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英美文学与英美电影的互动发展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ane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学和电影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对文学与电影的互动发展做分析与讨论有突出的现实意义。基于现代电影的发展做具体的分析可知,在现代电影拍摄的过程中,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素材内容,而且成功翻拍的电影在社会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使得越来越多的电影人关注到了文学作品对电影的深刻影响。从相关的研究来看,文学与电影在实践中呈互动发展模式,一方面,文学作品为电影拍摄提供了素材内容,另一方面,电影业的发展对文学作品的创作视野和格局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来看,文学作品是电影拍摄的重要源泉,而电影业发展则实现了文学的 “引渠开源”。简言之,文学和电影作为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其特点突出,关系密切。本文分析研究英美文学与英美电影的互动发展,旨在为实践工作提供借鉴与帮助。
  【关键词】英美文学;英美电影;互动发展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33-0036-02
  基于目前的电影业发展做分析可知,很多耳熟能详的经典电影都是改编自文学作品,由此可见,文学作品是电影拍摄过程中的重要素材来源,因此在电影业发展实践中不能忽视文学作品的重要价值。另一方面,电影业的发展为文学作品的创作视野和格局提供了方向与参考,所以文学作品创作的整体范围有了拓宽,这使得文学领域实现了进一步的发展。简单来讲,作为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文学和电影各有特点,而且二者在具体的展示方面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所以分析研究文学作品和电影之间的互动,这对于更深层次的掌握两种艺术形式的内在联系意义显著。英美文学作品和英美电影之间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二者的互动发展对于不同的领域进步有积极的影响。
  一、英美文学是英美电影的重要创作源泉
  对英美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进行分析会发现其中有很多都是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来的,基于这个角度做分析可知英美电影创作发展的重要源泉便是英美文学。就电影的具体创作来看,其对文学作品中的灵感进行吸收,并通过电影这种艺术形式进行展现,一方面体现了电影的魅力,另一方面则反映出了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
  《罗密欧和朱丽叶》是英国伟大文学家、剧作家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品之一,该作品所描述的是16世纪的意大利爱情故事[1]。在这部作品中,两个互相敌对的家庭儿女相爱,却因为家庭的关系,青年男女最终选择殉情,这是一部典型的悲剧巨作。在被翻拍为电影之后获得了比较高的成就,也产生了非常大的社会影响力。就《罗密欧和朱丽叶》这部电影分析来看,其在创作的过程中采用了大量的独白,还使用到了非常多的画外音,这些独白和画外音直接取材于作品原文,因此说文学作品成了该电影的素材直接来源。
  在英美文学中,《飘》同样是一部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优秀文学作品,该作品的作者玛格丽特将美国南北战争前后的故事在书中进行展示。从写作着眼点来看,作者并没有将主要的视角集中在战争的庙会上,所以涉及战争的笔触不多。就这部作品来看,其真正的核心是女权主义精神,即作者通过美国南方女性对自己命运的把握表现出了体现出了女性对命运的抗争[2]。在作品中,留守家中的妇女虽然饱受战乱苦楚,但是其在面对生活的时候依然充满了向往,她们对战争所带来的痛苦心有不甘,所以她们靠着自己的勤劳双手和坚强的意志进行家园重建。这部作品在被拍成电影之后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在电影中,女主角所表现出的“乱世佳人”属于所有被电影所感动的人。战争前后,女主角的生活环境发生了非常显著的变化,由高门富户,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大小姐在经历战乱之后失去了很多。虽然在战争前后,女主角饱尝了贫富落差,也体验了人生疾苦,但是其并没有低下自己的头颅,她选择为自己而活。电影中的女主角风华绝代,将作品中的女主人公进行了更加具象的演绎,所以基于电影,人们看到了一个从作品中走出来的让人充满希望,让人对生活抱有美好祝愿的女主人。
  二、英美电影推动了英美文学进一步深化
  基于实践做具体的分析可知,通过对文学作品进行改编可以将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更加生动的展示在观众面前,但是电影的改编不仅仅是多文学作品的简单叙述,而是要基于电影这种方式进行作品的再次深化与扩展,从而使文学作品的主旨、思想等在全新的社会场景中得到具体展示。
