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消费结构及天然气需求预测

来源 :生态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ling_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双碳”目标下,中国能源消费结构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根据近20年的经济发展、能源消费量等演变趋势,利用能源消费弹性系数预测2030年中国能源消费量,并构建各能源消费增量贡献值模型,预测各能源消费量.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30年,中国经济发展可分为规模速度型、换挡转速及高质量发展三个阶段,与能源的高耗能粗放发展、粗放转向高质量发展及高质量平稳发展三个阶段相对应;(2)预测2030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为588 464万~616 762万吨标准煤,其中煤炭占比降为46%左右,石油占比缓慢增至20%,天然气占比快速攀升至15%,电力占比稳步增至19%左右,届时天然气的消费增量贡献值最大,为0.15;(3)2000-2030年,天然气增速较快,天然气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最具有需求潜力的高效、低碳能源.
其他文献
文章以湖北省神农架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为案例地,运用混合研究法中的发展法探讨不同生计方式居民的可持续旅游感知与态度的差异及其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神农架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内部不同生计居民的 可持续旅游感知与态度存在差异,传统生计型社区居民的制度和经济可持续感知分别是影响其满意度和支持度最显著的因素,旅游主导型社区居民的经济可持续感知则是影响其满意度和支持度最显著的因素,而对于旅游专营型社区居民,制度可持续感知是影响其满意度和支持度最显著的因素.(2)在三个结构关系模型中,满意度在经济可持续感知与支持度、
绿色发展评价作为衡量绿色发展进程、识别发展机遇和挑战、促进绿色发展的工具,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领域.充分了解国内外绿色发展评价研究和实践开展情况,有助于明晰我国绿色发展评价的改进方向.论文围绕绿色发展内涵、评价实践、评价方法、指标构成等几个方面对国内外绿色发展相关评价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比较分析,认为国内绿色发展评价一定程度还滞后于对绿色发展的认识;仪表盘和综合指数法作为在国际、国内应用最广泛的评价方法,反映出国际对灵活性、国内对可比性的偏爱;国际组织构建绿色发展相关指标体系普遍关注“政策”型指标,中国更关注“
围绕城市绿色发展竞争力理念,结合绿色发展理论和城市竞争力理论,构建基于生态城市规划视角下的城市绿色发展竞争力指标体系绿色模型,从横向和纵向对江浙沪地区绿色发展竞争力进行实证研究.基于实证结果,依据绿色模型五大准则对江浙沪地区的绿色发展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以下对策建议:践行绿色理念,落实省市绿色发展制度;以经济开发区为整治重点,优化省市绿色产业体系;因地制宜,开拓特色型绿色发展道路;赋予新内涵,构建省市绿色社会体系;治理和发展并重,推动农业农村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凝聚监管合力,厘清监管责任,强化监管保
引导我国农村居民日常间接节能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论文采用农村居民调研数据,运用回归分析考察节能意识对农村居民日常间接节能行为的主效应,运用层次回归分析节能意识三维度的交互效应以及情境变量对节能意识—日常间接节能行为关系的调节效应.研究表明:节能情感和生态价值观对日常间接节能行为存在显著主效应;节能意识各维度间不存在两两交互作用;节能习惯、宣传教育和政策执行力度三个情境变量对节能意识—日常间接节能行为关系存在显著的调节作用.
以全球价值链为视角,构建装备制造业出口隐含碳排放与出口国内增加值之间的Tapio脱钩模型,采用投入产出法估算出中国装备制造业出口隐含碳排放量,基于WIOD数据、采用增加值贸易分解方法测算出中国装备制造业出口国内增加值,在此基础上分析二者之间的脱钩状态.实证结果显示:(1)中国装备制造业出口隐含碳排放量呈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出口国内增加值基本保持增长态势但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二者的脱钩关系由弱脱钩、负脱钩向强脱钩转变.(2)中国装备制造业四个行业出口隐含碳排放量的变化趋势与整体层面大体一致,出口国内增加值
可持续设计作为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一直备受设计界的重视.为了探究可持续设计理论的发展规律,将过去40年间可持续设计理论的演变过程归纳为生态创新、可持续创新和系统创新三个阶段,旨在通过分段式分析十种可持续设计方法,以揭示可持续设计理论的发展趋势.研究表明,在可持续设计理论的演变过程中,其研究重点从改善环境影响转向扶持弱势群体和增加社会凝聚力,再转变为变革社会系统,这是一个多维度融合和多价值交叠的发展过程.
生态环境服务付费作为平衡地区发展与生态保护的有效方法受到广泛关注.运用CiteSpace知识图谱对“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2 840篇文献进行分析,从阶段辨识和知识群组两方面对国外生态环境服务付费的涵义、机制构建、效益评估及效益影响因素进行系统梳理.
为协调各利益主体的利益目标,综合治理水资源、水环境问题,欧盟于2000年颁布了《欧盟水框架指令》,规定联盟内各国在流域管理规划中要积极组织公众参与,吸收公众参与流域管理规划.论文通过简要阐述欧盟水资源管理框架中公众参与原则的指导文件,从什么是公众参与,为什么需要公众参与,应该让谁参与以及何时和如何让公众参与流域管理几个方面概括了实施公众参与需要考虑的问题.据此指出我国公众参与流域管理存在的问题,并为更好地组织实施公众参与流域管理提出可能的建议,提高公众对保护水资源的参与,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使用,努力实现生
基于流域生态服务需求方的支付意愿(WTP)理论分析,综合运用单、双边界二分式和开放双边界二分式条件价值法(CVM),分阶段考察不同决策过程下渭河流域中下游居民的支付意愿,并通过构建Logit模型、Probit模型和Tobi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比较得到渭河中下游居民的真实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开放双边界二分式估算受访者的平均支付意愿及分析其影响因素是更科学、合理的方法选择,受访者的性别、受教育程度、家庭平均月收入、对当地水生态环境的态度等变量对整体、城镇和农村受访者的支付意愿均有显著影响.此外,户
中国生态经济研究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是许涤新先生倡导下的社会科学界与自然科学界学者的一次完美合作.此后成立了全球第一个研究生态经济的学术团体,创立了全球第一份研究生态经济的学术期刊,搭建了全球第一个专门从事生态经济研究的学术机构,推动了中国生态经济的研究及学科建设.可以将中国生态经济研究40年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生态平衡理论阶段(1981-1983年)、生态经济协调理论阶段(1984-1991年)、可持续发展理论阶段(1992-2000年)以及绿色发展理论阶段(2001年至今).同时,在对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