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插画师”林Caroline:不靠颜值手绘如诗青春

来源 :新青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bohan19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毕业当“北漂”。曾为房租发愁


  提起李晓林这个名字,也许不少人会感到陌生,其实她就是在网上赫赫有名的女神插画师“林Caroline”。
  一头如瀑的齐腰黑发,一张古典美女的隽秀面庞。这位80后女孩出生在河北邯郸市,父亲会国画,母亲是中医,李晓林从小就是个安静的姑娘。初次接触绘画,是4岁的时候,那时她唱歌五音不全,学跳舞肢体又特别硬,父母最后带晓林去学国画。因为性格内向,什么事情都喜欢慢慢磨,李晓林发现画画很对自己的脾气,就喜欢起来。然而绘画有时是枯燥的,光练习排线条就练了小半年,小姑娘练得想逃,结果又被家人拎了过去。
  高中的时光充满苦涩,为备战艺考,那年11月份,李晓林只身赴京学画,由于来的晚,当她看到7月来的同学画技精湛时,颇感惊讶。焦虑的她过年没有回家,在画室里废寝忘食作画。半年的时间看似不长,但如果每天6点起来,晚上近12点下课继续画,基本一天只睡4小时,能坚持的人实在寥寥。
  她只能想尽各种方式,在已经对喝咖啡免疫的情况下继续拿咖啡当饭吃。那时的她特别羡慕上文化课的日子,理由很简单——能睡饱。每天接触的全是素描和铅笔,裤子都可以见到灰黑反光。
  晓林似乎一直很随性,小时候的她希望长大后当服装设计师,设计自己的婚纱。高考的时候因为觉得“工业效果图很帅气”,就义无反顾的选择了江南大学工业设计专业,独立的蜕变,是她青春里最疯狂的记忆。
  2006年毕业后,李晓林因向往北京多样化的工作机会,加入北漂大军。她先后做了产品设计师、制景、美术道具师等工作,往往是熬了两三天,返工、改、再返工、再改,一次又一次。
  她发现“坐办公室”的状态并不是自己所喜欢的,为了那份难以割舍的绘画情缘,2012年,李晓林又率性辞职,成了一名自由插画师。

手绘古代气象仪,被美国《china Daily》刊登


  李晓林在北京“出勤率”最高的地方是国博、pageone书店、植物园、798,喜欢去图书馆查找资料,而真实的植物也会告诉她最美的配色方案。
  2014年春节过后,北京一家知名气象科技公司——墨迹天气,委托李晓林画一组与天气相关的插画,来配合他们的最新一代气候检测仪器“空气果”做推广。主题上思来想去之后,她决定梳理一组气象勘测仪器发展史,既与产品主题相关,又借以向古人致敬。
  “我的专业是工业设计,并不是气象,所以画这些画之前,光是查资料就花了不少时间。”调研、走访、查找文献、草稿、线稿、润色、成稿,李晓林创作期间,光是北京观象台就去了五六次,画作的任何一个细节都努力精益求精。
  李晓林的这组图画一共7张,每一张都是精雕细琢的艺术品。浑仪始于西汉,是“测天之气,量地之物”。相风铜鸟是世界上最早的风向仪,科学家张衡在东汉时期就已经成功发明。在所画的相风铜鸟的图片说明里,李晓林附上了一句话,“图中是山西浑源觉寺砖塔顶部极少现存的候风鸟实物”。第三张图是赤道日晷,这个圆形的“大块头”可是件神物,根据日晷的路径,古人便能判断出时间和节气。
  相比之下,后续的4张图片距离我们的时间距离近了很多。气象台记录的是中国最早的气象站北京地磁气象台,由俄国教会建立于1849年。通过电视机扩散的天气预报能够基本准确的预报阴晴雨雪。最后一张图讲述的是气象卫星的发展,1988年9月7日,中国发射了第一颗气象衛星,气象预报的科技含量也因此大大提高。
  气象勘测仪器发展史的图片里透着浓郁的复古风,这正是李晓林钟爱的画风。“这些画都是画在牛皮纸上的,所以才有了画面泛黄背景的沧桑感。”
  在这些图片里,李晓林用细致的笔触认真画下了从古到今气象仪器的变迁,让读者在鲜活透亮的光影中,走近那些生僻而古老的仪器,李晓林的这组作品传到网上后,问询前来围观的网友们挤破门槛,单张图片的点击量超过了2万人次,被认为是“让公众重温远古的智慧”。
  李晓林做梦都没想到,她创作的这件系列插画作品,后来竟被美国发行量很大的《chinaDaily》杂志刊登。
  在创造这件作品时,李晓林遇到了改变她生命轨迹的男人——帅哥相辉。当时他就在“墨迹天气”工作,在绘制传统气象仪器发展史的过程中,她和他一起讨论发布会倒计时视频怎样和插画结合起来,还到古观象台实地考察。由于没有一本现成的相关书籍,知识又生僻,所有的梳理都需要自己去做,那些日子他们几乎朝夕相处。两人都受家庭影响,骨子里对古典有一份敬畏,越聊越投机,就慢慢走到了一起。所以,这段传统气象仪器的发展史,也是他们的爱情史。