  伟大的作品总是备受创作者以及观众的青睐,所以《罗密欧和朱丽叶》这部作品受到了大众的追捧与艺术创作人员的热爱[3]。这部作品成书于16世纪,但是直到今天,对其的改编依然在继续。从相关内容分析来看,这部作品被不断的改编成音乐剧、电影或者是其他的艺术形式,而且在诸多电影展示中均可以看到这部作品的影子,比如美国导演罗伯特·怀斯执导的《西区故事》,其是对《罗密欧与朱丽叶》这部作品的时空转换,因为这部电影作品的故事情节、叙事风格等基于与《罗密欧和朱丽叶》一模一样,区别在于这部电影的故事发生地点在20世纪的美国西区。在电影发展史上,像《西区故事》这样对优秀文学作品进行借鉴的优秀电影还有很多,不过在借鉴的过程中,电影会更加重视现实生活北京的展示,这样一来,电影本身的批判性表现会更加的深刻。
  《傲慢与偏见》也是英美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作品,这部作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不同的导演翻拍,并且融入了当时的社会大环境[4]。就具体的电影改编来看,无论是什么时代的改编,其核心思想没有变,即将作品中的思想内涵以及思考与反思通过电影这种方式像观众进行展示。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电影版的《傲慢与偏见》主要是为了迎合二战期间人们对人情关怀的期待,所以在电影拍摄的过程中,冲突不全、社会人情冷漠等在原著中相对缺乏的内容在电影中被做了细致的处理,这不仅丰富了电影的表现,而且使电影有了明显的时代印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傲慢与偏见》进行了再一次的改编,这次的影视改编立足于对原著的解读基础,所以电影对文学作品中的文学意义和价值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挖掘。基于此,影片的具体拍摄细节以及场景布置等均和文学作品呈现了相似性[5]。进入21世纪后,《傲慢与偏见》被第三次改编拍摄成了电影,在这次的改编中,主要表现的是对女性人格魅力的塑造,这与当时因美国加女权主义市场兴起有显著的关系。总的来讲,通过电影的不断改变,人们对文学作品本身的理解有了更加全面的角度,所以在文学魅力感知和作品艺术价值判断中会表现得更加全面。   三、英美文学和英美电影的互动发展
  对英美文学和英美电影的具体发展做分析可知二者在发展的过程中有比较良好的互动,这种互动实现了二者的共同进步。基于现实做分析可知,当代电影技术发展迅猛,先进的技术为更多的文学作品拍摄提供了更好的基础支持。文学和电影属于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所以在发展过程中,二者不能混淆,其具体的发展道路更需要在相应的特点基础上实施。就文学作品来讲,其强调的是情节、结构,对思想的深度有比较高的关注,而电影则重视的是感受,
  场景和演技等因素有比较高的要求,因此说只有深度的文学作品被改编为电影,其深度和意味才会更加的明确。认识到二者的区别与特长,并重视二者的互动,这对于电影和文学的良性互动发展意义显著。
  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具体的分析发现其在表现手法应用方面非常重视语言的描述,所以英美文学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会给人生动、细腻的感觉[6]。在进行电影改编的时候,基于文字语言的细腻描写,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会通过影视画面展示,价值声音、场景等清洁设计,文学作品中的大段场景描写展现会更加具象。文学作品的故事情节描述,在电影中能够利用蒙太奇的镜头做调动,这样,空间借还更加的自如,表现直观性也显著加强。就事情发展的具体表述来看,文学作品体现出了抽象性,所以阅读者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才能够对事情发展有深刻理解。在电影中,事情发展可以利用直观的镜头进行呈现,从而让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对镜头画面等产生思考[7]。以《罗密欧和朱丽叶》电影为例,在电影中,男女主人公殉情的悲剧色彩被设计唯美且凄凉的画面衬托,从而表现的更具有意境感。总的来讲,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电影艺术,其均有各自表现方面的特点,而且在不同的环境中,这种特点所展现出来的优势是有显著差异的。总之,电影和文学作品,在艺术变现形式上存在差异,但是二者有着各自的优势,文学作品与电影的互动发展过程中,要注意各抒所长,发挥各自的优势。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文学作品和电影作为艺术的不同表现形式,在形象展示和实现内涵呈现方面各有特点,且都具备优势。具体分析两种艺术表现形式会发现二者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互动性,而且这种互动对两种艺术形式的完美呈现都有积极的意义。基于此,分析研究英美文学作品和英美电影之间的互动性便有了突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何婧.英美文学与英美电影的互动发展探析[J].科教文汇,2019,000(035):173-174.
  [2]郭敏敏.英美文学与英美电影的互动发展探析[J].南国博览,2019,000(009):77-77,79.
  [3]黄丽华.关于英美文学与英美电影的互動发展探究[J].校园英语,2018,(6):231-232.
  [4]陈美姣.英文电影和英美文学之间的关系探讨[J].风景名胜,2019,(4).
  [5]朱薇.英文电影和英美文学之间的关系分析[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9,33(Z1):79-81+94.
  [6]孙月香.刍议英美文化的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J].青年文学家,2019,(29).
  [7]曹鹏.文本与电影互动——英美文学影视化改编意识流表述架构[J].电影评介,2018.
