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给父母制造“甜蜜负担”

来源 :新青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se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近不惑,身体机能越发不如从前,精力和体力的日益不支,让我感同身受年近七旬的父母,为何越来越“笨拙”得像个孩子。为了减缓父母衰老的速度,我开始刻意制造“事端”,以给他们增添“负担”的方式,为二老的晚年生活加油鼓劲。
   父母崇尚静态养生,运动锻炼如上刑场,于是我便时常拖家带口,回去寻找他们的“麻烦”。比如每次到家之后,母亲问我们想吃什么,我总是专挑烦琐的食物让她做,我说我们想吃水饺,纯手工现包的那种。母亲一点都不嫌麻烦,她一边支使父亲去菜场购买芹菜和猪肉,一边在家里和面准备做饺皮。等父亲将食材购买回来,母亲又继续支使他摘菜、洗菜、剁馅、调馅。待二老将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我才暗示妻子过去帮忙包饺子。父母一边擀饺皮,一边同我和妻子诉说家长里短。父母把淤积了许久的心里话和盘托出,大有“活血化瘀”“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功效。
   争吵是贯穿父母一生的常态。父亲埋怨母亲老是让他干家务,“看不得别人有一刻的清闲”;母亲责怪父亲爱做甩手掌柜,“十指不沾阳春水”“油瓶倒了都不扶”。他们各执一词,据“理”力辩,让我和妻子夹在中间颇感为难。我对母亲说:“你别冤枉父亲了,你看今天,他马不停蹄地买菜、洗菜、剁馅、调馅、擀饺皮,你还想让他怎么样?”母亲白我一眼说:“今天也就是你们回来了,他才会伸手帮忙。要搁平时,休想使唤他!”我一边偷偷地向父亲递了个眼神,一边朝母亲打趣说:“那我们以后经常回来,好让你时常使唤父亲。”心领神会的父亲不再申辩,擀饺皮的速度更快了。
   吃完了饭,妻子欲去刷锅洗碗,我用眼神示意她不要“多管闲事”,于是她便继续窝在沙发里看电视。母亲不疾不徐地收拾好碗筷,独自去厨房忙活去了。妻子非常不解地问我到底何意?我說爸妈不爱运动,让他们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儿没错,就当是锻炼身体了。妻子恍然大悟,但又于心不忍:“哪有晚辈闲着,让长辈做家务的道理?不过我觉得咱俩越来越像‘家长’,而爸妈越来越像‘孩子’了。”我有些怅然若失地说:“大概这就是人生轮回吧,也许等咱们习惯了角色转换,就不会感到突兀了。”
   有时我去看望父母,喜欢站在楼下扯着嗓子喊父亲下来帮忙拿东西。其实带的那些礼品我一人一趟就能拿完,但我总是变着法儿寻找各种理由,请父亲“屈尊降贵”下来分批分次将礼品提上2楼。父亲无奈,只能一趟一趟地爬楼,以至于气喘吁吁地埋怨我:“你每回来一趟,都要折腾我爬好几次楼,以后没事不用过来了。”我呵呵一笑说:“不来看您我想您了咋办?”一句甜腻的话,父亲笑开了花。
   每次去看望父母,吃过晚饭我都要拉着他们下楼散步。父亲起初颇有微词,但慑于我和母亲的威力,也不得不“伴驾随行”。我们绕着老城公园走完一圈大约需要1个小时,走完一圈回到家,父亲伸伸懒腰说:“晚饭消化得差不多了,肚子也不胀了,可以一觉睡到天亮了,散步真不错啊!”