《24节气美食图》,让她成网红


  自从两人相恋后,李辉开始启迪晓林从按部就班到释放天性,尝试去做一些疯狂的事情。
  他带她于2015年初创办了“绘麟社”,画社成立后,李晓林进阶成了女神“林Caroline”。为了寻找真实的绘画灵感,这对情侣开车跑天津,跑唐山,找藕池,找水稻。她不仅用笔,还用全身的每一个细胞去体验,去作画,在爱情滋润下,李晓林佳作频出。   其中最有趣的一个创意,是才女手绘24节气美食图。当时《舌尖上的中国2》很火,她就想把节气里的美食做一个梳理,打算画满一个节气24幅。
  意古风,源自家庭的影响。因为母亲非常尊重传统习俗,潜移默化影响着李晓林的成长,不过在创作过程中却遇到很多困难。“首先便是内容上的甄选。”拿起画笔,李晓林发现有些茫然:民俗是一个延展面很广的课题,需要大量的时间去做背景调查。吃什么?怎么吃?为什么吃?中国地大物博,餐饮菜系,风土民情不同,导致饮食习俗差异化很大。“比如冬至南北方就有区别,画馄饨还是画饺子?”类似的问题很多。
  这年3月,李晓林先在网上传出一组共8张的手绘图画,每张一个节气,搭配应景美食,集齐一套就成了精美的手绘节气日历,收藏于手机里可提醒自己什么节气讲究吃什么。作为一枚“文艺吃货”,夏至吃凉面、冬至吃饺子、小寒吃菜饭,她把“吃”这件事幻化成了插画艺术。
  在“冬至”的图片说明里,李晓林附上了一句话,“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休,百官绝事”,而“小满”的图片说明是“安息火炽,澄和心神”,“小寒”的配文是“天寒地冻北风吼,小寒时处二三九”,“大寒”配文“大寒为中者,上行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耐人寻味的文字,与文字交相辉映,恰到好处,古意盎然。
  后两组,也在2016年上半年陆续完成。《24节气美食图》的图画里,李晓林以温雅清新的笔触画下了节气食俗,各色美食的香气力透纸背,挑逗着吃货们的味蕾。她的这些图片在人人网上推出后,引网友疯转。
  与手绘图片一起走红网络的,还有一组李晓林的照片。长相清秀的美女插画师,让网友发出感慨:“上帝为她打开一扇门,又顺手留了一扇窗。”意外走红后,面对外人评价,她总觉得不好意思:“手艺人靠脸吃饭,会被同行笑话的”。
  2016年7月底,李晓林凭借《24节气美食图》还上了央视。10月1日,她和相辉幸福牵手,在北京举行了一场典雅的唐代婚礼,可谓双喜临门。有趣的是,这对才子佳人的夫妻组合,看似有些不食人间烟火,其实小日子却过得很接地气。大部分时间晓林画她的画,相辉做他的设计:从画社方向到拍摄剪辑,她和他常常一起商量直至天亮:每当她把事情搞得像一团乱糟糟的毛線球,他就是帮她梳理出线头的人。
  也是因为这套作品,李晓林发现那些古老智慧有着最吸引人的魅力,比如古人利用日晷以确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明年,她计划再画一套番外篇,比如对元宵节等不在24节气中但是很注重食俗的节日做一个梳理。
  除了民俗,李晓林还热爱古旧的东西。在北京,她喜欢胡同,“就是深深为它着迷,想读它的故事”,“我喜欢老物件、旧场景,感觉都藏着很多故事,很有魅力。就静静地伫立在那里,带着含蓄和饱经沧桑的美,像个低调的君子”。
  更令晓林没想到的是,世界著名珠宝品牌Cartier,早就注意到了她设计的珠宝作品,2017年7月下旬,还邀请她参与公司产品的设计。不靠颜值靠打拼,李晓林凭着一种执着的“工匠精神”,手绘出了如诗青春!
  (编辑·蔡博)
其他文献
作为“重庆十大文化符号”的红岩村无疑是一个接受红色教育、感受红色文化的好去处。  红岩村,原名“红岩嘴”,是重庆市渝中区化龙桥街道办事处的下辖社区,于2012年6月成立,是由原红岩村社区、江南村社区以及黄桷村社区(部分)组成,东临重庆小镇,西与沙坪坝区(滴水岩)交界,南靠石油路街道,北与江北区隔江相望。辖区占地面积约0.7平方公里。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渝办事处设于红岩村。
“现在这个时候肯定需要人,我没多想啥就来了。”说这句话的人,是双鸭山市尖山区朝阳社区的一位普通居民——于国丰。平凡的他却在疫情来临的时候,给了我们很多感动。现在他成为一名光荣的防疫志愿者,每天都忙碌在社区疫情防控一线。为守护家园,保卫平安,尽着自己的一份力。  于国丰和妻子经营一家建材店,有两个可爱的孩子,生活甜蜜而幸福。突发疫情,讓于国丰再也坐不住了。2月1号,大年初八,很多人都沉浸在春节喜庆气
