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视化语言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ba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言是人类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除了语言之外,信息还可以通过图画、动作等视觉语言来传递。视觉语言即可视化语言在信息传递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通过介绍语言的可视化、可视化语言的表现和可视化语言的优势,体现可视化语言不可或缺的地位。
  关键词:语言;可视化;优势
  作者简介:张文禄(1993.12-),女,汉族,山东滨州人,青岛大学2016级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中图分类号]:H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4--02
  在文字没有产生之前,人们会通过一定的方式来记事。在原始社会中有实物记事、有图画记事,还有原始社会末期的刻画符号等,这些都是可视化的语言。可视化语言就是视觉语言。视觉语言是通过对原信息语义进行视觉元素的加工、组合而成,具备一般符号信息的直观适读性。[2]
  一、可视化语言的形成
  陆俭明先生说“语言是人类藉以思维和互相交际的一个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一个变动的音义结合的结构系统。”[1]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人们会借助口语之外的其他形式,产生了辅助性语言,如文字、旗语、信号灯、面部表情、数学符号等。这些都是通过视觉感知信息,通过对外在形式的理解,最后在大脑中形成语言,理解所要传达的信息。可视化语言是从人们的视觉经验和生活体验中产生并逐渐发展,或抽象或直观地作用于人们的感觉器官。
  社会是一个整体,人与人需要进行信息传递和人际互动,除了运用语言,我们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情、观点,还会用其他的表现形式,比如图像这种可视化语言。人们往往会不自觉地通过思维把语言转化为可视的、比较直观的画面。
  以前段时间网络热词“蓝瘦,香菇”为例,其充分展现了从语言到画面转变过程。网上他把“难受,想哭”发成“蓝瘦,香菇”的音,把“nan”读成“lan”是因为这个小哥的鼻音(n)和边音(l)是不分的。把“ku”读成“gu”是因为难以发出送气音。“蓝瘦,香菇”这两个词在网络上开始流行,进而出现了一个蓝色的瘦瘦的香菇的形象,成为了一个网络热图。蓝色给人一种忧郁的感觉,瘦能够把人忧伤时的状态表现得更为形象。蓝瘦的蘑菇这个形象符合“难受、想哭” 这个情境。也就是说“蓝廋,香菇”这两个词,一开始是以语言的形式,经过人们调动知识、记忆、经验,对“蓝瘦,香菇”进行再创造,于是有了一个这样的图片:一个蓝蓝瘦瘦的香菇,香菇上有一个视频主人公难受的表情。如果不用“我很难过、悲伤、委屈”这些语言来表示人的感受,“蓝瘦,香菇”这一图画就形象的体现了。
  二、可视化语言的优点
  1.直观、便于理解。
  信息的传递者通过思维将语义转化为可视化的语言,使信息的传递者可以直观地表述信息,信息的接受者可以迅速、直观地接收信息。直观、形象的图像跟有形事物更为接近,更有利于人们的理解;抽象、简单的图式比较直观,帮助信息接收者迅速从整体上掌握信息。
  2.减轻视觉和脑部疲劳。
  长时间地看密密麻麻的文字,会造成视觉疲劳,思维也会变得麻木。但是如果在文字中配有跟内容相关的图片,或根据内容做一个图示,视觉对象的改变,会使长时间盯着相同的事物的眼睛得到适当的刺激,视觉疲劳不会那么快的出现,大脑疲劳也会得到缓冲,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
  3.促进思维能力。
  在我们认识或解读图像或图式类的需要思维的可视化语言时,需要调动注意和联想这两种方式。注意就是当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到某一事物时,会自动忽略其他元素,刺激的强度和受众的心理需求等都是引起注意的因素。[3]联想是在个人记忆的基础上,当人们看到某事时会联想到与之相关的事物。当我们调动这两种方式解读可视化语言时,特别是进行联想时,大脑会进行快速的思维,因此对可视化语言进行解读能够促进了人们的思维能力。
  三、可视化语言的表现
  1.可视化语言在文章中的体现
  我们在读文章时,除了文章要表达的内容,还有其外在形式。这里所说的外在形式,不仅包括文章的标点符号,还有文章的布局,文字的字体、颜色、大小、粗细,文章中的图式等多种方面。它们作为文章的一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文章的标点符号
  文章的标点符号给予读者视觉刺激,具有断句、帮助读者分清文章的逻辑关系、帮助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功能,方便读者阅读、理解,节省读者时间。例如:
  ①帝曰卿何知寡人不能用頗牧耶
  ②帝曰:“卿何知寡人不能用頗、牧耶?”[3]
  ③黄山的风景多美啊!
  ④黄山的风景多美啊?
