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来中俄关系的回顾和展望

来源 :国际政治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g19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1991年12月25日,印着五星和镰刀斧头的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缓缓落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不复存在,俄罗斯联邦作为其继承者登上了国际舞台。从此,中苏关系史划上了一个句号,并揭开了中俄关系的篇章。作为两个意识形态对立、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一年来她们之间的关系进展怎样,前景如何?是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本文试图对此作一粗略的分析探讨。
其他文献
<正> (I)国家利益与外交政策外交系指在变化多端的世界里,基于变化的国力,追求各国国家利益的行为。过去四十年间,南朝鲜在迅速变化的国际社会中,在逐渐增强国力的基础上,追求安全、经济繁荣和国家威望。经过一番努力,南朝鲜已具备了令人刮目相看的国力。它摆脱了依赖美国的状况,在外交上呈现出更加能动的、自主的局面。
<正> 美国丹佛大学国际问题研究生院教授乔纳森·阿德尔曼:(Jonathan Adelman)于1989年10月2日至10月7日来我系作学术访问。阿德尔曼教授是美国的国际问题专家,他的研究课题,包括国际关系理论、苏联内政与外交、比较政治学,国际关系中的军事因素等。阿德尔曼教授著作甚丰,而且是国际学术交往中的活跃分子,曾先后访问过印度、日本、以色列和苏联等国家。
<正> 为配合我系教工学习中央有关文件和江泽民、邓小平同志的有关讲话,推动我系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经系务会议研究决定,本学期继续办好不定期国际问题系列讲座。 10月11日举行第一讲,由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员、我系兼职教授陈忠经同志来系作有关"国际大气候"问题的报告;10月26日,举行第二讲,由外交部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
<正> 党的十四大报告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作了新的概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标志着我们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地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我们实现新的历史任务的强大思想武器。
<正> 当前,人权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之一。各个国家,不论制度、区域位置、民族和发展状况,都在积极表示对人权的重视和尊从立场。社会主义国家作为世界进步势力的代表,为国际人权运动的发展曾做出了突出贡献。长期以来,由于极左思潮和路线的干扰,人权理论研究在我国一直裹足不前。一谈人权就同资产阶级联系起来,认为人权是资产阶级的立法原则,是资产阶级欺骗、麻痹人民群众的工具,充其量只不过在反封建斗争中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这样一种片面的理论观点支配了我们几十年来对人权问题的基本看法。"6·
<正> 关于国际新秩序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在这方面没有太大的争议。如果有争议,那也只是对这些概念的界定和理解。然而,关于国际新秩序的结构框架,似乎有两种值得注意的倾向:第一,有些人认为"观察国际问题的依据仍是国际基本力量及其结构",而在实际论述中这种观点仍主要围绕"极"的理论作文章。第二,普遍认同未来的国际新秩序以多极为基本结构框架。只不过在这种观点的主导下,存在着到底是几极的歧见。本文承认上述结论是众多学者智能劳动的结果,是他们多年潜心研究(当然还包括方法论的工具使用)的所得。但更认
<正> 一、俄罗斯社会处于极不稳定的过渡状态,社会发展道路和摆脱危机的出路之争集中表现为权力之争在"8·19"事变和苏联解体中,苏联传统的社会主义制度被抛弃,苏共失去了掌权地位,俄罗斯社会处于向另一种社会制度的过渡。在社会的急剧转变时期,经过七十年高度集中统一、在国家机器、党的铁的组织纪律作用下,长期板结的俄罗斯社会,在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的动荡之后,又进一步剧烈分化。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在新的社会条件下重新集结、组合、反复改组,结为千余个政党、运动、组织,形成了俄罗斯历史上第二次建党高潮
<正> 1992年,也就是加勒比海危机30年之后,美国和俄罗斯两国政府达成一项协议:同时公布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和前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尼基塔·赫鲁晓夫1962年10月22日至12月14日来往的25封信。这些信件的多数此前是保密的,只有极少数人知道。美国《共产主义问题》杂志1992年6月专门出版了春季号特刊,用英、俄两种文字把它们登载出来。美国前国务卿J·贝克和俄罗斯外长A·科济列夫为特刊写了序言,曾是肯尼迪总统助手的A·施莱辛格,俄罗斯的著名历史学家V·祖波克等人也同期发表了评论文章。
<正> 在九十年代的世界,我国究竟应该(理应)和能够(可能)推行何种外交政策或对外战略?这里,应该(理应)是指主观的决策,而能够(可能)则指客观的态势。从外政理论上说,任何一国都无法施行"理想的"(最佳的)对外战略,甚至也不可能施行"合理的"对外政策,只有可能施行"满意的"的政策。为什么?关键还是客观世界这个因素,还是客观世界所限定或所容许的"政策可能空间"。现在我们就来看看九十年代世界的国际态势及其不同于以前的特点。众所周知,当代国际关系体系步入二十世纪的末期,开始了它的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