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宝贵财富,用以承载民族认同感、传承民族文化生命、增强民族凝聚力。但是,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热衷过西方的节日,而对中国传统节日缺少了应有的温情与敬意,使中国传统节日逐渐边缘化。许多家长表示,应采取有力措施,抵制洋节日,否则中国人将丢掉根和魂。事情真的有那么严重吗?为什么中国传统节日不受青少年的欢迎?为什么对以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为代表的洋节日趋之若鹜?洋节日真的会取代中国传统节日吗?中国传统节日真的冷清到需要捍卫的地步了吗?带着这些略显沉重的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众多学生、家长和有关专家,试图解开这个谜团。
别为洋节挖代沟
说到青少年热衷过洋节日,家长的感触最深,反感也最强烈。
接受采访时,西安家长董先生情绪激动地说:“现在的孩子真不像话,以崇洋媚外为时尚,隔三岔五就要过过洋节。咱是中国人,为什么要过洋节?今年情人节,我下班回家没有买玫瑰花,女儿居然拒绝吃饭,说我不爱她妈妈。我说,我爱不爱你妈妈不在于买不买贵得吓人的玫瑰花,再说了,要过节我们也过结婚纪念日和七夕节,凭什么要过外国的情人节?女儿不答应,硬是逼我出门,花30元买了一枝玫瑰花。唉!您说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任性呢?外国的节日有那么重要吗?女儿说,我是土老帽,跟不上时尚潮流。我纳闷了,过节也分土和洋?”
重庆家长虎女士认为,在过传统节日和洋节日这件事上,她和女儿有代沟。她唉声叹气地对记者说:“我女儿今年14岁,上初二。这丫头简直是个洋节控,中国传统节日不过,洋节一个不落,什么圣诞节、万圣节、愚人节、感恩节,还有好多我叫不上名字的。每过一次洋节都要额外向我要一些零用钱,少则二三十,多则上百。有一个周末,她和两个女生在她房间里嘻嘻哈哈,相互称‘老公’‘老婆’。我进去一问,原来她们在过情人节。这不是过家家吗?后来,她们连光棍节也要过。我一问,光棍节不是洋节,是淘宝网的促销活动!现在的孩子真傻,被商家玩于股掌之间而不自知!我说了女儿几句,她怼我,说我不够时尚,跟她有不可跨越的代沟。”
洋节日受青少年欢迎的程度的确令人惊讶。记者在广东某主题公园采访时了解到,去年万圣节,该公园举办了盛大的狂欢活动,入园游客以青少年为主,狂欢活动一直持续到第二天早晨。看看狂欢活动的节目单都让人毛骨悚然:万圣欢乐精灵屋、惊魂哥德堡号、妖魔鬼怪集市、森林神庙逃亡、生化危机区、恐怖庄园之祭祀大典、精灵古怪表演、搞怪万圣美食、猛鬼巴士、惊魂电影院、鬼域尖叫机动游乐、惊魂列车、荒野逃亡、榕树底下讲鬼故事、十大美丽女鬼评选大赛……在“鬼上身”免费化妆现场,游客排起长龙来化妆,将自己扮成各路鬼怪,加入狂欢恶搞行列。
该主题公园的公关部经理蔡女士告诉记者,活动当天,有不少年轻人举办了“冥婚”典礼,其中有好几对儿中学生。说到万圣节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蔡女士不以为然地说:“不能什么都上纲上线吧?过万圣节,其实也就是图个乐儿,没人会往宗教、迷信上面想。现在的年轻人压力很大,包括中学生,考试压力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有个机会放松一下有什么不好?”
记者在郑州三所中学开展了“为什么喜欢过洋节日”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八成以上的参与者过洋节日是为了“凑热闹”;六成以上的参与者认为中国传统节日“没意思,太老套”。高二男生小郭接受采访时说:“中国传统节日,像春节、中秋、端午,我们也挺喜欢过的,因为可以放假、休息几天。不过,逢节都要走亲戚、吃团圆饭也挺让人烦的。洋节日就轻松多了,狂欢、搞怪,百无禁忌,当然受我们欢迎!”
