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逐步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产生了关于教育本质与课堂本质的探索,教育到底是什么,课堂到底教什么?怎样教?迄今为止,一次次的课堂实践,一次次的理论碰撞,我认为,教育的确是个多元化的要求,所涉及到的有方方面面,但是,作为学科教师这一身份,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学科思维,简言之,作为一名初中的数学老师,我的学科目的就是建立学生的数学学科思维,我的数学课堂就是培养学生学科思维的课堂。于是,为了思维培养,我们设置情境、发动学生。但是,数学毕竟是一门抽象思维的学科,并不是所有的课堂都适合情境教学。也不是所有的情境都适合用来教学。
【关键词】情境创设;数学思维;代数式
随着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刚开始,大家都觉得这些变化是可喜的,课堂活跃了,学生积极性高了,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逐步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比如,课堂的热闹和学生的成绩似乎成反比,而我们也无法清高地说:“成绩什么的就是浮云,我不在乎。”于是,就产生了关于教育本质与课堂本质的探索,教育到底是什么,课堂到底教什么?怎样教?迄今为止,一次次的课堂实践,一次次的理论碰撞,我认为,教育的确是个多元化的要求,所涉及到的有方方面面,但是,作为学科教师这一身份,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学科思维,简言之,作为一名初中的数学老师,我的学科目的就是建立学生的数学学科思维,我的数学课堂就是培养学生学科思维的课堂。
于是,为了思维培养,根据课程标准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的建议与要求下,我们设置情境、发动学生,一节课热热闹闹,精彩不已,但是,课后冷思考,发现自己的课堂似乎并没有让学生学到思维。然而,创设情境是对的,学习跟生活联系起来叫做降低重心,让孩子学起来更简单,但是,数学毕竟是一门抽象思维的学科,并不是所有的课堂都适合情境教学。也不是所有的情境都适合用来教学。
曾经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一个课例,某老师执教“代数式”一课时,在介绍了代数式的概念之后,出示人物:小刚和爸爸。小刚的身高用X来表示,爸爸的身高比小刚的2倍还多4厘米,爸爸的身高可以用(2X+4)表示。老师问:现在告诉你小刚的身高是85厘米,爸爸的身高是多少?学生纷纷举手:2×85+4=174厘米。老师继续问:那么如果小刚的身高是90厘米,那么爸爸的身高是?就这样,老师一直变换小刚的身高,让学生感受代入的变化。这节课的情境是明显的,但是这样一个情境反复使用,只能让孩子明白代入与代数式的值的变化,并不能在理性上明白什么是真正的代入,尤其是为什么要代入,为什么会有代数式?新课改要求我们不仅要教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代数这一概念产生在古代,当算术里积累了大量的,关于各种数量问题的解法后,为了寻求有系统的、更普遍的方法,以解决各种数量关系的问题,就产生了以解方程的原理为中心问题的初等代数。
“代数”作为一个数学专有名词、代表一门数学分支在我国正式使用,最早是在1859年。那年,清代数学家里李善兰和英国人韦列亚力共同翻译了英国人棣么甘所写的一本书,译本的名称就叫做《代数学》。当然,代数的内容和方法,我国古代早就产生了,比如《九章算术》中就有方程问题。
初等代数的中心内容是解方程,因而长期以来都把代数学理解成方程的科学,数学家们也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方程的研究上。它的研究方法是高度计算性的。
要讨论方程,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是如何把实际中的数量关系组成代数式,由数和表示数的字母经有限次加、减、乘、除、乘方和开方等代数运算所得的式子,或含有字母的数学表达式称为代数式。例如:ax+2b,-2/3,b^2/26,√a+√2等。然后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所以初等代数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代数式。由于事物中的数量关系的不同,大体上初等代数形成了整式、分式和根式这三大类代数式。代数式是数的化身,因而在代数中,它们都可以进行四则运算,服从基本运算定律,而且还可以进行乘方和开方两种新的运算。通常把这六种运算叫做代数运算,以区别于只包含四种运算的算术运算。
这一概念颇为复杂,如果让学生直接去理解,无疑是浇灭他们对数学的极度热情,因此,设置情境,将难理解的概念具体化,简单化就势在必行,但是,如果设置的情境并不能解决概念理解这一问题,只是重复计算的话,无疑是画蛇添足。还会误导孩子,以为代数只是代入和计算而已。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中学习,有利于意义建构。但是,创设情境不能只图表面上的热闹,更不能让过多的非数学信息或错误信息干扰和弱化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应该有利于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现实生活,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与技能提供支撑,为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
比如,用流行的身高预测公式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父亲的身高是x,母亲的身高是y,男孩成人时的身高是:(x+y)÷2×1.08,女孩成人时的身高是:(0.923x+y)÷2,孩子想知道自己未来的身高,就必须进行带代入计算,这就说明计算因素较多又有关联时,我们应该采用代入法,求出的值就是代数式的值。这一问题,深入浅出,迎刃而解。
