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教育是以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素质和谐发展为最终目标。艺术教育是通过艺术审美教育,培养幼儿感受、理解、表现、鉴赏、创造美的能力,陶冶幼儿情操,发展幼儿智力,促进其自身各种因素的平衡发展。因此,艺术教育的培养影响着幼儿全面发展进程。
一、幼儿艺术教育自主性学习氛围的表达与表现
1.创设宽松、自由、开放、鼓励的艺术环境。著名的儿童教育家奥尔夫特别强调要为幼儿创设一个自由、宽松、便于交流和共享的学习环境,他曾经说过:“让孩子自己去寻找,自己去创造,是最重要的。”因此,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自由、开放鼓励的环境、提供幼儿自主和主动活动的空间和时间,是确保幼儿自主性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创设大舞台给幼儿更多展示、表演的机会;鼓励幼儿一起做以节奏性的体验为主的拍手游戏、节奏火车、简单地即兴歌唱等活动,或者提供一些生活中最熟悉的物品如纸、剪刀等作为幼儿创作艺术作品的自然材料,通过幼儿自己动手,自由地表达自我表现感受;或以游戏的形式引导幼儿自发学习。就在这样的活动环境中,幼儿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有权有能力选择并参与自己喜爱的活动,同时能够提出自己的、不同于别人的想法和意见,大胆地表达与表现。
2.每个幼儿都有自我表达与表现的需要,他们常用艺术的手段,用自己的声音和动作,用自己的画表达与表现自己的感受和内心体验。我们发现,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幼儿常常会在各种场合、旁若无人地做画,并会长时间陶醉于这种充满想象之中;在音乐活动中,老师让幼儿听着音乐自由做动作的时候,也是幼儿最快乐、最陶醉的时候;在美术活动中,老师让幼儿作意愿画时,往往也是幼儿最投入、最开心的时候。于是,我们努力使艺术教育成为幼儿喜欢和感兴趣的活动,并使幼儿在活动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与体验,表现幼儿自己的个性特点及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幼儿艺术教育要接纳幼儿的差异怀、独特性
幼儿教育活动中,幼儿的表达、表现、联想、情感体验是不同的、多元的、可变的、有相当大的自由度。如听到同一音乐,不同的幼儿有不同的感受,他们会按自己不同的想象,随音乐进行创造性地表现。在区角活动中,美工角的小朋友都在尝试新的剪纸,内向的曾维洁很想剪一只鸟,却迟迟不动手。于是我尝试以学习者的身份和她一起想小鸟的特征,并鼓励她大胆剪。一双小手、一把剪刀、在我充满鼓励的眼神下,不但剪出了小鸟,还剪出了燕子、天鹅,然后在身体上进行一些简单的镂空,作品很有创意。由此可见,每个幼儿都是“画家”“艺术家”,只要我们鼓励幼儿在艺术活动中按自己的方式表达,他们就会无拘无束地发挥自己的想象,表达他们自己的所见、所感。
三、幼儿艺术教育要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
1.新《纲要》中指出“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为幼儿创设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互相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新《纲要》中,主张让幼儿感受快乐,体验成功;主张幼儿大胆的表露个性,张扬自我;主张幼儿欣赏自己,更要学会欣赏他人……这是一种全新的幼教理念,我们教师如能正确地理解把握,把它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去,那么对于幼儿良好的个性培养,对于幼儿未来的成长有着深远的意义。
2.一般来说,在教育活动中,幼儿对于自己的作品、表演很欣赏、很陶醉,而对同伴的表现关心甚少,这和他们的心理——“自我中心”的特点是相符的。因此,我们在每次活动结束时,都要适时对幼儿作品进行评价。最初以老师为主,慢慢引导幼儿评价同伴的作品,逐步树立起“我能干,大家都能干”的意识。教师可专门设计一些合作性的创作活动,为幼儿创设条件,引导孩子们相互交流、相互协商。在这些活动中,让幼儿逐步懂得“我能画好,别人也画的不错,如果大家一起画就会画得更好”,从中来培养幼儿之间的合作意识,这对良好个性的养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幼儿艺术教育要开展多样的教育途径和教学尝试
1.师幼互动是幼儿教育、教学过程及其特点的综合概括和体现,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直接影响师幼互动的进行、发展和效果,是师幼互动总体特征的集体体现。研究表明,教师和幼儿的发起行为在性质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教师发起行为,以中性行为为主,消极行为多于积极行为;而幼儿发起行为,无论是总体分布,还是环节上,积极行为都多于消极行为。幼儿期是人生发展的初期,他们的发展有共性,更有个性,因此,把儿童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转换为现实性就是教师创造教育的任务。
2.运用多种感官,帮助幼儿理解作品的要求。幼儿受身心发展的制约,感知觉在认知活动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教师在艺术教育过程中,注意引导幼儿充分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感知色彩、声响等的意蕴,调动想象、思维、动作、语言的参与,反馈感受程度,促进理解。如在美术活动中,让幼儿看一组图片,听一段音乐,做做动作,编个故事等,帮助幼儿在此过程中逐步加深对作品内容的了解,以达到准确表现的目的,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一、幼儿艺术教育自主性学习氛围的表达与表现