民俗学者苗立杰认为,洋节日在我国大行其道,不能忽视商家推波助澜的因素。“每到洋节日,各路商家都要搞促销活动,其热闹程度不亚于国外。说穿了,洋节日就是商家的丰收日,看看玫瑰花在情人节售价多高就知道了。所以我认为,洋节日在我国的价值,首先是商业价值,其次才是文化价值。不得不说,这是对洋节日的一种讽刺。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洋节日和中国传统节日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年轻人热衷过洋节日,必然冷落中国传统节日,观念和文化走向的偏差值得警惕。”
上海社会心理学家宋百龄先生认为,青少年热衷过洋节日很正常,不值得大惊小怪,家长不必因为反对孩子过洋节日而使代沟加深。他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说:“严格说来,元旦、国庆节、三八妇女节、五一国际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植树节、母亲节、父亲节、护士节、记者节、教师节都算洋节,或依照西方节日设立的,都是近代中国门户开放,学习西方、照搬西方的产物,早已被我们所习惯,难道也要抵制?从近代以来节日文化的变迁,我们能悟出一个道理,不论是本土文化还是外来文化,刻意地坚持和刻意地排斥都不可取。有用的,排斥也排斥不了;无用的,再坚持也是白搭。或许文化多元化正是中国未来要走的路。”
传统节日何处去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许多中学生热衷过洋节日,是因为厌倦了中国傳统节日,认为中国传统节日没意思。其中,高二男生苗之昊的观点颇有代表性。
接受采访时,苗之昊说:“中国传统节日几乎都是吃货节。春节吃饺子,元宵节吃汤圆,清明节吃春饼,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怎么就知道吃啊?老师说中国传统节日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难道就是吃的精髓吗?反正我觉得这些节日都够俗的。相比之下,洋节日就好玩多了。比如圣诞节可以扮圣诞老人、收礼物,愚人节可以开玩笑骗人,万圣节可以狂欢、装鬼吓人。我们高中生学习压力都很大,这些洋节日可以给我们减压。”
27岁的陈女士是郑州一所小学的英语老师,师范大学毕业后选择在郑州打拼。说到中国传统节日不受青少年欢迎,陈女士深以为然。她对记者大倒苦水:“别说孩子们了,连我都害怕过传统节日。要说,逢年过节,学校放假,我应该回老家看望父母,毕竟他们只有我一个孩子,但我能逃避就逃避,因为每次回去他们都催婚,让我不胜其烦,所以我只是每年春节回家。其实,仅仅一个春节就够受的了。每年春节,都要花很多钱给亲戚朋友们买礼物,以我的收入根本难以支撑。在农村,过春节近乎疯狂,节省一年,挥霍一个正月。我看不惯,不过也没办法,只能眼不见心不烦,少回去几次算了。”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宝贵财富,用以承载民族认同感、传承民族文化生命、增强民族凝聚力。但是,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热衷过西方的节日,而对中国传统节日缺少了应有的温情与敬意,使中国传统节日逐渐边缘化。许多家长表示,应采取有力措施,抵制洋节日,否则中国人将丢掉根和魂。事情真的有那么严重吗?为什么中国传统节日不受青少年的欢迎?为什么对以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为代表的洋节日趋之若鹜?洋节日真的会取代中国传统节日吗?中国传统节日真的冷清到需要捍卫的地步了吗?带着这些略显沉重的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众多学生、家长和有关专家,试图解开这个谜团。
别为洋节挖代沟
说到青少年热衷过洋节日,家长的感触最深,反感也最强烈。
接受采访时,西安家长董先生情绪激动地说:“现在的孩子真不像话,以崇洋媚外为时尚,隔三岔五就要过过洋节。咱是中国人,为什么要过洋节?今年情人节,我下班回家没有买玫瑰花,女儿居然拒绝吃饭,说我不爱她妈妈。我说,我爱不爱你妈妈不在于买不买贵得吓人的玫瑰花,再说了,要过节我们也过结婚纪念日和七夕节,凭什么要过外国的情人节?女儿不答应,硬是逼我出门,花30元买了一枝玫瑰花。唉!您说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任性呢?外国的节日有那么重要吗?女儿说,我是土老帽,跟不上时尚潮流。我纳闷了,过节也分土和洋?”