将所有欢喜苦厄。都投于古琴之中  古琴适宜修身养性,但巫娜选择古琴,却仅仅是为了逃离。年幼时,父母日日吵架,家中永无宁日,巫娜厌倦了这样的生活,强烈渴望着逃离家庭。刚好她的姨丈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问她要不要到北京学艺,巫娜忙不迭点头,就这样跟随姨妈姨丈离开了重庆,赴北京学习古琴。  巫娜之所以选择古琴,也是源自于姨丈的建议,他认为冷门专业更容易出成绩,巫娜只是顺势接受了这个选择,然后日日与古琴为伍
年近不惑,身体机能越发不如从前,精力和体力的日益不支,让我感同身受年近七旬的父母,为何越来越“笨拙”得像个孩子。为了减缓父母衰老的速度,我开始刻意制造“事端”,以给他们增添“负担”的方式,为二老的晚年生活加油鼓劲。   父母崇尚静态养生,运动锻炼如上刑场,于是我便时常拖家带口,回去寻找他们的“麻烦”。比如每次到家之后,母亲问我们想吃什么,我总是专挑烦琐的食物让她做,我说我们想吃水饺,纯手工现包的
朋友圈的真相  姜华生子,一众姐妹想去家中探望,却被她以各种理由推托,直到出了月子,沈玲等人终于如愿。可她们发现,姜华的生活并不像朋友圈里那么美好。  那天,姜华挨不过大家的要求,邀请大家来家吃饭。她家是前几年流行的LOFT简欧风格,大气稳重,客厅的墙上挂着她和刘存帅的巨幅结婚照片,宝宝有月嫂照看,屋里收拾的干干净净,整个氛围温馨美好,大家都啧啧称赞姜华好福气。  “你结婚两年多了,我们还是头一次
小时候的夏天,很多事都是慢的。我们徜徉在大自然里,听蝉鸣,听蛙声,一脚踏在田埂上,就踏进了夏天,田里有许多青蛙在等着我们。   那时一放学,书包一扔,孩子们会猫着腰,勾着头,眼睛一眨不眨地,寻找地上的知了洞,若发现一个小米粒样的洞眼儿,上面又像蒙着一层薄薄的地皮,那兴奋劲儿就别提了。用手指轻轻一抠,洞口豁然开朗,这时一只胖乎乎的知了会蹲在里面。我们还会满树林里奔跑,去寻找知了壳,据说知了壳是药材
这是一方充满传奇与殊荣的土地!  60多年前,新中国的第一支青年志愿垦荒队,在这片亘古荒原上划开了全国青年志愿垦荒的第一犁,在中国青年运动史上写下了厚重的一笔。  这是一方发展热土文明的宝地!  宽敞整洁的街道、拔地而起的高楼、快速发展的经济、具有地方特质的红色文化,无不凸显着共青农场的绰约新姿和无穷魅力。  现今,这里的人民高举青年志愿垦荒精神的旗帜,实施二次创业,倾力打造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中
在中国共产党99岁生日之际,全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是大庆油田不变的献礼。面对开发之忧、效益之重、产量之难,大庆油田勇挑重担,砥砺前行,至今仍保持年产油气当量4000万吨以上,天然气产量连续9年保持增长,核心技术不断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全面深化改革初见成效。   “老油田”何以处处显露勃勃生机?正是越燃越旺的党建之火提供着不竭动力。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发展壮大国有企业,关键在党的建设。作为新
我不是由北向南的逆行者,但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以实际行动为家乡贡献着力量。春节期间全国目光齐聚武汉,但武汉流动人口对各地的疫情影响着实严重,齐齐哈尔市,因为疫情上了微博热搜、央视新闻;富拉尔基区,年节期间,两例确诊病例就响如惊雷,人心惶惶。我的家乡昂昂溪区,距齐齐哈尔市26.9公里,距富拉尔基区17.5公里,至今无一例病例。这样的“战役”成果它离不开政府缜密的防控布控,离不开全区居民的自觉居家,离不开
无论是在街道上、小区的卡点上随处可见女志愿者的身影。娇小的身躯却要和男志愿者们一样抵御风寒,让人心生敬佩。她们细心地为老人们讲解出行的条件以及防控疫情的知识。苦口婆心的劝说无出入证的百姓,却时常遭到无端的谩骂,可她们还是笑脸相迎,眼里却看到委屈的泪水,身边这样的事太多太多。曹淑婷自从疫情战打响以来,几乎每天都转战金都各个街道、社区,虽然她家中有三个老人都需要照顾,但她克服了种种困难,义无反顾地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