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场地型交互艺术装置创作手法特征及其与观者的互动关系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d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场地型交互艺术装置作为一种新兴的装置艺术细分,以其优秀的交互体验和时下流行的沉浸式体验设计,已经广为社会大众所关注。本文主要以《Heal the Ocean》装置为例,简要说明交互性装置的交互逻辑和艺术特征,以及其独特的结构和参与性带给人们不同于其他传统艺术装置的体验。
  【关键词】交互性艺术装置;新媒体技术;交互性;参与度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33-0050-02
  一、场地型交互艺术装置创作手法及特征
  场地型交互艺术装置是一种新的当代艺术表现形式,一般指在一定的场地空间环境下,可以是封闭也可以是开阔场地,与参与者产生一定的互动,并且需要参与者亲身参与其中,进行装置设计者预先设定好的互动,才能完成艺术装置的审美再创造,这种审美再创造的完成,也就代表着这一件艺术作品的真正完成。
  现阶段较为流行的表现形式,有预先捕捉观众的动作,并与之产生互动反应的表现形式,并运用一定的感应设备加以实现;也有参观者进行一些行为或设定好的动作、手势等,参与到整个艺术作品的交互行为当中去。一般而言,场地型交互艺术装置依赖于现代数字影像技术以及新媒体新型互动技术而实现,大屏幕、超声波感应、触摸感应以及红外传感器等设备,在当代装置艺术的创作过程中,已经被广泛运用。
  与一般艺术作品的创作流程相同,交互性艺术装置的产生也脱离不了首先从生活中得到启发,汲取灵感;而后头脑中艺术意象形成,艺术创作开始构思;以及最终将构思和意象物化的过程。要求艺术家头脑清晰、统领全局,对整个艺术装置创作的各个细节考虑周全,并进行全面化的把控。比如说亲历亲为设计场地,如需要数字影像,则亲自完成剪辑,以及对各类感应装置的调试工作等。
  创作手法特点对于交互性艺术装置而言,艺术家最初阶段的整体构思是非常关键的,它几乎决定了整个作品最终将要呈现一种怎样的形态。在创作的第一个阶段,艺术家首先要依据整个场地的布置,来进行数字影像的处理。这一阶段主要包括:完成场地布置的基本构想、视频脚本的制作、成片的剪辑、不同画面采用不同的特殊效果、画幅的控制以及背景音乐的选择以及处理等。在第一阶段的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后,第二阶段便要对传感器以及传输设备进行选择,根据装置整体布局以及要表现的主题布置,并运用程序语言使二者之间构建联系,要经过多次调试,来判定是否符合艺术家所设定的预期效果。而后便可进入第三阶段,依据预先的设定对场地进行最终布置,并依据场地的实际情况对数字影像LED屏幕以及传感器进行一系列的链接,并借助当代声光电技术,例如灯光、音乐、投影灯,渲染艺术家想要的整体氛围。综合各种表现手法和物质手段,一个交互性艺术装置,才算真正的建立起来。
  交互过程始终离不开观者的参与,仅仅建立一个完整的装置还不够,并不代表整个创作过程的完成,只有当观者真正参与到整个作品的交互过程之中去,完成其审美再创造后,才标志着这一件交互性艺术装置的创作的真正完成。这一切也都是基于艺术作品本身的开放性结构,要留给观者参与以及想象的空间,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召唤型的结构。在装置的创作过程中,艺术与技术得到了充分的结合,当代艺术的表现手法与高科技的产物进行了完美的融合,而装置和观者的关系,正是通过互动性作为纽带而得以实现。在整个装置作品当中,渲染出的环境,辅助其本身要传递的艺术内涵进行叙事,影像成为环境的延伸,链接性使得叙事空间变得既具体又无限,也给予了观众更大更广阔的思考空间。
  “五感化设计”在当代设计中,一直是一个被广泛运用的概念,此概念主要传递的精神是:在设计作品在,依据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给观者带来的感受,尽可能给予观众多方面更加丰富感官体验。在场地型交互设计中,最为注重观者视觉与听觉体验的丰富,甚至增加了些许触觉的体验,使得整个交互过程更为丰富且完整。相较于较为常规的固定型的艺术装置,互动性装置可以更好地还原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为真实的状态,所以,给观者带来的共鸣以及震撼感,就更加的强烈。