  作者简介:
  杨娟,女,汉族,山东青岛人,本科,职称:讲师;研究方向:旅游英语。
其他文献
【摘要】目前,“汉语热 ”持续升温,国家汉办考虑到国外不断扩大的汉语学习需求,定期派遣一定数量的志愿者到各国参与汉语教育工作。然而,志愿队伍不断壮大,随之而来,在教师跨文化适应过程中,也出现了形形色色的问题。本文立足于分析汉语教师志愿者的跨文化适应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汉语教师志愿者跨文化适应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汉语教师;跨文化;适应  【中图分类号】G13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格林童话来自德国,是影响全世界少儿的读物,对少儿思想道德和意识形态的形成具有启蒙意义。格林童话的语言质朴,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性格鲜明,非常切合少儿的认知水平。在人物设置上,继母形象是格林童话中最多的形象之一,共同特点是自私、邪恶、善妒,是主要人物的对立面,也是主要人物不幸命运的缔造者,继母形象在童话中推进了情节的发展,但这个形象也给少儿留下深刻印象,影响他们对生活中继母的认知。  【关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当前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为了使传统文化能够推动社会文化的不断进步,需要对存在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更加贴合于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和人们的审美要求。在对李清照《声声慢》这一词作的赏析时,我们要从词作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髓入手,通过对内容的全方位赏析,才能知晓词作的意境,从而了解本李清照创作这首词的思想情感。  【关键词】《声声慢》;赏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
期刊
【摘要】《牡丹亭》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是中国戏剧的代表作,显示了中国戏剧不同于西方戏剧的叙事模式和剧作技巧。主要表现为欣赏的间离效果、奇情的叙事模式、戏剧性反讽技巧、时空的高度自由、喜剧人物的设置、大团圆的故事结局,这些不同显示了中国的戏剧剧作的特质,这种独特的叙事模式和剧作技巧对中国当今戏剧、话剧、电影的发展有很强烈的现实指涉。  【关键词】间离;奇情;时空自由;戏剧性反讽  【中图分类号】I2
期刊
【摘要】 针对过往的《野草》研究忽视其语言美术特征的现象,本文在梳理汉语文学对语言美术特征追求的历史的基础上,对《野草》的部分篇目作文本细读,分析《野草》语言美术特征在词语和形象上的表现。再从微观到宏观,把握《野草》的语言所构建的三种整体画面感。综合以上多个角度对《野草》语言的美术特征作出系统的解读。  【关键词】 《野草》;鲁迅;语言的美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改编影视作品《入殓师》与其对应的青木新门所写文学原著《纳棺夫日记》进行比较,意在从两部作品的生死主题异同以及对生死这一主题表现手法的不同上分析这两部不同领域的作品对于生死主题的不同理解,从而展现出日本文化中对于生死这一人类大主题的不同理解,此外还通过对《入殓师》的蒙太奇应用以创新的手法与温情来表现传统的严谨入殓仪式的方式进行分析,对未来生与死不再成为世人谈论的禁忌寄予希望,无论生
期刊
【摘要】 本文运用女性主义理论,以小说《紫色》中主人公西丽的转变为核心,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西丽的转变进行分析:西丽对上帝的认识,她对男性与女性地位以及黑人与白人地位的认识。西丽对上帝形象的认识从将其视为白人男性转变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在男女地位上,西丽则经历了从依附、服从男性到对其压迫进行反抗,最终实现经济和精神上的独立;在对黑人与白人地位的认识上,西丽实现了从服从白人意愿并且默默忍受他们的压迫到为
期刊
【摘要】李善熙作为韩国近代文坛的第三期女作家,与男性作家以及第一、二期女作家在创作上有着很大的不同,她创作倾向上较为成熟,注重女性人物生活以及心理活动的描写,通过描写女性人物的心理活动以及对于爱情和家庭的选择,真实地反映了1930年代韩国女性生活的模样,也反映了作家独特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李善熙;女性人物;人物意识;韩国女性作家  【中图分类号】I312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创伤理论的角度解读爱尔兰剧作家丹尼斯·詹斯顿(Denis Johnston)1931年在阿贝剧院上演的剧本《黄河上的月亮》(The Moon In the Yellow River),探讨此剧中的饱经沧桑的铁路工程师多贝尔在爱尔兰当时的历史语境和个人悲剧下造成的心理创伤、多贝尔的创伤弥合与布兰黛的身份重建与其对爱尔兰集体记忆和民族创伤的重构和影响。本文的研究意义是通过探讨《黄河上的
期刊
【摘要】邓恩,17世纪英国玄学派诗歌的领军人物,其诗歌创作思维和写作实践不仅对同辈诗人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对17至20世纪的英美诗歌、西语和俄罗斯诗学以及20世纪当代文论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力。  【关键词】邓恩;玄学派诗歌;影响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2096-8264(2020)33-0029-02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约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