  例①②中,通过对有标点符号和没有标点符号的句子进行对比,发现标点可以使读者更直观、迅速地看懂这个句子,更轻松的理解内容。例③④中,对同一个句子加不同的标点符号进行对比,发现标点符号可以不通过语境来区分句子的语气,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2)文章中文字的字体、颜色、大小、粗细
  我们在一堆相同的事物中,往往很容易找到与之不同的个别事物。因为这个个别事物与众不同,能对我们的眼睛产生刺激,让我们轻而易举发现它。如果在文章中,在清一色的文字中改变某些文字的字体、颜色、大小、粗细,会非常醒目,给予读者视觉刺激,使读者快速感知这些信息。例如:
  ①作为语言符号的音义结合体,有大有小。由小的音義结合体组合成大的音义结合体所依据的规则,就是语法。[1]
  ②大姐,……干脆我多借你点钱一块买了呗?……但你想用别人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钱买个包买件衣服出去旅游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这不合适(蓝色)。[4]
  例①②中,作者在推出定义或要突出自己观点时会使字体的加粗或改变字体颜色,改变了字体的大小或颜色,能迅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这种通过字体的改变而吸引读者注意力的可视化语言,与当今快节奏的快餐式阅读相适应。这种可视化语言一般出现在公众号里的文章里,既能使作者抒发自己的感想,还能使读者快速提取整篇文章的主旨,是提高阅读效率的一种便捷的方式。
  2.可视化语言在广告中的体现
  广告是一种充满创造力的学科,它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图画,用一些别具一格的方式吸引人们的注意,从而达到它想要达到的营销、警示或呼吁的效果。
  广告中会用到许多图画,图画是可视化语言的深度体现。图画更加的形象、生动、具有创意,能够引人深思。图画这种可视化语言比文字涵盖的东西更加广泛,表达的效果更理想。例如:
  ①快递广告:亚洲澳洲,好似楼上楼下 ②汽车广告:精准停车
  在例①中是一个快递广告,把上下楼图画为亚洲和澳洲两个大洲,两个大洲之间传送快递如同上下楼之间传递快递一般。用到了图像的夸大修辞,形象地说明了快递传送的速度。这个图画不仅准确、直观地传达了内容,还调动了接收者以往的知识经验、逻辑思维。在例②中是一个汽车的广告,如果不看它的提示语,我们需要深度思考,仔细推敲才发现它想要传达的意思。由此可知,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自身认知的进步,可视化语言也从简单的象征、指示发展到更深寓意的表达,具有了更深的内涵。
  可视化语言是语言的可视化的表现和结果,可视化语言不仅可以更直观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能使信息接收者从整体上把握信息、接收信息。可视化语言对现代社会的信息传递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2-3,63).
  [2]王静一.公益广告中视觉语言的心理效应探析[J].四川:四川戏剧,2016.
  [3]程毅中.宋元小説家話本集[M].山东:齐鲁书社,2000.
  [4]网络文章.这钱是你找我借的,不是送给你的.http://wemedia.ifeng.com/34493886/wemedia.shtml.
其他文献
摘 要:街巷名称作为一种语言符号,展示着一个城市的山水,记录着其发展演变历史,反映着其丰厚的文化底蕴,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指向标。南京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而玄武区则是南京重要的历史人文标志区,境内人文荟萃,古迹众多,这些特征尤其在街巷名称中反映出来。玄武区内的街巷名称,在语音和构词上存在多样性,其得名理据、缘由具有探讨价值。基于文化语言学的视角进行分析,可以折射出其中所特有的语言文化信息,从而为
提 要:《说文解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完整体系的字书,其灵活规范的释义方式对后代字书及辞书的编撰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本文将结合训诂学有关理论,以《说文解字·心部》字为研究对象,对其释义方式作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说文解字》;“心”部;释义方式  作者简介:凌芝(1994-),女,汉族,安徽省蚌埠市人,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中图分类号]:H12 [文献
摘 要:本文以2016年Billboard(美国音乐公告牌)的流行冠军单曲歌词为例,基于认知语言学的句法象似性理论中的语音象似性和顺序象似性进行语料分析。本文先对句法象似性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行简要介绍,然后结合象似性中的语音象似性和顺序象似性对歌词进行分析论证。  关键词:语音象似性;句法象似性;顺序象似性;英语流行歌曲  作者简介:潘叶蕾(1992-),女,汉族,四川成都人,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
摘 要:当今世界正在朝着一体化方向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日益加强,这使得跨文化研究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通过中法之间批评语,恭维语和致谢语的比较研究,分析双方言语行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并从文化因素角度分析导致差异的原因。有利于消除中法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让中法两国人民更好地了解异国文化及双方言语行为的习惯和特点,进而帮助他们在跨文化交际中顺利交往,和谐共处,避免不必要的误会,进一步促进两
摘 要:沟通在这个交际型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而委婉语作为一种含蓄的表达方式对于有效的沟通能够起到润滑作用,委婉语通常是把原来显得强硬的、难以启齿的话语转换成不明说的、能够使人感到愉快的含糊说法,更容易让人接受从而起到更好的交际效果,目前委婉语使用范围逐渐扩宽且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本文是以 Verschueren 的语言顺应论为理论基础,浅析在具体语境中委婉语是如何对交际双方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
摘 要:翻译是以符号转换为手段、意义再生为任务的一项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本文将以翻译特性为视角,分别从翻译的社会性、文化性、符号转换性、创造性和历史性为出发点,对汉语文化负载词语的英译进行探析。  关键词:文化负载;翻译特性;英汉翻译  作者简介:尹希欢(1995.5-),女,汉族,大连普兰店人,硕士学位,辽宁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17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摘 要:传统的日本社会是“有缘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立在“血缘”、“地缘”和“社缘”的基础之上。然而如今,以“三缘”为核心的共同体逐渐解体,日本逐步迈入了“无缘社会”时代。无缘社会中存在的很多现状及其成因错综复杂,因此本文在研究无缘社会方面欲对“三缘”中的“血缘”进行针对性研究。分析“有缘社会”中的“有血缘”表现以及“无缘社会”中“血缘”解体的现状和原因,以“血缘”重构为目的探求解决对策。  
摘 要:对于《说文解字》中字音的确认,主要是通过反切来拼读,清代以来学者们对“因声求义”逐渐重视,本文就《说文解字注》中出现的两例反切误用做出分析指正。  关鍵词:说文;反切  作者简介:杨小平(1989.3-),男,江苏徐州人,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古代汉语音韵学、训诂学、方言学。  [中图分类号]:H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