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阶段是一个特殊的阶段,学生在思想上正处于由感性到理性的转变期。因此,在高中阶段,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应该成为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学生以良好的心态看
世界,以客观公正的方式分析周围的一切,这对于一个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
激活道德资源,塑造民族魂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千百年来我们先辈反复教育和严格管理的结果。中华民族素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著称于世。如今,这些优良传统在一部分人身上已经消亡了,体现国民素质的社会公德也有较大的滑坡。所以,今天的教育不能脱离悠久的民族优良传统,离开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不仅会降低德育的实效,从长远说,也会使我们的民族失去支柱。因此,学校的德育要牢牢扎稳自己民族的根,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提高德育绩效。
改进学校德育方法,发展学生的道德思维、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
当代高中生的自主意识明显增强,个性发展的要求十分强烈。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改变传统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性发展的要求,自觉地将学生置于教育过程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育,引导学生主动探讨问题、寻找真理、反省自我、完善人格。重视发展受教育者的道德思维,培养其道德实践能力,使其具有较高水平的道德素质,这是近几年来世界许多国家道德研究与道德教育的发展方向,对话、沟通、自律成为提高高中德育实效的重要途径。在这里,沟通热情、沟通能力成为教师必备的素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丰富而多样,课间、放学后、假日,时时可以谈心;教室、校园、校外,处处可以沟通。当然,班会、主题活动更是师生们谈心的重要阵地。教育者们在“对话德育”的引领下将会越走越好。
以生命的视角,构建宽容的德育评价体系
教育的出发点、终结点终归在于人——学生、教师、管理者。德育必须以生命的视角关注学生学校生活中的精神生命状态的和谐发展,构建具有生命活力的德育课堂和评价体系。德育不是训练,而是生活,是生命的发展;德育评价不是管束,而是判断,是唤醒,是发现学生的生命潜力,是促进学生生命发展的动力,是让学生在和谐开放的学校环境中,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张扬个性的过程。
(1)德育评价体系必须既要有主旋律,又要有与学生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内容。多元化的社会学生最需要的德育内容是个人修养、自我保护常识和文明公约。讲德育,最重要的是研究人的德性的形成规律。人的德性必须在自然的活动中形成,这是德性形成的第一个规律。抽象的道德戒律光靠说教是不能深入人的心灵的,是不能为人所掌握的。改变道德教育文字化、大纲化的状态,让道德教育存在于生活中,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德育目标大致可分三个层次:第一,要求学生遵守社会的基本公德,这是道德的底线;第二,弘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人道主义、见义勇为、尊老爱幼等为基本内容的德育目标;第三,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基础,以共产主义理想为目标的德育体系,不要求每个学生都能达到。不管德育层次如何,我们总能发现学生背后可贵的坦率、诚实、正义感和创新要求,这是多元化背景下学生道德的共性。
(2)完善德育评价体系,使德育评价民主化、制度化。德育评价与其他学科的评价是有区别的,不能只以闭卷考试来定论。德育评价的内容应该包括:对德育教学内容“知”的了解程序(可以用考试来表示);学生平时在学校里的行为考查;学生在家里的行为表现;学生在社会上的行为表现。其中以“知”的了解和在学校里的行为考查为重点。将这些内容固定下来制度化加以平均就是该生的道德评价。道德评价应采用民主的方式,改变以往教师一个人定成绩的做法。只有这样客观、真实的道德评价才能说服人,才能引导学生向道德的评价标准靠拢,才能使学生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地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总之,任何事情如果不用心,就会浮于表层。任何形式的德育如果没有“动之以情”,那么教育质量也必将大打折扣。关键是要在“以人为本,德育为首”科学质量观的引领下,认真践行,于精细化管理中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德育工作。
世界,以客观公正的方式分析周围的一切,这对于一个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
激活道德资源,塑造民族魂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千百年来我们先辈反复教育和严格管理的结果。中华民族素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著称于世。如今,这些优良传统在一部分人身上已经消亡了,体现国民素质的社会公德也有较大的滑坡。所以,今天的教育不能脱离悠久的民族优良传统,离开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不仅会降低德育的实效,从长远说,也会使我们的民族失去支柱。因此,学校的德育要牢牢扎稳自己民族的根,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提高德育绩效。
改进学校德育方法,发展学生的道德思维、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
当代高中生的自主意识明显增强,个性发展的要求十分强烈。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改变传统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性发展的要求,自觉地将学生置于教育过程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育,引导学生主动探讨问题、寻找真理、反省自我、完善人格。重视发展受教育者的道德思维,培养其道德实践能力,使其具有较高水平的道德素质,这是近几年来世界许多国家道德研究与道德教育的发展方向,对话、沟通、自律成为提高高中德育实效的重要途径。在这里,沟通热情、沟通能力成为教师必备的素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丰富而多样,课间、放学后、假日,时时可以谈心;教室、校园、校外,处处可以沟通。当然,班会、主题活动更是师生们谈心的重要阵地。教育者们在“对话德育”的引领下将会越走越好。
以生命的视角,构建宽容的德育评价体系
教育的出发点、终结点终归在于人——学生、教师、管理者。德育必须以生命的视角关注学生学校生活中的精神生命状态的和谐发展,构建具有生命活力的德育课堂和评价体系。德育不是训练,而是生活,是生命的发展;德育评价不是管束,而是判断,是唤醒,是发现学生的生命潜力,是促进学生生命发展的动力,是让学生在和谐开放的学校环境中,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张扬个性的过程。
(1)德育评价体系必须既要有主旋律,又要有与学生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内容。多元化的社会学生最需要的德育内容是个人修养、自我保护常识和文明公约。讲德育,最重要的是研究人的德性的形成规律。人的德性必须在自然的活动中形成,这是德性形成的第一个规律。抽象的道德戒律光靠说教是不能深入人的心灵的,是不能为人所掌握的。改变道德教育文字化、大纲化的状态,让道德教育存在于生活中,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德育目标大致可分三个层次:第一,要求学生遵守社会的基本公德,这是道德的底线;第二,弘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人道主义、见义勇为、尊老爱幼等为基本内容的德育目标;第三,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基础,以共产主义理想为目标的德育体系,不要求每个学生都能达到。不管德育层次如何,我们总能发现学生背后可贵的坦率、诚实、正义感和创新要求,这是多元化背景下学生道德的共性。
(2)完善德育评价体系,使德育评价民主化、制度化。德育评价与其他学科的评价是有区别的,不能只以闭卷考试来定论。德育评价的内容应该包括:对德育教学内容“知”的了解程序(可以用考试来表示);学生平时在学校里的行为考查;学生在家里的行为表现;学生在社会上的行为表现。其中以“知”的了解和在学校里的行为考查为重点。将这些内容固定下来制度化加以平均就是该生的道德评价。道德评价应采用民主的方式,改变以往教师一个人定成绩的做法。只有这样客观、真实的道德评价才能说服人,才能引导学生向道德的评价标准靠拢,才能使学生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地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总之,任何事情如果不用心,就会浮于表层。任何形式的德育如果没有“动之以情”,那么教育质量也必将大打折扣。关键是要在“以人为本,德育为首”科学质量观的引领下,认真践行,于精细化管理中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德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