼儿语言,一定要走生活化、交往化、整合化的道路。  一、生活化:在一日生活中发展幼儿的语言  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语言环境,在幼儿一日的各个环节中,老师、小朋友在不断使用语
期刊
一、情景激趣,引发思维  由于小学生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往往影响到学习效果。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景,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教学“认识钟表”这一节课时,利用多媒体把“神州五号”发射上天的过程展现在学生眼前,教师配以讲解四个重要时刻,从学生熟悉的时事引入教学,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又很好地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运用
期刊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习惯。”抓养成教育,实质上就是抓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小学阶段,儿童的模仿性强、可塑性大,是养成教育的关键期,必须抓好抓实,为孩子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唤醒习惯养成意识  孩子刚跨入小学的大门,首先面临的是许多不同:入学前的主导活动是做游戏,入学后主导活动是学习。儿童入学后的学习是按外部一定要求或成人的指令而进行的活动,是
期刊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们的话,都强调了兴趣对学好一门功课的重要性。那么,到底应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一、注重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比如:我在讲《春》这一课中,要求学生在课前寻找自己喜欢的有关春天的诗。上课时,我请学生起来充满感情地朗读这些优美的诗句,于是春景就象一幅幅的画呈现在大家的眼前,通过诗句的意境的引导,学生便很自
期刊
一、课堂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我们可根据学生注重形象思维的特点,从而在喜闻乐见方面入手,以情动其心,以理导其学,使学生在多种感官参与中进入课堂。第一,议。结合本课内容搜集当前的国内外重大事件,让学生谈看法、说感想,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求知欲和创造性。第二,看。看幻灯片,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听、去看、去思,获得感性认识。第三,唱。如:教学《翻天覆地的巨变》一课时,让同学们唱《走进新时代》,让学生在美的
期刊
“在新形势下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必须积极回应社会关切,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这是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教育部年度工作会议上,对2010年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勾勒的基调。去年岁末,教育部明确提出义务教育均衡“路线图”和“时间表”,释放出教育改革的强烈信号。此次会议上,围绕四个关键词提出的改革措施,预示着教育事业发展值得期待的一年。    公平:“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袁贵仁指出,中央在解决好农民工
期刊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文结合当前使用多媒体手段辅助历史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手段、进一步优化教学环境、提高历史教学效果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历史课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它能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反映出来,化繁为简,化抽象为直观。但是,历史也是一门科学,它的任务
期刊
[摘要]任何学科都蕴藏着德育因素,地理学科也不例外,地理这门学科与经济、政治、文化密不可分,是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素材。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许多地理教师往往为了追求分数而忽视了这一点。我在教学中,按照新课标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在这方面作了探索:充分挖掘地理学科的德育因素。  [关键词]新教材 德育教育 渗透 地理教学    我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价值,通过地理知识的传授,有意识地感染学
期刊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枋心任务,要转变目前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  现在,我县正热火朝天地进行课改,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这次课改的显著特征之一。课改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下面就学习方
期刊
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而写字教学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基础之基础。学生通过长期的写字训练,可以受到美的熏陶,陶冶高尚情操,培养坚强意志、审美观念和一丝不苟、爱好整洁等良好习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文化素养。  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写字和识字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常言道,字如其人,字是人的第二面貌。的确,一个人的字可以反映出他的思想、文化、气质、修养和审美情趣等精神面貌。写好字能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