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部分,它是学生掌握知识、收集信息、发展智力、培养品德、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为进一步推动阅读教学工作,我把自己在阅读教学中的体会谈谈,与同行共勉.。
一、改变阅读教学观念
过去语文阅读教学,只是把教材当作学习语文的知识的教科书。通过学习,学生只能获取别人观察、思考、感悟生活经验,从而认识世界,了解社会,感悟人生。也就是把阅读当作认识、了解、观察、感悟、思考人生社会,获得间接经验的手段。所以我们要改变这种认知重认识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重分析轻综合的倾向。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教学之中”,“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我们必须改变阅读教学中的旧观念,努力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二、正确认识阅读教学的作用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是识字的主要途径,有利于提高识字质量;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不但能够加强小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而且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能让小学生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同时也能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三、充分利用阅读教学资源
1、阅读教学要从课文入手。
教科书是语文课堂教学资源之一。课堂是实施语文教育、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是实现语文课程目标的最基本和最便利的资源。教师要紧紧依托教材,充分利用好课堂这块阵地,把生活中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料与教材相结合,拓宽课堂教学的空间,建立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开展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真正地行动起来。
2、丰富学习语文渠道
语文课程以学生的语文生活经验和成长需要为依托,把教科书与生活融为一体,既引导学生利用教科书学习语文,又拓展语文学习的领域和空间。课外学习资源则非常广泛。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等都是学习语文的活水资源,也为运用语文提供了广阔天地。可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学习先进人物的高尚情怀。只要我们有意识地把学生从课堂引入生活,将这些资源融入学生的心田,就能促进其语文学习。
3、提高教师语文素养
其一,会读书。会读书,是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中华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传统给我们炎黄子孙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它犹如一座取之不尽的宝藏,积淀着智慧结晶,映射着理性光辉。而那些流传了几千年的言论著作、诗词曲赋,更如灿烂的星辰,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其二、要会研究。一个不搞科研的教师,不可能成为一名名教师,教师应以研究者的姿态出现在素质教育的舞台上,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行研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学的实践者是教师,因此,研究语文教学如何改进,语文教师责无旁贷。” 其三、要会上课。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直接影响课堂的的活力。无活力并不是因为学生没有问题,无问题是因为没有活力。而教师是课堂活动的促进者、学生的帮助者、与学生的关系是合作关系。最后,要会写作。不能由于长时间的不用、不积累,使自己在词汇处于“退化”、“透支”状态。
四、创设良好氛围,激发阅读的趣味性
语文教师应该将真情注入我们的阅读课堂,将关爱倾入学生的个性心灵,让每一个学生生活在阅读阳光中,使阅读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扎实有效“兴趣是阅读的老师,快乐是阅读的动力。”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营造宽松的阅读环境,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在深入阅读时,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如在教学《北京亮起来了》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读后给大家当导游,一起游北京的夜景。使学生一下子就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对文本的探索与解读中去了。然后,我再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来品读北京的亮丽与辉煌,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五、阅读教学要培养阅读习惯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能促使学生自觉持久地进行阅读实践,并逐步内化成阅读能力。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养成边读边思考边动手的习惯,在读书时会进行圈、点、勾、画,能运用工具书解决读书时遇到的疑难问题。在学生初读课文阶段,题目首先映入眼帘。教师要教如何理解题意,如《揠苗助长》一课,教联系上下文理解加点的词语,从而体会内容方法;《亡羊补牢》可教结合课文谈体会,从而理解课文的方法。开始读文章时,应教学生读的慢些,做到眼到、口到、心到,重点放在读准字音和读得连贯上。在精读课文阶段,要教会学生如何了解各段在全文中的作用,学习读书要领会其中的线索,把握作者的思路。总之,阅读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在教育中逐步形成阅读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我想,只要我们教师牢记新课程标准中关于个性化阅读的理念,坚持在教学中贯彻执行,做到学生自主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兼顾、课内和课外阅读结合、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融合,相信阅读之花将会越开越美丽!
