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伟大建党精神引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究

来源 :教育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eng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需要从伟大建党精神中汲取奋进的智慧和力量.要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推进高校党的思想建设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度融合;要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推动高校党的组织建设与人才培养、学术研究中心工作深度融合;要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推进高校党的作风建设、纪律建设与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深度融合;要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推进高校党的政治建设与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深度融合,不断开创高等教育持续、快速、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新局面.
其他文献
集团化办学作为一种新型办学模式,有助于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以教育资源公平配置促进教育公平.集团化办学以从教育基本均衡到教育优质均衡为切入点、以从教育优质均衡到教育资源配置为落脚点、以从教育资源配置的单向扶弱到双向公平为制高点,从而实现教育优质均衡进程中的范式转变.集团化办学在教育资源公平配置中存在历史性与发展性、主观性与客观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理想性与现实性等基本矛盾.探索优质教育资源公平配置的治理之路为:以优质为目标统一历史与发展,以互动为原则整合主体和客体,以发展为核心兼顾绝对与相对,以协调为手
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科研素养已然成为高校推进“双一流”建设的第一要务.高校应从智力、动力、能力、人格等四个维度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科研素养.具体来讲,要加强科研实训,提升学生自主科研水平;破除体制藩篱,从源头上创造激励创新的科研条件;构筑科研共同体,全方位形成代代传承的科研动力;融入思政元素,前瞻性打造报国利他的科研文化.让创新和报国成为大学生自我实现的最高表现形式.
随着在线学习成为小学生课后辅助学习的重要方式,小学生在线学习绩效成为教育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以南通市和南京市部分参与过在线学习的小学生为调查对象开展适应性研究,结果发现:学习者参与、教师准备、学习氛围等因素对小学生在线学习绩效起到显著正向影响,且学习者学段对学习者个体与学习绩效的关系存在显著的正向调节效应.基于此,教师应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致力于提高小学生的在线学习绩效:充分考虑学生特点,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充分利用教学平台,线上线下有效结合;营造良好学习氛围,鼓励提倡家校联合.
在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如何运用大数据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至关重要.结合已有文献和部分高校大数据方向研究生培养方案分析大数据思维在教育领域的研究现状,可知目前多数大数据方向研究生教育因为大数据本质描述单一化、培养方案落实不到位、教学资源扩展受约束而影响大数据思维能力的培养.对此,高校应增加大数据思维训练课程,完善教学体系结构;搭建大数据智能学习系统,促成大数据思维创新;融合政府和企业资源,支撑大数据思维发展.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来临使科学技术呈现一体化发展,导致社会生活中产生的工程问题越来越复杂、综合.为了有效地应对这一趋势,以大工程观为背景,通过分析美国通识课程模式、日本学科群课程模式以及丹麦项目课程模式,探索契合我国新工科建设要求的课程原则、课程结构、课程评价等路径措施,以期为行业特色型大学工科专业课程建设提供有益的思路.
课程作为大学的核心要素,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载体.基于“三全育人”理念,当前我国高校课程建设尚存在建设理念滞后、参与主体单一、过程相互割裂等问题.为了提升高校课程建设成效和课程质量,应树立“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理念,彰显课程育人价值;推进课程参与主体多元化,打造课程建设共同体;强化课程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改进和优化课程建设过程.
“经久不衰”的校外“兴趣热”应当受到严肃的教育检视,通过检视发现:“兴趣热”实际产生于家长群体的教育焦虑,兴趣班的产品市场也良莠不齐.校外兴趣班整体上不能承担培养儿童兴趣的使命,兴趣教育的主阵地应向校园回归.这首先需要对兴趣教育的真正内涵重新加以澄清,即兴趣应源于儿童的自我意志,兴趣应指向儿童的全面发展,兴趣教育的使命在于尊重儿童自主选择兴趣的权力并为儿童从事多方面兴趣活动打开大门.兴趣教育回归校园需要学校为儿童创造兴趣选择的主体并提供兴趣活动的“富源”.
为了变革育人方式、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各地积极开展课程改革,调整课程体系设计,但课程体系改革仍存在诸多弊端:课程单调,无法满足高中生自主选择性;选修课缺失,抑制高中生专项发展;课程难度固定,不适应高中生个体差异;缺少选课指导,学生选课具有随意性.为深入推进普通高中课程体系改革,学校应丰富课程体系,充分满足学生选课需求;加大选修课的开发,引导学生挖掘自己的潜能;设计不同难度的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落实选课指导政策,引导学生科学选课.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历史任务,需要以法学教育为基础,培养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新时代,如何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一批熟悉我国法律体系且能够解决我国现实问题的高素质法治人才成为当代经济法学教育,乃至于法学教育的重要使命.立足经济法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深刻把握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原则,探究如何创新经济法学研究生培养机制,以期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输送更多高素质法治人才.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是提升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必然逻辑.在此转化过程中,立体、多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也逐步形成.教学空间中最活跃的要素是人,包括受教育者、教育者与教学组织.探索主体在教学空间中的需求,可以分析出教学空间演进的动力,进而推动静态教材体系向动态教学体系的有效转换,技术要素的需求介入,为这个转化进程赋予时代的表征与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