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的“质疑”能力培养与“激疑”创设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xzhou6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学生质疑问题,是突出主体,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重要体现。培养质疑能力对促进学生智能发展和素质提高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学生能不能发现问题,有了疑问是否有胆量提出来?怎样提问?怎样培养学生有疑就问,善于提问的好习惯?可从这几方面培养。
  1、从情感入手,消除质疑的心里障碍。
  长期以来,有的教师怕学生节外生枝,怕学生提问,打乱教学计划习惯于一讲到底。而学生,特别是中差生有自卑心里,怕说错被同学、老师取笑,有疑问也不敢说,课堂缺乏民主和和谐气氛,造成怕问的心里障碍。因此,要培养质疑能力,首先要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有疑的心理基础——敢问,为此,教师平时要多于学生接触,与学生交朋友,沟通师生情感,消除队里情绪,使学生“不怕老师”。教学时语言要和蔼亲切,生动而丰富,对学生的回答并批评职责,讽刺挖苦,不恶语伤害其的自尊心,对学生的提问不要求全责备,哪怕是“离谱”,也要认真对待保护其积极性,尽量发现其的闪光点。有的学生一时提不出问题或胆怯,老师要用信任期望的语气给予鼓励。对于说错的学生要给予真诚的谅解和帮助。让学生们“吃一堑长一智”,绝对不能训斥和挖苦。只要经常这样做,学生怕问的心理障碍就能逐步消除。
  2、教给方法,让学生有“疑”可质。
  学生有胆量并有了一定兴趣后,并不等于就能问到重点上,点子上,要问得恰到好处,关键在于让学生掌握基本方法,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可以让学生这样想:①概念:为什么这样表述,能否增加或删改一些字词。在概念内涵的挖掘,外延的拓展上质疑。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引导学生对分数含义的关键字词质疑。如:“为什么单位‘1’的‘1’字要加上引号?”②计算:有没有简便方法?在“理”字上下功夫质疑。例如:在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56.28÷0.67时,可质疑:“为什么一定要把除数化成整数,而不是把被除数化成整数?”③应用题,列式的依据是什么?力求寻找更好的解法。例如:在教学“分数工程问题”时可问:为什么可以用单位“1”来代替具体的数量?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对任何一个问题都去“钻牛角尖”,或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甚至提出其他学生或老师一时也想不到的问题。这是学会质疑的关键。有的学生质疑的涉及面广显得“多而杂”,这时老师可组织学生讨论,哪些问题问得好,哪些问题不着边际,不是教材的内容和重点,引导学生逐步由“多而杂”,变为“少而精”。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就能有所发现,逐渐学会质疑。
  3、因材施教,有计划逐步培养。
  质疑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问题,学生敢问,这是前提。学生爱问,养成良好习惯,这是关键。学生敢问,爱问还不够还要使学生会问,善问,能提出有质量的问题,这是培养质疑能力的核心。由于学生知识有差异,发展又不平衡,因此,在培养过程中不能敢问、爱问、会问、善问绝对分开,而要因材施教,对于怕问的学生侧重于培养敢问入手,对于有胆量的学生则进行会问,善问的培养,以最终形成质疑,释疑的学习氛围,这才是进行质疑问难的着眼点和归宿点。
  “激疑”,不仅能使学生迅速地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成一种“自我需要”。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认识结构,抓住学生思维活动中的热点和难点,将“疑”设在学生学习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中,让学生在“疑”中产生兴趣,不断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
  ①在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处激疑
  巴甫洛夫说过:“任何一个新问题的解决,都要利用主体经验中已有的同类题”。新授前的准备题,起着复习巩固旧知识,激发求知欲,扫除学习障碍,为学习新知识铺垫作用。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提供学生新知背景中的“联结点”让学生去观察、比较、诱使学生产生疑问,萌发猜想有效地引起学习动机。例如:在“商不变性质”的教学中,先出示口算题:12÷436÷1230÷10540÷1805400÷180054000÷18000
  学生很快地说出这组数的结果都是3。接着出示:54000……0÷18000……0=()让学生对这道题的结果无从答出,然后我做出如下的设计:
  师:同学们可以大胆地猜一猜。(生:我猜这题答案可能等于3.)