情境教学不仅仅是简单的生活问题重现在课堂,尤其是对于数学课而言,它更应该是将生活问题稍作加工,教师也一定要对自己所授的概念理解彻底,才能设置出行之有效的情境。
作者单位
重庆市綦江区古南中学 重庆市綦江区 400803
【关键词】情境创设;数学思维;代数式
随着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刚开始,大家都觉得这些变化是可喜的,课堂活跃了,学生积极性高了,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逐步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比如,课堂的热闹和学生的成绩似乎成反比,而我们也无法清高地说:“成绩什么的就是浮云,我不在乎。”于是,就产生了关于教育本质与课堂本质的探索,教育到底是什么,课堂到底教什么?怎样教?迄今为止,一次次的课堂实践,一次次的理论碰撞,我认为,教育的确是个多元化的要求,所涉及到的有方方面面,但是,作为学科教师这一身份,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学科思维,简言之,作为一名初中的数学老师,我的学科目的就是建立学生的数学学科思维,我的数学课堂就是培养学生学科思维的课堂。
于是,为了思维培养,根据课程标准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的建议与要求下,我们设置情境、发动学生,一节课热热闹闹,精彩不已,但是,课后冷思考,发现自己的课堂似乎并没有让学生学到思维。然而,创设情境是对的,学习跟生活联系起来叫做降低重心,让孩子学起来更简单,但是,数学毕竟是一门抽象思维的学科,并不是所有的课堂都适合情境教学。也不是所有的情境都适合用来教学。
曾经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一个课例,某老师执教“代数式”一课时,在介绍了代数式的概念之后,出示人物:小刚和爸爸。小刚的身高用X来表示,爸爸的身高比小刚的2倍还多4厘米,爸爸的身高可以用(2X+4)表示。老师问:现在告诉你小刚的身高是85厘米,爸爸的身高是多少?学生纷纷举手:2×85+4=174厘米。老师继续问:那么如果小刚的身高是90厘米,那么爸爸的身高是?就这样,老师一直变换小刚的身高,让学生感受代入的变化。这节课的情境是明显的,但是这样一个情境反复使用,只能让孩子明白代入与代数式的值的变化,并不能在理性上明白什么是真正的代入,尤其是为什么要代入,为什么会有代数式?新课改要求我们不仅要教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代数这一概念产生在古代,当算术里积累了大量的,关于各种数量问题的解法后,为了寻求有系统的、更普遍的方法,以解决各种数量关系的问题,就产生了以解方程的原理为中心问题的初等代数。
“代数”作为一个数学专有名词、代表一门数学分支在我国正式使用,最早是在1859年。那年,清代数学家里李善兰和英国人韦列亚力共同翻译了英国人棣么甘所写的一本书,译本的名称就叫做《代数学》。当然,代数的内容和方法,我国古代早就产生了,比如《九章算术》中就有方程问题。
初等代数的中心内容是解方程,因而长期以来都把代数学理解成方程的科学,数学家们也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方程的研究上。它的研究方法是高度计算性的。
要讨论方程,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是如何把实际中的数量关系组成代数式,由数和表示数的字母经有限次加、减、乘、除、乘方和开方等代数运算所得的式子,或含有字母的数学表达式称为代数式。例如:ax+2b,-2/3,b^2/26,√a+√2等。然后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所以初等代数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代数式。由于事物中的数量关系的不同,大体上初等代数形成了整式、分式和根式这三大类代数式。代数式是数的化身,因而在代数中,它们都可以进行四则运算,服从基本运算定律,而且还可以进行乘方和开方两种新的运算。通常把这六种运算叫做代数运算,以区别于只包含四种运算的算术运算。
这一概念颇为复杂,如果让学生直接去理解,无疑是浇灭他们对数学的极度热情,因此,设置情境,将难理解的概念具体化,简单化就势在必行,但是,如果设置的情境并不能解决概念理解这一问题,只是重复计算的话,无疑是画蛇添足。还会误导孩子,以为代数只是代入和计算而已。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中学习,有利于意义建构。但是,创设情境不能只图表面上的热闹,更不能让过多的非数学信息或错误信息干扰和弱化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应该有利于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现实生活,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与技能提供支撑,为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
比如,用流行的身高预测公式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父亲的身高是x,母亲的身高是y,男孩成人时的身高是:(x+y)÷2×1.08,女孩成人时的身高是:(0.923x+y)÷2,孩子想知道自己未来的身高,就必须进行带代入计算,这就说明计算因素较多又有关联时,我们应该采用代入法,求出的值就是代数式的值。这一问题,深入浅出,迎刃而解。
情境教学不仅仅是简单的生活问题重现在课堂,尤其是对于数学课而言,它更应该是将生活问题稍作加工,教师也一定要对自己所授的概念理解彻底,才能设置出行之有效的情境。
作者单位
重庆市綦江区古南中学 重庆市綦江区 4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