  二、场地型互动装置案例分析
  《Heal the ocean》互动艺术装置,是一个場地型的交互艺术装置,主要是关于海洋垃圾现象的反馈,体现出对于海洋环境的重视,以及对于环保主题的响应,试图去唤醒观看者沉睡的心灵,保护海洋环境要从每一个个体做起。
  在一个封闭的场地共设有两个展厅,每一个独立展厅长宽7米,高2.8米,各49平米,二者一墙之隔,分为展厅A和展厅B,观者首先进入展厅A,内部设置环绕式投射照明系统,三面挂满海洋垃圾的墙面,是对于海洋污染最为严重的三种垃圾,塑料袋、易拉罐以及渔网,展厅B五面环绕LED屏幕,可以不依托任何照明设备;观者首先进入展厅B观看一段五分钟左右的海洋垃圾危害的宣传片,然后展厅B关门,在引导员的指引下分类摘取垃圾丢入对应的垃圾桶内。第四面墙镶嵌三个垃圾桶,分别用来盛放这三种垃圾,内有传感器,装满一个展厅B开门一次,观者可以通过开启的门再次进入展厅B,观看一段关于此类垃圾多海洋所构成的危害的视频,时长五分钟左右,待所有垃圾桶装满后,展厅B播放未受污染的海洋的视频,展厅B开放半小时。垃圾较大的体量以及垃圾桶容积的配合,足以支撑6小时左右的循环且不需要再次布置。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地采用,意在唤起观者的重视以及获取一定的成就感、对这一社会现象的重视和对自身行为的反思。
  每一个交互性艺术装置,都需要体现并实现自身的美学价值。如何实现自身美学价值是每一个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不能够绕开的一个主题。交互性艺术装置美学价值的实现,是建立在观者参与的基础之上的,而其创作的核心,是依托于观赏者在观赏结束之后给出的反馈内容的,在整个艺术鉴赏的过程中,坚持充分发挥观者主卦能动性的原则。   这一作品中,借助了当代高科技手段,让观者充分参与到艺术创作之中,填补作品中召唤结构的空白,切身体会到自己是艺术作品创作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以局外人的身份进行了一次走马观花地观赏。如果把整个装置看作一个系统,那么系统内部设置为双向交流的形式,在一个封闭的场地内,用有限的空间去创造无限的可能性以及带给观者无限的遐想,观者在引导员的引领之下,用参与者的动作去唤起应有的效果,依据装置本身的内部逻辑,实现艺术家最初设定好的,想要去达到的最为理想化的艺术效果
  世界上关注海洋垃圾问题的艺术装置并不算少,但是绝大多数并不具备交互性,此类作品可以瞬间给观看者带来视觉上的震撼以及心灵上的冲击,但产生的灵魂深处的共鸣,以及观赏完毕之后的思考,相较于交互性装置会稍弱。而交互性艺术装置,不仅仅带来视觉的震撼,还有听觉上的冲击与满足,既定的封闭或开放的场域,也更容易带来沉浸式的体验。同时在上述装置中,摘取垃圾的过程还会给观者带来一些触觉上的感受和实际体验,似乎自己真正地进入了一个维护海洋生态环境的实际过程中,很大可能性会产生诸如此后生活中会不会真正加入海洋保护的人群中去的一类思考,这也是这一艺术装置诞生的一大目的。
  三、结语
  目前,对于交互装置的具体形式的界定与分类,暂时不具备一个明确的界限。但其内部所必须具备的召唤型结构,为观者带来的交互性的感受以及沉浸式的体验,与观众所建立的连接性关系纽带,是该装置所必须具备的核心考量与用户体验。同时,诸如LED显示屏的配合,各类传感器的布置与实际运用,以及装置内部逻辑的全局考量,也都是艺术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必须去结合的一类因素。
  我们并不能把交互性艺术装置理解为上述各类要素的简单堆砌,其艺术特色,也绝对不是几个要素的简单相加,而是多元化的综合建構。并要以这种方式,唤醒观者甚至更大的社会群体的参与感、共鸣以及思考。相信在未来,随着艺术家关注度的提升以及更深层次的理解,会有更多且更丰富的该类作品的涌现。
  参考文献:
  [1]亓国梁.新媒体语境下互动影像装置的艺术特征与类型辨析[J].视听,2019,(12):82-83.