一、改变阅读教学观念
过去语文阅读教学,只是把教材当作学习语文的知识的教科书。通过学习,学生只能获取别人观察、思考、感悟生活经验,从而认识世界,了解社会,感悟人生。也就是把阅读当作认识、了解、观察、感悟、思考人生社会,获得间接经验的手段。所以我们要改变这种认知重认识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重分析轻综合的倾向。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教学之中”,“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我们必须改变阅读教学中的旧观念,努力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二、正确认识阅读教学的作用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是识字的主要途径,有利于提高识字质量;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不但能够加强小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而且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能让小学生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同时也能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三、充分利用阅读教学资源
1、阅读教学要从课文入手。
教科书是语文课堂教学资源之一。课堂是实施语文教育、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是实现语文课程目标的最基本和最便利的资源。教师要紧紧依托教材,充分利用好课堂这块阵地,把生活中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料与教材相结合,拓宽课堂教学的空间,建立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开展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真正地行动起来。
2、丰富学习语文渠道
语文课程以学生的语文生活经验和成长需要为依托,把教科书与生活融为一体,既引导学生利用教科书学习语文,又拓展语文学习的领域和空间。课外学习资源则非常广泛。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等都是学习语文的活水资源,也为运用语文提供了广阔天地。可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学习先进人物的高尚情怀。只要我们有意识地把学生从课堂引入生活,将这些资源融入学生的心田,就能促进其语文学习。
3、提高教师语文素养
其一,会读书。会读书,是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中华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传统给我们炎黄子孙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它犹如一座取之不尽的宝藏,积淀着智慧结晶,映射着理性光辉。而那些流传了几千年的言论著作、诗词曲赋,更如灿烂的星辰,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其二、要会研究。一个不搞科研的教师,不可能成为一名名教师,教师应以研究者的姿态出现在素质教育的舞台上,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行研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学的实践者是教师,因此,研究语文教学如何改进,语文教师责无旁贷。” 其三、要会上课。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直接影响课堂的的活力。无活力并不是因为学生没有问题,无问题是因为没有活力。而教师是课堂活动的促进者、学生的帮助者、与学生的关系是合作关系。最后,要会写作。不能由于长时间的不用、不积累,使自己在词汇处于“退化”、“透支”状态。
四、创设良好氛围,激发阅读的趣味性
语文教师应该将真情注入我们的阅读课堂,将关爱倾入学生的个性心灵,让每一个学生生活在阅读阳光中,使阅读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扎实有效“兴趣是阅读的老师,快乐是阅读的动力。”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营造宽松的阅读环境,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在深入阅读时,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如在教学《北京亮起来了》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读后给大家当导游,一起游北京的夜景。使学生一下子就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对文本的探索与解读中去了。然后,我再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来品读北京的亮丽与辉煌,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五、阅读教学要培养阅读习惯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能促使学生自觉持久地进行阅读实践,并逐步内化成阅读能力。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养成边读边思考边动手的习惯,在读书时会进行圈、点、勾、画,能运用工具书解决读书时遇到的疑难问题。在学生初读课文阶段,题目首先映入眼帘。教师要教如何理解题意,如《揠苗助长》一课,教联系上下文理解加点的词语,从而体会内容方法;《亡羊补牢》可教结合课文谈体会,从而理解课文的方法。开始读文章时,应教学生读的慢些,做到眼到、口到、心到,重点放在读准字音和读得连贯上。在精读课文阶段,要教会学生如何了解各段在全文中的作用,学习读书要领会其中的线索,把握作者的思路。总之,阅读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在教育中逐步形成阅读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我想,只要我们教师牢记新课程标准中关于个性化阅读的理念,坚持在教学中贯彻执行,做到学生自主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兼顾、课内和课外阅读结合、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融合,相信阅读之花将会越开越美丽!