   渐渐地,年近七旬的父母全都养成了适度运动的习惯。他们自己能做的家务活,我和妻子非但不会轻易伸手相助,而且还时常回去给他们增添“负担”。通过亲情陪伴和适度锻炼,他们的身体更加强健,心情更加愉悦,精力更加充盈。用妻子的话说,我们给父母制造的“甜蜜负担”背后,其实是一份份沉甸甸的关爱。
   父母在世,人生尚有来处;父母不在,生命只剩归途。对待生活也许不应如此悲悯,双亲伴我长大,我陪他们变老,有生之年,这段旅途上的“甜蜜负担”越多越好。
其他文献
一.  唐茜在一家酒馆一直挨到打烊。反正回到家里也是孤单一个人,与其在家打发寂寥的时光,还不如一杯一杯将自己灌醉。被服务员几次催促后,唐茜便起身醉意朦胧地离开了酒馆。  走出酒馆,大街上的人已经寥寥无几,唐茜一摇三晃地穿行在大街的人行道上,一阵冷风没有方向地吹,让唐茜不由得打了个寒战,急忙用双手交叉着抱起自己的胳膊,低着头往前一步步趔趄地走着,看上去却是那么的形单影只。突然,迎面一个人冷不防地与她
我是夜行者,漫步在文字的长堤。键盘如是我的乐器,噼里啪啦敲打着情爱的旋律。电脑里笛声悠扬,反反复复播放那一首新曲:“梦里想你多少回,尝尽相思的滋味……”  一杯白开水,从热热地相握到冷冷地放下,我好想也能如放下冷水杯一样放下过去的一切。工作的繁忙,爱好的渴望,还有一次又一次的上级批评和老师的严厉声如滔似浪。真的累了,我无奈地退出文学交流群,日子,变得空荡荡、冷清清、凄惶惶。晃眼快三年,时间飞若惊鸿
2.《情人无泪:我们  爱了整整一个曾经》  作者:张小娴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名篇推荐:和光阴赛跑  张小娴在生命中最动荡的日子中写下的一直被自己搁浅的故事。在他最消沉的日子里,她像一只迷路的林中小鸟,偶尔掉落在他的肩头,啄吻了他心上的一块肉,给了他遗忘的救赎。那时他并不知道,命运加于他的,并不是那天的青青草色,而是余生的日子,他只能回忆和对她的思念长相左右。人们所以为的巧合,也许并不是
我喜欢用一个粗陶挂瓷取口的椭圆形碗盛出奶油炖菜,先把蔬菜盛在碗底,压一块鸡肉,把白色的奶油汤汁浇在上面,浓稠的奶油汤汁下面隐约着红色的胡萝卜、另一色度的萝卜、白菜和淡黄色的鸡块,看上去温婉敦厚,一副气定神闲的样子。  双城生活的难处当然很多,有趣的是一个城市的季节是这样的而另一个城市是那样的,谁让我帝国幅员辽阔呢。都是东北,大连和哈尔滨却有南北之分,大连面海,有水的气息;哈尔滨在内陆,虽然有江穿城
我是生长在乡野土壤上的一株植物,我的笔下写过各种草蔬花木,实在是因为我爱他、它们,这其中不仅仅因为我长在同一片土壤里的缘故,还因为在大自然的江山里,万物都有哲理,影照人生,滋养生命。  说起先前写过的那些植物——葫芦、向日葵、还有土豆,它们都是长在高田旷野里眉目疏朗的大家小姐,大自然的雾帘建成闺房,把它们一众阔绰的养在里面。昨日我看见餐桌上美丽的西红柿,如果刚才提到的那些是长在大自然的闺房里的小姐
每到天气转寒时,老爸便找出他心爱的平顶软呢帽,虽然有年头了,但戴上去却分外熨帖,等到隆冬来临,老爸又会换上他心爱的貂绒帽。你若在校园里遇见了悠闲散步的我老爸,定会在心里赞一句:这才是中国学者该有的儒雅样子!  “暖帽覆我头”,春意满心间。岁末年初,老爸都是用这两顶帽子为一年的好光景划上完美的句号,开个舒适的好头。若问为什么喜欢戴帽子?回答是“老年人需要保暖”,而我的理解是:对于一生埋首学问的老爸来
1.   一切都变了样子,唯一没变的是那支小调。走在这儿,走在沂蒙山区,走在银座天蒙旅游区,时时的,会在翠色里,会在碧绿里,传来一声清脆的歌声:“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歌声在云雾里飘来,隐隐约约的。   抬起头,远处望海楼的山峰,还有层楼,就在云雾里矗立着,就在云雾里隐约着。   多少年了,谁能说清,这楼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是什么人建造的。那时,这儿一定还没有这支《沂蒙山小调》吧。可是,
作为“重庆十大文化符号”的红岩村无疑是一个接受红色教育、感受红色文化的好去处。  红岩村,原名“红岩嘴”,是重庆市渝中区化龙桥街道办事处的下辖社区,于2012年6月成立,是由原红岩村社区、江南村社区以及黄桷村社区(部分)组成,东临重庆小镇,西与沙坪坝区(滴水岩)交界,南靠石油路街道,北与江北区隔江相望。辖区占地面积约0.7平方公里。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渝办事处设于红岩村。
“现在这个时候肯定需要人,我没多想啥就来了。”说这句话的人,是双鸭山市尖山区朝阳社区的一位普通居民——于国丰。平凡的他却在疫情来临的时候,给了我们很多感动。现在他成为一名光荣的防疫志愿者,每天都忙碌在社区疫情防控一线。为守护家园,保卫平安,尽着自己的一份力。  于国丰和妻子经营一家建材店,有两个可爱的孩子,生活甜蜜而幸福。突发疫情,讓于国丰再也坐不住了。2月1号,大年初八,很多人都沉浸在春节喜庆气
将所有欢喜苦厄。都投于古琴之中  古琴适宜修身养性,但巫娜选择古琴,却仅仅是为了逃离。年幼时,父母日日吵架,家中永无宁日,巫娜厌倦了这样的生活,强烈渴望着逃离家庭。刚好她的姨丈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问她要不要到北京学艺,巫娜忙不迭点头,就这样跟随姨妈姨丈离开了重庆,赴北京学习古琴。  巫娜之所以选择古琴,也是源自于姨丈的建议,他认为冷门专业更容易出成绩,巫娜只是顺势接受了这个选择,然后日日与古琴为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