重庆家长虎女士认为,在过传统节日和洋节日这件事上,她和女儿有代沟。她唉声叹气地对记者说:“我女儿今年14岁,上初二。这丫头简直是个洋节控,中国传统节日不过,洋节一个不落,什么圣诞节、万圣节、愚人节、感恩节,还有好多我叫不上名字的。每过一次洋节都要额外向我要一些零用钱,少则二三十,多则上百。有一个周末,她和两个女生在她房间里嘻嘻哈哈,相互称‘老公’‘老婆’。我进去一问,原来她们在过情人节。这不是过家家吗?后来,她们连光棍节也要过。我一问,光棍节不是洋节,是淘宝网的促销活动!现在的孩子真傻,被商家玩于股掌之间而不自知!我说了女儿几句,她怼我,说我不够时尚,跟她有不可跨越的代沟。”
洋节日受青少年欢迎的程度的确令人惊讶。记者在广东某主题公园采访时了解到,去年万圣节,该公园举办了盛大的狂欢活动,入园游客以青少年为主,狂欢活动一直持续到第二天早晨。看看狂欢活动的节目单都让人毛骨悚然:万圣欢乐精灵屋、惊魂哥德堡号、妖魔鬼怪集市、森林神庙逃亡、生化危机区、恐怖庄园之祭祀大典、精灵古怪表演、搞怪万圣美食、猛鬼巴士、惊魂电影院、鬼域尖叫机动游乐、惊魂列车、荒野逃亡、榕树底下讲鬼故事、十大美丽女鬼评选大赛……在“鬼上身”免费化妆现场,游客排起长龙来化妆,将自己扮成各路鬼怪,加入狂欢恶搞行列。
该主题公园的公关部经理蔡女士告诉记者,活动当天,有不少年轻人举办了“冥婚”典礼,其中有好几对儿中学生。说到万圣节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蔡女士不以为然地说:“不能什么都上纲上线吧?过万圣节,其实也就是图个乐儿,没人会往宗教、迷信上面想。现在的年轻人压力很大,包括中学生,考试压力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有个机会放松一下有什么不好?”
记者在郑州三所中学开展了“为什么喜欢过洋节日”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八成以上的参与者过洋节日是为了“凑热闹”;六成以上的参与者认为中国传统节日“没意思,太老套”。高二男生小郭接受采访时说:“中国传统节日,像春节、中秋、端午,我们也挺喜欢过的,因为可以放假、休息几天。不过,逢节都要走亲戚、吃团圆饭也挺让人烦的。洋节日就轻松多了,狂欢、搞怪,百无禁忌,当然受我们欢迎!”
民俗学者苗立杰认为,洋节日在我国大行其道,不能忽视商家推波助澜的因素。“每到洋节日,各路商家都要搞促销活动,其热闹程度不亚于国外。说穿了,洋节日就是商家的丰收日,看看玫瑰花在情人节售价多高就知道了。所以我认为,洋节日在我国的价值,首先是商业价值,其次才是文化价值。不得不说,这是对洋节日的一种讽刺。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洋节日和中国传统节日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年轻人热衷过洋节日,必然冷落中国传统节日,观念和文化走向的偏差值得警惕。”
上海社会心理学家宋百龄先生认为,青少年热衷过洋节日很正常,不值得大惊小怪,家长不必因为反对孩子过洋节日而使代沟加深。他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说:“严格说来,元旦、国庆节、三八妇女节、五一国际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植树节、母亲节、父亲节、护士节、记者节、教师节都算洋节,或依照西方节日设立的,都是近代中国门户开放,学习西方、照搬西方的产物,早已被我们所习惯,难道也要抵制?从近代以来节日文化的变迁,我们能悟出一个道理,不论是本土文化还是外来文化,刻意地坚持和刻意地排斥都不可取。有用的,排斥也排斥不了;无用的,再坚持也是白搭。或许文化多元化正是中国未来要走的路。”
传统节日何处去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许多中学生热衷过洋节日,是因为厌倦了中国傳统节日,认为中国传统节日没意思。其中,高二男生苗之昊的观点颇有代表性。
接受采访时,苗之昊说:“中国传统节日几乎都是吃货节。春节吃饺子,元宵节吃汤圆,清明节吃春饼,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怎么就知道吃啊?老师说中国传统节日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难道就是吃的精髓吗?反正我觉得这些节日都够俗的。相比之下,洋节日就好玩多了。比如圣诞节可以扮圣诞老人、收礼物,愚人节可以开玩笑骗人,万圣节可以狂欢、装鬼吓人。我们高中生学习压力都很大,这些洋节日可以给我们减压。”
27岁的陈女士是郑州一所小学的英语老师,师范大学毕业后选择在郑州打拼。说到中国传统节日不受青少年欢迎,陈女士深以为然。她对记者大倒苦水:“别说孩子们了,连我都害怕过传统节日。要说,逢年过节,学校放假,我应该回老家看望父母,毕竟他们只有我一个孩子,但我能逃避就逃避,因为每次回去他们都催婚,让我不胜其烦,所以我只是每年春节回家。其实,仅仅一个春节就够受的了。每年春节,都要花很多钱给亲戚朋友们买礼物,以我的收入根本难以支撑。在农村,过春节近乎疯狂,节省一年,挥霍一个正月。我看不惯,不过也没办法,只能眼不见心不烦,少回去几次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