  师:真聪明,让你猜对啦!这道题等于3.这么大的数,我们没有经过计算,为什么就可以断定它等于3?它与口算题之间有什么关系?此时,学生的思维已处于欲罢不能的状态,教师可把握时机,把学生带入新知识的学习中。
  ②在创设问题中激疑。
  所谓问题,是“人认识的已知部分与被认识的未知部分的距离”,是“疑难和矛盾,是一种没有直接明确的方法和途径可遵循的情境。”思维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精心设问,既能导思,又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时,教师可以先出示一组分数:310、722、720、1730、14、19、225、221,让学生把这些分数化成小数并分类。学生会立即产生“疑惑”,“为什么要分类?”“这里有什么奥秘?”然后设问:a、一个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与它的分子有关系吗?b、究竟分母是什么样的数时,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c、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一定具备什么特征?d、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是什么?…….这一系列的疑问,引出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也使学生的探索欲望不断上升。
  ③在创设情境中激疑。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在导入新知识,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把知识发生的背景,置于一幕幕使学生喜爱。令学生惊奇的情境之中,从而先声夺人,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维生出强烈的探究厚望,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求知。
  例如:在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时,可这样设计,师:同学们,这节课上什么课?(生:数学课)。可老师现在要请我们班上的“小黄鹂”为大家唱一首歌。(生:热烈鼓掌)。
  师:我们的这位歌手唱得怎样?怎样衡量她的唱歌水平?(生:让评委来打分)。对,老师请4个小组长和老师一起担任评委,给这位歌手打分数。
  师:同学们看5个评委意见一致吗?按谁的意见办?(个别学生说:听老师的,另一些同学说:不行,那其他评委的分数做什么用?)
  师:对,不能凭老师说了算。
  生:那如何给这位歌手定分呢?
  师:这涉及到我们所要学的一个新知识。(板书:求平均数应用题),我们要给这位歌手定分,就是5个评委亮出分数的平均数。……
  通过模拟电视上歌手大奖赛评委评分的情景使学生兴趣高涨,同时在情景中揭示了“求平均数”的必要性,让学生渴求心进入新知的学习。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目的:观察中医心身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近期临床疗效及减少复发率, 探讨其作用机理,了解其心理社会因素导致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为中医心身治疗消化性溃疡病提供理论与临床
背景分析一  习题课是数学教学的一种重要课型,它是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掌握知识的要求,在课堂上所进行的以讲练习题为主的一种课型。它是巩固基础知识、深入理解概念,进一步掌握基本规律的必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认知飞跃的主要途径。  背景分析二  习题课与练习课、复习课应有所区别,练习课是对学段内容,主要是操作层面内容的操练,复习课是对学段内容以及考点的再现,而习题课往往是对学段
期刊
2015年年初,全国党史研究室主任会议在北京召开,宣布了全国党史部门党史研究领军人物评选结果,有14位成就卓著的党史研究大家当选,他们代表了全国地方党史研究的最高水平。苗
有明一代,在人性的张扬上无疑是走在历史的前列。早在弘治、正德年间(1488-1521),以江南桑悦、唐寅、祝允明、张灵等为代表的“狂简”之士,个性的自由,个人生活的放荡不羁,已
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自主研发芩柴抗毒合剂治疗小儿EB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疗效,探讨芩柴抗毒合剂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前瞻性研
肝炎病对我国国民健康危害严重,近30年来国内外医学界一直很重视肝病防治研究。目前,使用药物来排除对肝细胞造成损害的各种致病因素,或者降低致病因素的肝损伤能力,这样的治疗方法,仍然是现代医学治疗肝病的主要方法。这种方法,在中医学中属祛邪范畴。中医学中还有一种专门扶助人体正气,使正气增强,来对抗致病邪气最终使邪气离开人体,这种方法在中医学中被称为“扶正抗邪”。它的依据就是两千年多前中医经典《黄帝内经》
目的:分析头针结合DMS治疗对脑卒中后患者肌张力的恢复和影响,研究结果将为头针结合DMS的临床规范化应用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根据课题纳入标准,本课题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