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细微之处看勾践形象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wfml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勾践灭吴》是一篇优美的历史散文,更是一篇精彩的历史小说,因为,这篇文章不仅有曲折的故事情节,更有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勾践的形象很丰满,也很伟大。把许多好的词语用在他的身上都不为过,诸如败而不馁,能屈能伸,忍辱负重;胸襟开阔,求贤若渴,知人善任;善于团结国人,赢得民心等,但是,我觉得勾践形象的本质属性还是一个政治家,一个古代伟大的政治家。
  那么,他的伟大之处表现在哪里呢?
  首先,他处变不惊。越国溃败,勾践退守会稽山上,国家形势危急。此时,他探求贤才,与文种执手相谋,特别是一个传神动词“执”,写出了他解除国难时,冷静得如同处理日常事务,紧张而不慌乱,危急而不焦躁,表现出了他大智大勇的镇定神情。
  其次,勾践的伟大之处表现在他懂得政治艺术。政治艺术是一个统治者能够兴天下,安天下所必备的高明的政治才能,它重身教而不重说教,重得民心而不重拉笼。新教材中,课文第2自然段最后一层,对外“卑事夫差”的内容与之前对内“体恤民情”的内容相得益彰,情感上的巨大反差对人们的心灵产生极大的震憾力。勾践一方面全身心地为百姓服务,“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把关爱送进千家万户,在百姓的心灵土壤里培植着对他的爱戴、感激之情;另一方面,勾践忍辱负重,“卑事夫差”,既可探听敌方的声音,也可窥视敌方行动,还可麻痹骄纵夫差,有利于掌握吴国内部的实情,为日后的复仇作战略准备;更重要的是,勾践想让那些拥戴他的越国人民把他的这种“屈辱”行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从而产生对吴主的强烈的仇恨。试想,天底下,谁又希望自己的恩人受到来自敌方的“奇耻大辱”呢?更何况是封建社会重情重义的纯朴的农民呢?这样,勾践通过恩怨分明的行动巧妙地把国恨家仇的种子深深地播种在心存感激的越国人民的心里。
  请看,父老兄弟两次主动请战的精彩片段,简洁对话写得极具玩味。
  面对父老兄弟的第一次请战,勾践的回答是“辞”。“请姑无庸战”,他持反对的态度。其实,勾践的内心又何尝不想报仇呢?十年的屈辱可不是短暂的一瞬。十年间,越国人民饱受着精神的奴役,心灵的摧残,其中的酸楚滋味,勾践心知肚明,感受最真最深,他日夜盼望的就是父老兄弟请战雪耻的这一天。面对第二次请战时,勾践从父老兄弟的一番肺腑之言中感到,他已经完全赢得了民心,完全看到了人民对这场复仇之战的决心,从而掌控着决定这场战争胜败的巨大力量。
  
  单位:湖北监利县大垸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小学英语属于英语教学的初级阶段,其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初步掌握英语的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并具备一定的英文表达能力.在实际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更注重学生培养学生对单词和
期刊
我国电子通信正处在大力的发展之中,传统的模拟系统将逐步被数字系统所取代,为了更好的保证广播电视的传输质量,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将是未来发展的趋势,本文对广播电视微
美国东部时间1月10日早上,我起床打开手机发现多条信息,得知李小文老师去世的消息,顿觉晴天霹雳。2014年12月初,我向李老师汇报在北京的工作和出国访学的计划时,感觉他精神尚可,不承想这竟成永别。  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李老师是在2004年中科院遥感所的博士生开学典礼上。当时他衣着朴素,语速虽慢但讲话很有深度,从穿着看很难想象他是一位院士和所长。2007年我博士毕业后到电子科技大学工作,在一次会后我
期刊
小说是一种通过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环境的描述来概括地表现社会生活矛盾的一种文学形式。在现实小说教学中,怎样以小说为媒介,来达到师生与作者互相沟通的目的呢?我在小说教
听、说、读、写是学英语最基本的技能,但在英语学习中,提到写作,学生们就不知道如何下手.在英语写作学习的实践当中,中高年级学生总是在多个方面存在问题,如文章语言方面的问
期刊
成语使用题在近年高考中已成为必考题,由于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具有结构的相对定型性、意义的整体性和时间空间的习用性等特点,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往往心存畏惧、或耗精费神而劳而无功。下面就成语使用问题,略谈自己在多年教学中和高考复习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正确识记成语关键语素的语音和字形。如“既往不咎”不能写成“既往不究”(“咎”读jiù,“究”读jiū),“针砭时弊”
李老师,您放心,学生们会沿着您指引的方向一直在科研的道路上走下去。学生相信您只是去了一个无法和我们交流的世界,在那里,您依然能“遥远感知”我们。科研的漫漫长路上,有您的支持,再大的艰难险阻都无法阻止学生积极前进的步伐。  2015年1月10日下午,当我正驾车行驶在高速路上时,朋友告知从网上看到了老师去世的消息,顿时大脑一片空白,车子径直开着,错过了出口。  与李老师的第一次交集,还得追溯到2004
期刊
传统的英语作业重“量”轻“质”、以抄写和背诵为主,形式单一且乏味,呆板也无趣.这种作业方式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与新课改不适应,与减负增效完全背离,更不利于学生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