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一双看世界的眼睛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dy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作是语文教学中最为难啃的硬骨头。究其根本,习作不同于解题,它是一种创作,是由学生用文字所创造的产品。从习作的实际完成过程来看,它要学生搜索脑海中的生活片段,根据自己的认识和感受,结合习作要求以及从阅读和习作中获得的经验,对这些片段进行取舍、加工,再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法,最后形成一部独特的作品。因此,习作是要耗费大量心力的,习作过程相对于其他作业,是比较艰苦的。同时,这个过程也昭示了习作必然带着强烈的个性色彩。所以习作写起来累,教起来难!
  然而,化解习作之难的方法,其实也隐藏在习作的过程之中。先撇开是立意和找素材的先后问题,至关重要的一步是整理:整理生活片段。这些片段一部分来自直接生活所见所闻,一部分来自阅读。整理之后组成文章的内容。整理的过程,就是解决我们常说的“写什么”的问题。我们观察学生的作文,要么是没什么可写,要么写得粗疏简单,或者了无新意。学生的生活就是这么单调乏味吗?应该说,现在的孩子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缺的不是生活,而是对生活的关注、观察、感受和思考,缺的是一双会观察生活的眼睛。教学生习作,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关注生活、感受生活,拥有丰富的内心。陆游说:“工夫在诗外。”曹雪芹说:“人情练达即文章。”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可见生活是文章的源泉,而有一双会看世界的眼睛,是从这个源泉里去粗取精,提炼内容的保证。
  那么,怎样让学生练就一双看世界的慧眼?观察感受生活的方法很多,无论什么方式,都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学会看细节
  熟视无睹是人对生活的一种心理习惯,很少去关注日常生活的细节。学生也一样,表现在习作中就是无法写具体,粗线条叙述,缺乏细致的描写。因此提高学生关注生活细节的意识,培养看到细节的观察力十分必要。课文《莫泊桑拜师》讲述的故事其实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告诉我们要有意识地用心观察生活,就如福楼拜所说:“发现别人没有发现和没有写过的特点。如你要描写一堆篝火或一株绿树,就要努力去发现它们和其他的篝火、其他的树木不同的地方。”有了这些细节,莫泊桑的作品变得鲜明生动起来。习作教学中,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专项训练来训练学生看细节和写细节的能力。比如,进行单项特写,写一片叶子,一朵花,一段对话,一个场景。我曾经让学生观察爸爸妈妈吃饭,然后写出来,效果都很好。这种方式的练习提高了学生关注生活细节的意识和能力,细节看到了,写好了,文章自然就丰满起来。
  二、学会赏趣味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看似平常事物,其实充满无限的趣味。教师应该花时间去引导学生感受平凡事物内在的美,感受其中的趣味。在电视节目《动物世界》里,一只不起眼的小虫子也显得那么美丽,那么多姿多彩,趣味盎然。因为摄制者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它,用丰富的知识去了解它,这很值得我们借鉴。这种看世界的眼光,正是我们要给予学生的。其实孩子的目光是充满童真和趣味的,只是需要我们去引导。有一个学生的习作中描写两只小鸭吃蜗牛:“……一只小鸭马上扭着屁股扑了过去,头颈一伸,一仰,就把一只小蜗牛吞下去了!另一只小鸭可不服气了,一口吞下了两个。这下可坏了,让蜗牛壳给卡住了,它仰着脖子转来转去。看着它咽也咽不下,吐又吐不出的样子,我也跟着团团转,又是给它灌水,又是给它喂面包。‘嘎——嘎——’小鸭好起来了,它又用它那爽朗的男高音唱起了快乐的歌。”你看,学生的眼光就是这么独特。不仅是自然物,我们更可以引导学生这样去看艺术品,看技艺,看随处可见的道路、建筑、装饰、山水,等等。有这种眼光,就会发现这个世界不再单调,处处趣味无穷。山水树木,花草虫鱼等是大自然的匠心,衣食住行、琴棋书画是人类的智慧。下笔成文,自然丰富有趣。
  三、学会悟情意
  习作要表达真情实感。真情实感是需要用心感受的。现在的孩子在爱的包围中长大,往往比较自我,更需要一颗感受情意的心。如果学生对于亲情,对于友情,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心与温暖,也变得熟视无睹,麻木不仁,写出来的文章怎么不空洞枯燥,怎能不矫揉造作!同时,对于生活中的种种不良现象也要用心关注和评判。诚如课标所建议的:习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意。习作的终极目的不是培养写手和作家,习作的过程是人精神成长的过程,是育人的过程。我们的习作教学中从来不缺乏技巧,缺的是情感和精神,是分析和思考。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结合作文讲评,结合课堂、作业、班级事务、日记等等,给学生正确的引导,使学生能正确看待各种现象、学会感恩,明辨是非,体验幸福,有意识地丰富学生的心灵体验。可谓“工夫在课外”。只有从丰富的心灵里,才能流出情真意切的好文章。
  习作,不是技巧和辞藻的堆积,它反映了学生的生活,表现了学生的观点,抒发了学生的情感。文字和写法的运用,必须依附于充实的内容才有价值。因此,习作训练的重点之一在于培养学生一双看世界的慧眼,引导他去观察、感受、思考、领会。有了对生活的丰富的感受和情感,“怎么写”便不再是一件难事,习作训练几乎就可以事半功倍。
其他文献
齐白石曾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谓之媚俗;不似,谓之欺世。”这说的是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关系。它强调艺术的真实来源于生活真实,又超越生活的真实。可以说,艺术是在真实生活的基础上对生活的提升、凝练与概括。正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由此想到公开课。公开课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一种面向特定人群进行正式的公开的课程讲授活动。公开课不同于一般的日常教学,它具有一定的展示或研讨
<正>所谓"补白",即在语文教学中,利用文本的生发和空白之处展开恰当的想象,合理地补充空白的内容、空白的意境和空白的言语。填补空白,既是对文本资源的开发利用,也是对学生
作为爱国诗的典范,陆游的《示儿》可谓是字字牵人肺腑,句句震撼人心。我尝试带着学生围绕我课前对文本细读后提炼出来的“悲”字,结合当前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中国梦这一时代主题,进行古诗新读,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谨借助小小的文字将课堂再次呈现,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细读诗句,了解陆游心中的梦  文本是作者心灵的倾诉,文本细读离不开文本中的文字,唯有从文本出发的充分阅读,才是贴合学生学习实际的真正细读,也
【正】《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曾经“纸香墨飞,词赋满江”。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语文课堂,是生活的诗化,她应当让每一个生命在课堂中诗意地栖居。作为传递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语文教师,理应学习并涵养自己使自己成为一名诗性教师。  那么,如何培养诗性教师,从而走出一条提高诗词素养的有效路径呢?笔者不揣冒昧,结合自身实践和体会,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一联佳句随流水十载幽思满素怀——提升素养,“乐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