1.创设宽松、自由、开放、鼓励的艺术环境。著名的儿童教育家奥尔夫特别强调要为幼儿创设一个自由、宽松、便于交流和共享的学习环境,他曾经说过:“让孩子自己去寻找,自己去创造,是最重要的。”因此,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自由、开放鼓励的环境、提供幼儿自主和主动活动的空间和时间,是确保幼儿自主性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创设大舞台给幼儿更多展示、表演的机会;鼓励幼儿一起做以节奏性的体验为主的拍手游戏、节奏火车、简单地即兴歌唱等活动,或者提供一些生活中最熟悉的物品如纸、剪刀等作为幼儿创作艺术作品的自然材料,通过幼儿自己动手,自由地表达自我表现感受;或以游戏的形式引导幼儿自发学习。就在这样的活动环境中,幼儿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有权有能力选择并参与自己喜爱的活动,同时能够提出自己的、不同于别人的想法和意见,大胆地表达与表现。
2.每个幼儿都有自我表达与表现的需要,他们常用艺术的手段,用自己的声音和动作,用自己的画表达与表现自己的感受和内心体验。我们发现,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幼儿常常会在各种场合、旁若无人地做画,并会长时间陶醉于这种充满想象之中;在音乐活动中,老师让幼儿听着音乐自由做动作的时候,也是幼儿最快乐、最陶醉的时候;在美术活动中,老师让幼儿作意愿画时,往往也是幼儿最投入、最开心的时候。于是,我们努力使艺术教育成为幼儿喜欢和感兴趣的活动,并使幼儿在活动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与体验,表现幼儿自己的个性特点及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幼儿艺术教育要接纳幼儿的差异怀、独特性
幼儿教育活动中,幼儿的表达、表现、联想、情感体验是不同的、多元的、可变的、有相当大的自由度。如听到同一音乐,不同的幼儿有不同的感受,他们会按自己不同的想象,随音乐进行创造性地表现。在区角活动中,美工角的小朋友都在尝试新的剪纸,内向的曾维洁很想剪一只鸟,却迟迟不动手。于是我尝试以学习者的身份和她一起想小鸟的特征,并鼓励她大胆剪。一双小手、一把剪刀、在我充满鼓励的眼神下,不但剪出了小鸟,还剪出了燕子、天鹅,然后在身体上进行一些简单的镂空,作品很有创意。由此可见,每个幼儿都是“画家”“艺术家”,只要我们鼓励幼儿在艺术活动中按自己的方式表达,他们就会无拘无束地发挥自己的想象,表达他们自己的所见、所感。
三、幼儿艺术教育要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
1.新《纲要》中指出“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为幼儿创设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互相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新《纲要》中,主张让幼儿感受快乐,体验成功;主张幼儿大胆的表露个性,张扬自我;主张幼儿欣赏自己,更要学会欣赏他人……这是一种全新的幼教理念,我们教师如能正确地理解把握,把它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去,那么对于幼儿良好的个性培养,对于幼儿未来的成长有着深远的意义。
2.一般来说,在教育活动中,幼儿对于自己的作品、表演很欣赏、很陶醉,而对同伴的表现关心甚少,这和他们的心理——“自我中心”的特点是相符的。因此,我们在每次活动结束时,都要适时对幼儿作品进行评价。最初以老师为主,慢慢引导幼儿评价同伴的作品,逐步树立起“我能干,大家都能干”的意识。教师可专门设计一些合作性的创作活动,为幼儿创设条件,引导孩子们相互交流、相互协商。在这些活动中,让幼儿逐步懂得“我能画好,别人也画的不错,如果大家一起画就会画得更好”,从中来培养幼儿之间的合作意识,这对良好个性的养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幼儿艺术教育要开展多样的教育途径和教学尝试
1.师幼互动是幼儿教育、教学过程及其特点的综合概括和体现,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直接影响师幼互动的进行、发展和效果,是师幼互动总体特征的集体体现。研究表明,教师和幼儿的发起行为在性质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教师发起行为,以中性行为为主,消极行为多于积极行为;而幼儿发起行为,无论是总体分布,还是环节上,积极行为都多于消极行为。幼儿期是人生发展的初期,他们的发展有共性,更有个性,因此,把儿童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转换为现实性就是教师创造教育的任务。
2.运用多种感官,帮助幼儿理解作品的要求。幼儿受身心发展的制约,感知觉在认知活动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教师在艺术教育过程中,注意引导幼儿充分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感知色彩、声响等的意蕴,调动想象、思维、动作、语言的参与,反馈感受程度,促进理解。如在美术活动中,让幼儿看一组图片,听一段音乐,做做动作,编个故事等,帮助幼儿在此过程中逐步加深对作品内容的了解,以达到准确表现的目的,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