  [2](美)尼古拉·尼葛洛庞蒂.数字化生存[M].胡泳,范海燕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
  马天驰,男,内蒙古包头人,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艺术专业硕士,研究方向为文创设计。
其他文献
【摘要】 针对过往的《野草》研究忽视其语言美术特征的现象,本文在梳理汉语文学对语言美术特征追求的历史的基础上,对《野草》的部分篇目作文本细读,分析《野草》语言美术特征在词语和形象上的表现。再从微观到宏观,把握《野草》的语言所构建的三种整体画面感。综合以上多个角度对《野草》语言的美术特征作出系统的解读。  【关键词】 《野草》;鲁迅;语言的美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改编影视作品《入殓师》与其对应的青木新门所写文学原著《纳棺夫日记》进行比较,意在从两部作品的生死主题异同以及对生死这一主题表现手法的不同上分析这两部不同领域的作品对于生死主题的不同理解,从而展现出日本文化中对于生死这一人类大主题的不同理解,此外还通过对《入殓师》的蒙太奇应用以创新的手法与温情来表现传统的严谨入殓仪式的方式进行分析,对未来生与死不再成为世人谈论的禁忌寄予希望,无论生
期刊
【摘要】 本文运用女性主义理论,以小说《紫色》中主人公西丽的转变为核心,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西丽的转变进行分析:西丽对上帝的认识,她对男性与女性地位以及黑人与白人地位的认识。西丽对上帝形象的认识从将其视为白人男性转变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在男女地位上,西丽则经历了从依附、服从男性到对其压迫进行反抗,最终实现经济和精神上的独立;在对黑人与白人地位的认识上,西丽实现了从服从白人意愿并且默默忍受他们的压迫到为
期刊
【摘要】李善熙作为韩国近代文坛的第三期女作家,与男性作家以及第一、二期女作家在创作上有着很大的不同,她创作倾向上较为成熟,注重女性人物生活以及心理活动的描写,通过描写女性人物的心理活动以及对于爱情和家庭的选择,真实地反映了1930年代韩国女性生活的模样,也反映了作家独特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李善熙;女性人物;人物意识;韩国女性作家  【中图分类号】I312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创伤理论的角度解读爱尔兰剧作家丹尼斯·詹斯顿(Denis Johnston)1931年在阿贝剧院上演的剧本《黄河上的月亮》(The Moon In the Yellow River),探讨此剧中的饱经沧桑的铁路工程师多贝尔在爱尔兰当时的历史语境和个人悲剧下造成的心理创伤、多贝尔的创伤弥合与布兰黛的身份重建与其对爱尔兰集体记忆和民族创伤的重构和影响。本文的研究意义是通过探讨《黄河上的
期刊
【摘要】邓恩,17世纪英国玄学派诗歌的领军人物,其诗歌创作思维和写作实践不仅对同辈诗人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对17至20世纪的英美诗歌、西语和俄罗斯诗学以及20世纪当代文论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力。  【关键词】邓恩;玄学派诗歌;影响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2096-8264(2020)33-0029-02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约翰
期刊
【摘要】文学和电影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对文学与电影的互动发展做分析与讨论有突出的现实意义。基于现代电影的发展做具体的分析可知,在现代电影拍摄的过程中,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素材内容,而且成功翻拍的电影在社会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使得越来越多的电影人关注到了文学作品对电影的深刻影响。从相关的研究来看,文学与电影在实践中呈互动发展模式,一方面,文学作品为电影拍摄提供了素材内容,另一方面,电影业的发展
期刊
【摘要】 新形势下,老演员经常讲到“表演一定得讲究真听、真看、真感受”。从深层的视角看,主要强调的就是表演过程中的真实感受和真实的信念感。一旦表演者失去了信念感和真感受,那么就無法相信舞台镜头前的生活。演员本身就需要将对生活和角色的理解呈现到大家的视野中。不仅需要自然,还需要在真实的视角上再现生活。不管是一种情绪,还是一种细微的感受,都需要理解剧情内容、认识角色、跟随角色的情感情绪和体验,达到内心
期刊
【摘要】 “绮语”在文学批评中本自具备世俗与宗教双重含义。就世俗性而言,其特指意义蕴藉辞藻华丽,读之有余味的诗文著作;若考诸宗教之神圣意义,则为四口业之一,或巧利或愚痴或不如法,均可招摄苦受。佞佛之古人于诗词创作之际,颇受此神圣与世俗互相牴牾之观念煎熬,故多方寻求排遣之道,或以忏仪作戒诲文章,或化内典入于俗文,或引俪辞而至于神圣。  【关键词】 绮语;佛教;创作  【中图分类号】I266
期刊
【摘要】娜拉这一人物是挪威现实主义戏剧家易卜生在《玩偶之家》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这一戏剧作品在当时的欧洲引发了十分轰动的反响。同时,易卜生所开创的这一社会问题剧也逐渐成为我国五四时期现实主义戏剧的学习对象。娜拉这一女性形象,成为我国女性独立、妇女解放的标杆。这个时期中国也出现了一批表现女性主义崛起的现实主义戏剧,涌现了一批中国式“娜拉”的女性形象,这种女性形象的塑造同时也体现了我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